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庆
在吉林省敦化烈士陵园的“革命烈士榜”上,最近增刻了戴家7人的名字:戴万龄、戴万春、戴万珠、戴万发、戴克俭、戴克吉、戴克志,加上以前就榜上有名的戴克政,戴家英雄群体共有8名烈士。敦化戴家毁家纾难、精忠报国的历史在几十年后终于实至名归。
戴万龄(又名戴凤龄,字洪昌)是敦化城东富裕大户戴家的掌门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这位年过花甲的开明乡绅,誓死不做亡国奴,率全家老少举旗抗日。他带领“戴家军”先后跟随中国国民救国军、绥宁反日同盟军、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英勇顽强地战斗在长白山区,最后壮烈牺牲。到东北光复时,戴家一共有50多人抗日殉国,成年男人除了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外全部牺牲,只有几个寡妇、孤儿幸存下来。
“戴万龄一家以民族大义为己任,举家抗日,前仆后继,是活生生的真实版‘杨家将,是不畏强敌、尽忠报国的杰出代表,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和浓重的家国情怀,谱写了一曲反抗外敌侵略、捍卫民族独立、高扬民族气节的慷慨悲歌。”吉林省东北抗联研究会副会长张彦夫教授说。
戴万龄祖籍山东省莱州府掖县周廷社香合乡,生于1871年农历六月初一,4岁时跟随爷爷、父亲闯关东,来到吉林省额穆县黑石江东戴家堡子。一家人筚路蓝缕,勤俭持家,家业日兴。后来戴家人丁兴旺,开始分流,戴万龄一支来到敦化县沙河沿,辛苦创业,逐渐成为殷实之家。到戴万龄掌家时,戴家拥有土地400多垧,4代同堂60来口人,成为沙河沿一带的大户和首富。
为防土匪侵扰,经官府同意,戴家牵头组织了民团,拥枪百余支,并建筑了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的四合院,共有房屋80多间,院墙高9尺,四角筑有炮台,雇了不少“炮手”看家护院。
戴万龄一生坎坷,个人和家庭4次遭遇匪劫,为去晦气他4次改名为彭龄、喜龄、希龄、凤龄。戴凤龄是他最后使用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名字。他把家业管理得井井有条,粮食堆积如山,猪牛马羊成群,还饲养梅花鹿;在敦化、宁安、官地建有百货、药材等商铺和烧锅、油房、磨房、粉房、豆腐房等作坊。
据戴家后人回忆,戴万龄是大高个儿,面部常带笑容,目光炯炯有神。他身体硬朗,腰挎大匣枪,骑枣红马,威风凛凛。他有深深的家国情怀,有正义感,从小崇拜岳飞、包公、郑成功、杨家将等英雄。他为人厚道,豪爽热情,和蔼仁慈,讲究信誉,好打抱不平,在当地很有威望。每逢灾荒年头,戴家都主动减租,慷慨解囊,救济乡亲。家里曾收留4个讨饭的老头长期居住,甚至为他们养老送终。
戴万龄15岁成亲,一共生有6个儿子、4个女儿(其中1女夭折)。来自孔孟之乡的他对于爱国教育极其重视,在家里开了私塾,让孩子们学习历史、军事等内容。他对家人要求非常严格,给长子、次子、三子分别取名“克勤”“克俭”“克吉”,寄托“勤俭家业才能兴旺发达吉利”之意。孙子吃饭掉了饭粒他都让捡起来吃掉,还严禁子孙喝大酒、抽大烟、赌博和懒惰。他说人要有志向,要精忠报国,故给四子取名“克志”。如果儿子能入选官府做官,他希望能像包公那样公正不阿、为百姓做主,故给五子取名“克选”,有盼望入选、金榜题名之意。他说做人要走正道,故给六子取名“克政(正)”。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旧部“老三营”营长王德林不甘心做亡国奴,1932年2月8日在吉林省延吉县小城子举旗抗日,成立了中国国民救国军(简称救国军)并自任总指挥。他出身绿林,曾经救过戴万龄一命。两人是山东老乡又兴趣相投,都反对日本人在东北的横行霸道,反对官府的腐败无能,遂叩头结拜为“盟兄弟”。
戴万龄深明民族大义,曾资助过反对日本修建吉林至敦化铁路的活动。他对日本人在东北的霸道行径深恶痛绝,对其狼子野心心存警惕,早就为抗日做准备,陆续变卖了城里的商铺,花重金购置了100多杆枪,还聘了一个东北军退役李姓军医到“戴家大院”坐诊。
王德林决定把攻打敦化县城作为救国军成立后的第一仗。1932年2月18日,他率军来到“戴家大院”,戴万龄杀猪宰羊,犒赏三军。王德林说:“大哥,日本鬼子已经欺负到家门口了,这回我跟小日本干到底了!你也参加我的队伍抗日吧!”戴万龄握着王德林的手立即说:“我早有此意,如贤弟不嫌弃,我愿抛家舍业追随贤弟,共同抗日报国!”王德林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即任命戴万龄为救国軍乡团大队长,让他迅速招兵买马。
戴万龄就以戴家子弟、家中“炮手”和长工共100来人为基础,又动员沙河沿左右村屯200来个猎户、“炮手”出身的青壮年,组成300来人的乡团大队。戴万龄的4个兄弟、5个儿子、3个女婿,都追随他参加了救国军。
1932年2月20日拂晓,戴万龄率乡团大队随救国军第一次攻打敦化县城,经过激烈战斗,一度占领了县城,给敌人以震撼。但由于攻城的情报被内奸告密,大批日军从吉林赶来增援并有飞机助阵,救国军不得不撤离。为避免日寇报复,戴万龄派人急速给沙河沿的家人送信,叫他们将家中枪支弹药、钱款、布匹收拾分装在20多条麻袋里,加上粮食,一共装满30多辆大车、几十张爬犁,其余的用马驮。戴家老少60来口分别骑马、坐车、步行,跟随救国军一起撤退,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漫漫的抗日之路。
很快,日军与伪军追到沙河沿,将“戴家大院”包围,杀死了留守的戴万生(戴万龄的堂弟),放火烧毁了全部房屋和没来得及带走的大量粮食、物资。这更激起了当地百姓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坚定了戴家满门抗日到底的决心。
不久,乡团大队被正式改编为救国军第五营(也称独立营),戴萬岭为营长,戴克勤、戴克俭、戴克吉分别为连长,戴克志等9人为副连长,戴克政为传令兵,戴万龄的两个孙子为营长警卫员。这支部队因以戴家子弟、亲属为主体,也被称为“戴营”“戴家军”。此后戴营随救国军转战于吉、黑两省东部地区,先后参加了镜泊湖连环战和二次、三次攻打敦化以及攻打额穆、安图、东宁等战斗,多次重创日伪军,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戴万龄治军有方,军纪严格。每次战斗,他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戴营子弟兵很多是“炮手”、猎户出身,胆子大、枪法好,打仗争先恐后。
戴万龄还建立了具有很强战斗力的组织架构:全营设三个连,每连设一个连长、三个副连长(由三个排长兼任),规定在战场上如果连长牺牲,副连长依顺序自动接任连长指挥;排、班也是如此。一个班十几人分为三个战斗小组,每组五六个人。小组在运动作战时人分前后两排,前排三人,中间是神枪手,只负责开枪,边跑边打,弹无虚发,专打机枪手和拿指挥刀的军官。他左边的人负责给他递上子弹的枪,他右边的人负责接空枪,并传递给后排的人退弹壳、上子弹、递到前排。这样的战斗小组以枪法准、冲锋猛的优势弥补了武器上的劣势,在几次突围战中效果很好。
1933年1月,面对日寇的重兵包围,救国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王德林退至东宁县中苏边境线一带,决定带领部分伤病员和家眷撤至苏联再绕道回关内。
临行前他对戴万龄说:“大哥,你也跟我去苏联吧!”戴万龄回答:“我活着做中国人,死了做中国鬼!”王德林无奈地说:“那你就带着自己的队伍往回打吧!”他们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
留下的救国军前方司令吴义成和戴万龄将部队分成两部,各率本部人马突围。戴万龄命一连打冲锋,二连在中间,三连断后。一连“炮手”多枪法好,戴克俭的“把兄弟”、被称为“独龙”的神枪手李海峰找出敌人的薄弱环节,带领战士奋勇冲杀,硬是把包围圈撕开一个口子,率先冲了出去。二连夹在中间顺势冲出。三连大多为年轻人,跑得快,负责阻击追兵。戴克政率5人战斗小组殿后,他弹无虚发,追上来的一小队日本兵全被他撂倒。突出敌人重围后清点,戴营伤亡惨重,牺牲和受伤各有100多人。
戴营撤至汪清县罗子沟,与救国军柴世荣部会合,加入了“柴旅”,后随其参加了绥宁反日同盟军。1935年2月,戴营加入周保中任军长的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成立,从此“戴家军”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道路,追随周保中军长转战白山黑水,与日寇进行殊死战斗。
戴营开始组建时有300来人,最多时有四五百人,但在残酷的战斗中不断减员。1935年8月,部队在东宁县遭遇敌军重兵包围,戴营负责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经过浴血奋战,遭受重大伤亡;后来攻打宁安又牺牲一些人。到1936年初,戴营已经不足百人,“柴旅”加入东北抗联第五军后进行整编,由于抗联没有营的编制,戴营人员分散编入五军其他队伍。周保中军长考虑到戴万龄年事已高,委任他为副团长,专门负责军需后勤工作。
1937年,抗联五军大部队去了黑龙江省宝清、密山一带,在日寇不断“围剿”下,部队给养十分困难。留守宁安一带的戴万龄奉军长命令,先后分5批派出8名戴家子弟潜回家乡筹集粮食,均告失败,7人被捕,其中6人牺牲、1人入狱。
1937年深秋,为救部队燃眉之急,戴万龄亲自带着三儿子戴克吉等30多人潜回沙河沿一带筹粮。戴万龄藏身一亲属家时,被汉奸发现告密,引来鬼子抓捕。为不连累他人,戴万龄把两把手枪藏在灶坑灰堆里,走出房屋束手就擒。敌人将其两个大拇指用铁丝捆住、把双手背在身后,先在沙河沿、马鞍山游街示众,几天后押往敦化县城。戴克吉为营救父亲,率领战士们在马鞍山一带伏击敌人,打死数名日伪军,终因势单力薄,与十来个战士当场牺牲。
据戴家后人和沙河沿的老人回忆,戴万龄当时身穿灰色棉长袍,从容镇定地对乡亲们说:“父老乡亲们别难过,不要怕。这没什么,我们抗日没有错,鬼子早晚要完蛋!”
在敦化日本宪兵队,日寇对戴万龄严刑拷打,百般摧残,折磨多日,逼问他抗联部队的去向,他宁死不招,对鬼子骂不绝口。初冬第一场大雪来临时,残暴的日寇用两块钢板将戴万龄夹在中间,用铁丝捆绑后,泼上汽油点火焚烧。戴万龄疼得满地打滚,钢板都烧红了,仍骂声不绝,最后奄奄一息时被鬼子扔进了狼狗圈。
这位67岁的老英雄壮烈牺牲!
据戴家后人统计和党史专家调查,戴万龄一家4代人参加抗日部队,前后牺牲了50多人。到抗战胜利时,活下来的只有年过七旬的戴广禄、几个寡妇和戴万龄的几个孙子辈的孤儿。
戴广禄是戴万龄的七叔,是戴家辈分最大的,但也仅比戴万龄大3岁。他在“戴家大院”负责驯养梅花鹿、管理中药材、给家人治病和制作火药,参加抗日部队后担任卫生员。有一次他在抢救伤员时被敌人炮弹片击中,由于弹片未能取出,在回到家乡几年后,因伤病复发、伤口感染而去世。
戴万龄的4个儿子、4个弟弟、1个女婿战死沙场,另外两个儿子也因抗日而牺牲,1个儿媳、1个孙子在艰苦转战途中因缺医少药而病逝。
戴万龄的长子戴克勤,1935年在东宁突围战中腿被打折、身上3处受伤,辗转回到沙河沿东沟养伤,不久被汉奸出卖而被捕。在日寇酷刑折磨下,他的手指甲全都脱落,仍坚强不屈,后被一个远亲保释出去,不久因伤重于1945年3月去世。他是戴家最后牺牲的青壮男丁。
戴万龄的五子戴克选,是戴家唯一未直接参加抗日队伍的人,父亲举旗抗日时他正在吉林市读书。戴万龄听从了抗日队伍中的地下共产党员胡泽民、陈翰章的建议,让克选打入敌人内部做地下工作。戴克选于是转入伪吉林地方警察学校学习数月后,进入敦化县伪警察队做地下情报员,多次为抗日部队购买弹药军需、提供情报。1939年他在一次为抗联购买500发子弹时,被两个同事怀疑并敲诈,在与他们搏斗时头部被打成重伤,4天后不治身亡。
戴克政是戴万龄的六个儿子中排行最小也是最出色的一个。他从小便随大人在崇山峻岭中打猎,枪法极好,双手会打枪,长枪200米内弹无虚发。他16岁随父参加救国军,曾任警卫员、排长、连长,1933年冬加入中国共青团,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战斗中不断成长,每次完成任务都很出色。
1933年9月,救国军攻打东宁战斗失利后部队撤至老黑山,救国军参谋长胡泽民(中共地下党员)看戴克政身手了得,就把他要去当自己的警卫员。
一天在宿营地晩饭后,戴克政练习手枪时不慎走火,子弹穿透在二十步外散步的胡泽民腹部,造成致命伤。头脑仍很清醒的胡泽民临终前嘱咐同事和部下,发生这次事故纯属偶然,戴克政作战勇敢,能文能武,是个少年英才,不要为此处死他。本已就缚自愿赴死的戴克政终于被“刀下留人”,此后更加奋勉地工作。
此事之后,经陈翰章建议并多方工作,1934年,戴营转入救国军柴世荣旅。从此,戴营便在军长周保中、副军长柴世荣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日斗争。
原想寻机处死戴克政为胡泽民报仇的周保中,看到戴克政在各项军事活动中忠挚活泼、事事争先、谦虚好学,诚心为抗日救国而努力,逐渐消除刑杀之念,转而对他勉励鞭策。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戴克政的政治、军事素质不断提高,迅速成长起来,1936年他在抗联五军二师升为连长,1938年6月任三师九团团长。
1938年8月,戴克政因腿部负伤,与13名战士留守宝清县小团山临时营地并看守通敌犯人。13日,200多敌骑兵将营地重重包围,戴克政率战士们与敌激战3个多小时,弹尽援绝,与9名战友壮烈牺牲。日军在戴克政身上翻出了团长的证件,又残暴地向他的遗体连刺数刀。
时任东北抗联二路军总指挥的周保中,得知戴克政牺牲后非常悲痛。他在1938年8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戴克政同志为民族解放战争牺牲之日,年仅二十三岁……戴同志对革命知识不但勤学精进,且每战身先士卒,指挥掌握有如久经练达者。凡游击所到之处,辄召开农民抗日宣传大会,对于抗日救国之言辞娓娓动人……当此抗战深入、东北游击运动极其吃紧之时,余对克政同志畀倚寄望甚深,不幸为时未几,少壮将星遽吿殒折。为民族国家牺牲光荣,堪同日月齐光。惟今五军栋梁摧毁,后继乏人,殊为感慨也。”
戴家男人抗日没有孬种,戴家女眷也不含糊。参加抗日部队后,她们承担起后勤保障、救护伤员、运送弹药、传递情报、照顾老幼等任务,有时也直接参加战斗。寇氏是戴家女眷的佼佼者和主心骨。
寇氏出生于敦化县沙河沿寇家屯,是寇家最小的孩子,从小聪明伶俐,随4个哥哥念私塾,有一定文化。寇氏18岁时嫁给戴克俭后,相夫教子,任劳任怨,处事公正,有主意有担当,深得全家上下喜欢,戴万龄就让她协助自己妻子高氏处理家庭事务。寇氏善于学习,领着大儿子和女儿跟戴广禄学艺,基本掌握了中医药和火药、引信的制作技术,在抗日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戴家有个规矩,想做戴家媳妇必须会打枪。寇氏在所有女眷中枪打得最好,能双手打枪,可以骑在马上一手打枪、一手给另一支枪压子弹。举家抗日后,因她组织能力强又能说会道,被戴万龄任命为戴营救护队长,并负责炊事、后勤等事务。寇氏裹了小脚行动不便,就跟女儿一起骑马行军。
在她的带领下,戴家女眷都学会了驾驭马匹,到战场上送弹药、饮食经常用马驮。一有时间,她们就挖野菜、采野果补充军粮的不足。寇氏非常坚强,除了丈夫牺牲时哭过一次,很少掉眼泪。她是戴营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殚精竭虑操持大事小情。
1935年,敌人的“围剿”日趋严重,战斗更加频繁。周保中军长决定家属不再随军一起行动,而是留在密营,承担缝纫、医疗等任务。戴万龄牺牲后,周保中为了戴家后继有人,决定让其家属离开部队疏散到地方隐蔽起来,休养生息。
遵照周保中指示和戴万龄生前嘱托,从1938年秋天开始,在戴广禄和高氏、寇氏带领下,幸存的戴家妇孺从宁安返回敦化。为了躲避敌人,他们昼伏夜行,专走山路小路,跋山涉水,一路乞讨,用了大约一年时间才秘密返回沙河沿。
戴萬龄的亲家寇成把他们分散隐蔽在几个寇氏兄弟家,并把孩子们改为寇姓。寇氏和她娘家人历尽千辛万苦,保护了戴家后代,终于迎来了胜利。
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戴万龄被当作“大地主”看待,戴家抗日历史没有得到正确评价,事迹鲜为人知,幸存后人遭受了不公平对待。
东北光复后和全国解放后,周保中将军曾3次派人寻找戴家后人而未果,他的夫人、抗联女战士王一知1978年又到敦化寻找过戴家后人,并希望吉林省对戴家历史予以关注。吉林省和敦化市的党史研究人员也对戴家事迹进行了认真调查。
长期关注、宣传戴家事迹的敦化市关工委主任、敦化市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何效义说,戴万龄一家国难当头,挺身而出,铁骨铮铮,没有一个投降的,付出巨大牺牲,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民族气节。
在戴家后人不懈努力和正义人士帮助下,戴家抗日事迹逐渐浮出水面。1995年民政部追认戴克政为烈士,他后来还被评为全国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2022年11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又追认戴万龄等戴家7人为革命烈士。
古有杨家将,近有戴家军。目前,戴家抗日事迹已经载入敦化市历史博物馆,40多万字的历史纪实小说《戴家大院》经过12年收集整理也已出版。相关部门计划修建戴家烈士陵园、拍摄戴家抗日电影。
“戴家军”这个英雄之家的抗日事迹,举世罕见,感天动地,必将永远镌刻在中华大地上。
(摘自11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文中图片均为作者提供。作者为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