谢 鹏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将党史教育巧妙地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以实现语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语文学科育人的教学价值追求。作为叙事性文学,小说与党史都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这为二者的融通提供了可能。基于此,我们以茹志鹃的《百合花》一文为例,试图打破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旧套路,力求开掘党史教育融入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英国作家福斯特强调:“讲故事是小说赖以生存的那个基本的‘面’,它是一切小说都具备的、至高无上的要素。”由此可见,讲好故事是小说阅读教学的重要指向,讲好党史故事是党史教育融入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如何才能讲好党史故事呢?我们可以转化小说的叙述视角来达到这一目的。那什么是视角呢?童庆炳老师在《文学理论教程》一书中说,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从叙述者的认知层面,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顾名思义就是叙述者对故事的发展全部知晓,不受时空限制,是一种“全景式”视角。有限视角与全知视角相对,叙述者未能全程参与故事的始终,从而限知限觉,是一种“缺位式”视角。
从叙述者的性别层面,叙述视角又可分为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由于性别的差异,男性和女性讲述故事的视角又会存在某些差异。
转化小说的叙述视角,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不同的叙述主体,站在不同的观察角度,重组小说的故事内容,从而达成讲好党史故事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执教《百合花》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小说的故事内容,笔者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学生从课后的“学习提示”中迅速找到参考答案:“小说写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和‘我’到包扎所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以及此后发生的故事。”这句话虽然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小说的故事内容,但是距离讲好党史故事还差之千里。笔者让学生再次浏览小说,然后分别以通讯员、“我”、新媳妇和担架员为叙述视角,讲述小说的故事内容。
以通讯员为叙述视角,学生主要讲述的是通讯员护送“我”去包扎所、向新媳妇借被子以及战场救人的故事。
以“我”为叙述视角,学生主要讲述的是通讯员护送“我”去包扎所、“我”陪着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我”与新媳妇一起在包扎所救人、新媳妇为通讯员缝破洞、盖百合花被等故事。
以新媳妇为叙述视角,学生主要讲述的是通讯员初次借被子、通讯员再次跟随女战士借被子、在包扎所为牺牲后的通讯员缝破洞、盖百合花被子等故事。
以担架员为叙事视角,学生主要讲述的是通讯员在战场上救人牺牲的故事。
为了让学生明白不同叙述视角的艺术效果,笔者最后让学生比较了四种叙述视角的优劣。通过引导,学生最终确定《百合花》一文的最佳叙述视角是“我”,明白了“我”不仅是故事的见证者、参与者,而且还是独特的女性视角,同时领悟到了女性视角叙述故事更加细腻,可以展现故事更多细节,让人身临其境的特点。这样一来,通过转化叙述视角,学生跟随叙述主体从不同时空讲述《百合花》一文中的故事,为讲好党史故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小说中的党史人物不是刻板单调的,而是鲜活复杂的。因此,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早已不再适用。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真正读懂这些党史人物,我们就必须搭建多元教学支架,尽力贴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逐步走近党史人物,与党史人物的脉搏同频共振,与党史人物的灵魂同声共气。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引导学生透过小说文本分析党史人物形象,我们必须教给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这些方法或许初中语文教师已经讲过,但大多是碎片化的知识。因此,在小说阅读教学时,我们需要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并提前传授给学生。
比如,在分析《百合花》一文中的党史人物前,笔者先让学生回顾了初中所学的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呈现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思维导图,以供学生内化。
借助该图,学生可以迅速掌握《百合花》一文中党史人物形象的分析方向,碎片化的知识立刻得到了有效整合,结构化的知识瞬间获得了思维力量。
李敏老师在《情境教学:抵达深度学习的一种路径》一文中说,情境具有真实性、情感性,是深度学习的必不可缺的要件,情境教学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可见,仅仅前置结构性知识还不够,要想拉近学生与小说中党史人物的距离,我们还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找到与小说文本的关联点,巧妙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真实性情境。
比如,《百合花》一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46年解放战争时期,其年代久远,很难引起当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恰巧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笔者在执教《百合花》一文时,创设了这样一个大情境:“为了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学校共青团团委组织了‘欢庆二十大,党史在我心’的课本剧大赛。经过商量,我们班准备以《百合花》一文为蓝本,进行排演并参加大赛。假如你是该剧的导演,你会怎么做?”该情境意在结合时代热点,链接学生真实生活,激发学生研读文本的学习热情,为读懂《百合花》一文中的党史人物创造无限可能。
江苏省特级教师李仁甫老师就教学样态的时代转型提出:“我们要掌握新的‘方法论’——以‘任务’为导向,以‘活动’为主线,以‘情境’为载体。”正如李老师所言,“情境”只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活动”的推进还需要“任务”的导向和落地。设置链条式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在情境中循序渐进地走近党史人物,直至读懂党史人物。以《百合花》一文为例,笔者设置了以下三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设计人物名字
细读文本后,笔者发现《百合花》一文中的党史人物全都没有确切的名字,都是以人物的身份来称呼的,如通讯员、新媳妇。名字是人物存在的标识,课本剧里的主角怎能没有名字呢?于是,笔者让学生研读文本后,为人物设计名字,并说明理由。该学习任务意在利用文本缝隙,充分拓宽学生对党史人物形象的思考空间。任务一出,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有学生给通讯员取名为“小毛竹”,有学生给新媳妇取名为“小百合”……在取名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开启了解读党史人物的旅程。在设计完人物名字后,为了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茹志鹃为什么不给这些人物设计名字呢?”问题一抛出,学生陷入了深思。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积极举手回答:
生1:战争很残酷,没有长谈的机会,完成革命任务才是关键,以至于人名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生2:没有给这些人物设计名字,正好突出了无名之辈的英雄之举。
生3:直接以人物的身份称呼人物,是对革命年代这一类人物群像的缅怀和致敬。
听到上述回答,笔者很欣慰,作了一个小结:“大家的思考都很深入,我想,对于他们,名字早已不再重要。如果非要给他们取个名字,那么我认为‘同志’一词足矣。”
任务二:确定人物造型
人物造型主要是对人物外表的定妆,包括外貌、服装、发型等。该学习任务意在引导学生分析党史人物的外在形象。通过浏览《百合花》一文的文本,学生不难发现,通讯员和新媳妇的肖像描写分别集中在第七自然段和第三十自然段。笔者引导学生精读这两个自然段,力求分析出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外在形象。通过“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这句话,学生分析出通讯员是一个爱干净、敬畏军装的人;通过“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句话,学生分析出通讯员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通过“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这句话,学生分析出新媳妇的年轻漂亮;通过“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这句话,学生分析出新媳妇对生活的热爱;通过“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这句话,学生分析出新媳妇的青涩可爱。对于“我”的外在形象,小说中只交代了“我”是文工团的一员,其他没有过多描述,所以笔者又让学生想象并描述了“我”的样子。这样一来,学生对通讯员、新媳妇、“我”的外在形象有了更深的印象。
任务三:揣摩人物心理
人物的言行举止、一颦一笑都牵动着人物的心灵。该学习任务意在让学生揣摩党史人物心理,从而揭示党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触摸党史人物的灵魂深处。为此,笔者在全班进行了一场《百合花》课本剧演员海选活动,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和演绎能力。该活动主要设计了四个问题:
问题一:小说中写道,通讯员护送“我”去包扎所的路途中表现得很怕“我”,在向新媳妇借被子时又表现得很怕新媳妇,但在面对爆炸的手榴弹时却变得不怕了,你觉得通讯员心里是怎么想的?
问题二:小说中细腻地描写了新媳妇的六次“笑”,两次“啊”,你觉得新媳妇有何心理变化?
问题三:小说结尾着力描写新媳妇为牺牲后的通讯员缝补衣肩上的破洞,并盖上百合花被子,这反映了新媳妇怎样的心理?
问题四:小说中两次提到“我”想象通讯员拖毛竹的画面,“我”是怎样一种心理?
通过问题一,学生可以领略到通讯员腼腆害羞的淳朴性格与舍己为人的英雄气概。通过问题二,学生可以感受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害羞、内疚、关心、牵挂等心理变化。通过问题三,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感悟新媳妇对通讯员的歉疚、怜爱和尊敬。通过问题四,学生可以体会到“我”对故乡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通讯员的独特情感。
总之,我们只有不断引导学生利用前置的结构化知识,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完成链条式的学习任务,躬耕文本,由浅入深,才能真正读懂党史人物。
物象是小说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学生可以窥探出物象背后的丰富意蕴,从而涵养其中的党史精神。因此,借助前面已有的教学情境,笔者又设计了另一个新情境:
学校为了加大对“欢庆二十大,党史在我心”课本剧大赛的宣传力度,要求每个剧组精心设计一份宣传海报。因此,剧组正在从小说《百合花》中选择一个物象来作为宣传海报的核心元素。假如你是宣传组的一员,对此,你有何建议?
在此情境下,笔者先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让学生与小组其他成员展开讨论,最后让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小组1:我们组认为,百合花可以作为海报的核心元素。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百合花是一种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花,既可以象征新媳妇高尚、纯洁的心灵,又可以彰显军民之间浓浓的鱼水之情。百合花也是小说的标题,以百合花为海报的核心元素,有助于突出小说主旨。
小组2:我们组认为,月亮可以作为海报的核心元素。从第一自然段可看出,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46年的中秋,月亮能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从第四十五自然段可看出,在月亮之下发起总攻的恶劣环境,月亮能突出战斗环境的艰难,暗示通讯员牺牲的结局。从第四十七自然段可看出,“我”对故乡中秋节团圆生活的美好回忆。总之,月亮让小说充满了悲伤而又温馨的氛围,体现了军人背井离乡,为大家舍小家的革命牺牲精神。
小组3:我们组认为,毛竹可以作为海报的核心元素。因为帮人拖毛竹是通讯员在家乡所做的事情,代表着熟悉、平凡的家乡生活,看见毛竹就会浮现出一幅诗情画意的画面。同时,作为古典文学中的意象,竹子象征着坚毅、正直、气节,正好诠释了人民战士平凡而伟大的灵魂。
小组4:我们组认为,野菊花可以作为海报的核心元素。野菊花象征着绚丽的生命力,与冰冷的枪筒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通讯员在残酷的战争中也不忘热爱自然、向往美好,彰显了通讯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野菊花为海报核心元素,可以丰富通讯员的人物形象,深化我们对革命精神的理解。
小组5:我们组认为,被子可以作为海报的核心元素。被子是新媳妇的唯一嫁妆,经过“我”的一番劝说,新媳妇最终借出了自己的新婚被子,可见新媳妇的深明大义。当通讯员为救同志牺牲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为通讯员盖上,可见新媳妇的纯洁善良。被子象征着百姓对革命军人的拥戴,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彰显着军民的深情,蕴藏着人间的大爱和温暖。
……
经过对小说典型物象的探秘,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党史精神的洗礼,对革命牺牲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等党史精神谱系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
综上所述,在教授饱含党史韵味的高中小说阅读文本时,我们可以站在党史教育的视野高度,通过转化叙述视角、搭建多元支架、探秘典型物象等有效路径,讲好党史故事,读懂党史人物,涵养党史精神,从而完成党史教育的融通,达成语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语文学科育人的教育目标。
[注]本文系2022年度泸州市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一般课题)“‘三新叠加期’党史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为泸教科【2022】154号。
学子新风采
学霸直播间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语文的学习,不仅在内,更在外。我们在向外延展中看高考语文得高分的大学生、语文成绩优异的高中生如何与大家分享学习之思、语文之道,内在沉淀与他山之石结合,在向优、培优中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本期学霸推荐范晨睿
范晨睿,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未央书院。高中曾就读于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校,喜好阅读与写作,高中期间在语文领域多次获得校级奖项,作文曾获市级奖项。从高中开始至今,坚持写作与阅读,喜欢浪漫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与中国古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