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提倡存量发展的今天,城市更新已成为主流,其涉及方方面面。在当前的诸多更新改造活动中,工業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工业建筑遗产进行合理的、适宜的更新利用,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同时助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独特的城市名片。以江苏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为例,针对其现存的问题,从多个层面入手对工业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策略进行探讨、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工业建筑;城市更新;遗产保护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城镇人口大规模增长,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城市边界不断向外扩张。原来位于城市边缘的工业区逐渐被推向城市中心,原有的机器化工业生产由于区位、生产方式的改变等,已经不合时宜,不得不面临停产、外迁或者转型的局面。于是,城市中便有了不同规模的工业建筑遗产,且有的被闲置、荒废,甚至被拆除,生存状况堪忧。但是在提倡存量、低碳发展的今天,“拆”显然已经不是被认可的方式。在当今城市发展中,如何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合理性、适宜性的活化利用,已经逐步引起社会各界和专业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通过了《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进行定义,指明工业遗产具有承载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价值,具有记录人们生产生活的社会价值,具有兼具时代性和独特性的建筑设计艺术价值,具有象征人类技术文明进步的科技价值,具有特殊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价值。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往往也是其得到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根本依据。
工业建筑遗产由于需要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因此通常和普通民用建筑有着较大区别,例如工业建筑往往采用独特的框架结构,有高层高、大跨度、大面积采光、空间规整、造型识别性强等特点。因此,从工业建筑遗产本身的特点来看,对其进行合理的活化利用具有先天性的优越条件。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是南京近代工业建筑保护与更新项目中的典型案例,因此人们对其的关注度颇高,与其相关的研究也不在少数。本文主要以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其活化利用的可行性,提炼可取之处,同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整理、研究,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
一、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现存问题
在对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整个园区中的工业建筑保存状况均良好,且在改造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工业建筑原貌。大多数只在建筑入口处或者外立面的局部进行微改造,使得整个园区充分保留了工业遗产的历史痕迹和文化氛围。但是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并进行了相关思考和研究。
(一)交通系统缺乏统一规划
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中的交通方式主要有步行、非机动车出行和机动车出行三种,但是这三种交通形式并存,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人车混流问题。人在园区行走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需要躲让通行车辆的情况,人行系统在整个园区中设置不充分,大大降低了行人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二是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停车混乱的问题。在园区当中,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多是沿路停放。这样随意的停车行为使得整个园区显得交通混乱,缺乏统一规划,影响建筑展开面及空间体验。
(二)亲民性基础设施及外部空间设计不足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无论更新的对象是哪种类型,服务的群体归根结底都应该是该区域及周边的居民。而在整个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园区内除了工作人员及来园区参观、研学的团体、散客之外,很少有居民群体,且整个园区中的亲民性基础设施也不充足,除了一些餐饮店有外置的可供休息的座椅之外,园区中基本没有其他可供人们休闲、休憩的设施。
整个园区的外部空间设计不足。除了西南入口有一个入口广场,A3和A8号楼之间有个喷泉水池,东北侧汪正影业国际儿童摄影机构前有个广场之外,园区中基本很少有可供人停留、驻足的外部空间。西南方向的入口广场和东北侧汪正影业国际儿童摄影机构前的广场,其尺度偏大,而且太过空旷,基本没有绿荫的覆盖,所以只是一个交通空间,基本没有休憩的功能。同时,作为工业遗产,园区外部空间中对工业景观的营造和利用不足,很多厂区遗留的机器部件等缺乏合理的场景再设计和应用,只是简单放于路边,观赏性弱,居民参与度低。
园区地块类似于三角形,地形高差变化丰富,道路交叉布局构成了整个园区的路网体系。在园区中参观,如若没有地图的帮助,则容易出现重复、错看、漏看的情况。园中缺乏系统性的导览标识系统,使得参观者不能及时明晰自己的所处位置并对建筑有所了解。
(三)建筑外部改造缺乏统一性
漫步在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人们最明显的感受是仿佛走进了闹市区中的一片静谧之处。这里保存有完好的工业建筑,道路两旁也树影斑驳,到处都散发着一抹历史的余香。园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工业厂房建筑的外立面实现了最大化保留,但是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厂房建筑在外部改造时缺乏统一性。例如F7号楼中有餐饮业态,在主入口的右侧能明显看到油烟机的排烟口,虽然其用了红色的镂空金属板进行遮挡,但是依然可以看到排烟口下方顺着墙体流下的厚重油渍。同时,油烟机上方高窗的位置处随意安放着直接外露的空调外机,且这种随意、直接外露的做法在园区其他建筑外立面上相对常见,大大降低了人们对园区建筑的观感体验。
此外,部分建筑在外立面改造过程中出现了“阴阳脸”的现象。例如A3号楼是改造后的大士茶亭所在地,其地势较高,拾级而上可到达建筑主入口,建筑主立面钢筋混凝土柱子外突,一层柱子之间完全改造成黑色钢框架的落地玻璃窗,二层下部保留一小段青灰色砖墙,上部改为木框架的大面积玻璃窗。主入口采用倒“L”形木格栅搭配玻璃的组合样式,与底部一层黑色钢框形成对比,但是又与整个外立面相协调。然而绕过建筑山墙走到建筑背面,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建筑背面通风管道、空调外机、各种电线纵横依附于墙面之上,没有任何的改造设计,和建筑主入口立面形成“阴阳脸”般的强烈对比。
(四)主体厂房内部改造空间单一
通过对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的实地调研发现,整个园区缺乏活力,氛圍显得有些沉闷。例如A1号楼和A2号楼,这两栋楼无论是外部造型还是内部空间都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外部墙体为灰黄色的面砖和大面积玻璃窗,屋顶则是韵律感极强的锯齿形式,侧面开高窗,增加屋顶采光,是典型的包豪斯建筑风格。
在功能定位上,A1号楼被定义为1865创意街区,A2号楼被定义为1865创意空间,但在实际的参观过程中发现,建筑内部空间格局显得过于单一。从改造平面上看,长条状内走廊为公共空间,各个商铺空间整齐并列于内走廊两边,整体内部空间改造缺乏创意。内部公共空间以线状空间为主,缺乏面状核心、聚集性空间,空间多样性缺失。内部廊道顶部采用格栅将屋顶铺平,使得整个厂房屋顶形式被遮挡。光线从屋顶进入,透过廊道上方的格栅渗透到室内,但整个建筑内部进光量有限,光线昏暗,体验感欠佳。这两栋楼的改造都偏离了厂房建筑的自身特点,空间缺乏活力。
(五)沿街特色街区面开放性不足
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北侧紧邻扫帚巷,沿街区域被定义为特色活力商业休闲区。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北侧商业街并没有沿街商业,而是由围墙将园区围起,呈半封闭状。产业园的地势比扫帚巷高,因此临街面下部为挡土墙,上部为栏杆进行围合。整体园区北侧界面空间太过单一,封闭性太强,街面与产业园互动性远远不足,活力缺失。
二、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活化利用策略
(一)强化联系,形成系统旅游带
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地理条件优越,北侧紧靠秦淮河、南京城墙,西侧紧邻大报恩寺遗址公园,西北方向与中华门、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老门东这些著名景区距离适中。结合优越的地理条件,强化这些文化旅游节点之间的空间联系,形成城市系统旅游带,打造别样的城市名片,消除屏障,带领游客体验多元的、不同维度的城市文化。
(二)考虑需求,提升居民参与度
产业园区的改造应充分考虑该区域及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首先,系统优化交通导览系统,以便人们更加深入地解读历史文化信息;其次,系统整合车行系统与人行系统,合理分区,结合相关分区划定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停车区块,避免杂乱停车的现象,提升步行舒适度。
结合当地居民需求,增加亲民性基础设施,例如沿步行线路设置可供休息的树下空间。同时,使线状空间与面状空间有机联系,增加外部景观空间节点,结合场所属性,设置多样化的室外空间,满足不同时间段使用人群的不同需求,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也可以在这些空间举办展览、集市、文化演绎等多种类型的活动,如工作日以园区工作人员及周边居民活动为主,周末以参观游客群体为主,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举办相应的活动,增强园区开放性、可介入性,提升居民参与度,提高园区的整体活力和吸引力。
(三)强化结合,突出园区工业属性
工业建筑遗产与其他建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基于原有生产模式遗留下来的独特机器构件和场景,具有浓郁的工业氛围。在对工业建筑遗产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可以将厂区原有的机械构件结合室外空间设计成景观设施,在展示工业园区主题的同时可以进行陈列展览,有助于人们从中解读工业建筑遗产的发展历史。除此之外,也可以结合机器构件本身的特点进行室外娱乐休闲设施设计,真正做到更新利用,使其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南京国创园的机械景观设计方法就多样且独具一格,值得借鉴。如:将工业机器构件结合道路体系进行设计,使其成为道路边界及引导性设计的一部分;将绿化草坪和机器构件相结合,以色彩和质感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视觉冲击力;原有厂区的“门”形机械构件刚好适合作为园区入口的空间限定标志;独立的机器构件也可作为道路的隔离装置;等等。这些做法充分发挥了机器构件的特性,使其得到了恰如其分的更新再利用。
(四)尊重本体,重塑建筑空间
就工业建筑遗产而言,其保护性活化利用的重点是园区中遗留下来的厂房等建筑本体。针对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中建筑保护更新的问题,提出以下针对改造策略的优化建议。
针对外部空间,需要对建筑外立面进行净化、整合,将建筑外立面上附着的杂乱的各种管线进行统一整合。改造时,还要对空调外机进行统一设计规划,同时避免后期使用对外墙面的损坏。
对于厂房建筑内部空间的改造,以A1号楼和A2号楼为例。A1号楼和A2号楼是典型的包豪斯式工业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筑外墙大面积开窗和锯齿状屋顶别具特色,厂房内部空间规整,极具震撼力。在改造过程中,要尊重建筑本体,结合工业建筑独特的结构形式,打造创意性、多样化空间。首先,拆除廊道顶部格栅,将独特的屋顶形式展露出来,同时增加空间内部采光。其次,打破单一的线形廊道空间和矩阵式商铺布局,增加室内共享空间、聚集性空间,展现空间创意性与个性。重塑各个商铺空间,破除空间均质性,结合厂房建筑层高较高的特点,设计不同尺度的空间、错层空间、夹层空间等,实现内部空间多层次、多视角的流通,增强空间渗透性。
南京国创园对厂房建筑的改造方式就丰富多样,打造的室内外空间在不经意间转换、融合。工业厂房建筑根据其价值和保存状况,进行适宜的更新改造,有的保留结构框架,打造成室外景观空间或者供休息停留的灰空间;有的保留部分原始墙体和结构节点,将钢结构的楼梯、平台自由穿插于墙体之间,使人们游走其中时,无形中在内与外、高与低、过去与现代空间之间切换,在感受历史的同时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感。对于北侧的沿街商业空间,可以适当打开围墙及建筑界面,增强空间开放性及可触及性。
三、结语
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性活化利用是当代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产业转型、产城更新的发展背景下,如何让曾经作为生产场所的工业厂区重新回归,适应当下人们的生活,延续其历史、社会、艺术、经济价值,重新赋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对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的调查研究,以该产业园为例,针对园区交通、环境及建筑更新利用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建议和解决策略,希望能对工业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龚恺,吉英雷.南京工业建筑遗产改造调查与研究:以1865创意产业园为例[J].建筑学报,2010(12):29-32.
[2]章明,张姿,张洁,等.涤岸之兴:上海杨浦滨江南段滨水公共空间的复兴[J].建筑学报,2019(8):16-26.
[3]薛林平.建筑遗产保护概论: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4]左琰.德国柏林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贾艳艳,硕士,河南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