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玉
小时候,痴迷于看电影,可是对于家庭贫困的我来说,去影院看场电影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周末的时候,经常在电影院门前徘徊,听听里面的动静,一来二去的,总是被门口的验票员嘲弄。散场了,门口的地上就有很多人扔掉的电影票,我就捡起来,仿佛自己刚刚从里面走出来一般,在精神上愉悦一下。
回到家,端详着电影票,突发奇想,能不能伪造一张电影票呢?说干就干,照葫芦画瓢,费了好大劲儿,终于伪造成功。我攥着这张“精神饭票”,竟然蒙混过关。我故意留了个心眼儿,没有在那上面标注几排几号,不然验票员顺着那号码找过去,一找一个准儿,被揪出来可就丢人丢大发了。
在黑暗的过道边,我偷偷蹲下来,又忐忑又兴奋地观看了人生第一场电影,我无比清晰地记得电影名字是《永不消逝的电波》。
电影演完了,我意犹未尽,也很庆幸没有验票员来查票。跟着散场的人群路过门口,听到几个工作人员在里面大声的对话——“哈哈,这小子还挺有才,画得还挺像!”“你当时被蒙住了?”“怎么可能呢,可那么一个小孩子,怪可怜的,来好几次了。看就让他看吧,也没占座。”“嗯,那倒是。不过再看到这小子也得说说他,不然以后长大学会骗人就坏了。”
当时眼泪差一点儿就流出来,比起电影内容,这些对话更让我刻骨铭心。假电影票的背后,是最真实可爱的善良。
在我们小城,新开发了几个旅游景点,景点之间距离不远也不近,所以人力三轮车又出现在人们视野里。
一个暴雨天,我就坐上了一辆自行车改装的人力三轮车,在大雨中摇摇晃晃地前行。骑车人拼命蹬着,动作的幅度很大,有些吃力的样子。路上的水越来越多,我一边掏钱,一边叫停,怕他的车子陷在积水里。可是让人意外的是,他拒绝收我的钱,掩面疾驰而去,我追着跑了几步,虽然没完全看清他的面孔,但还是认出了他——我初中的一个同学。
我想,暴雨像一个帘子,遮挡了他的脸,掩盖着他最后一点自尊。其实何止于他,这世上,还有多少人在暴雨里挣扎!他们留给我们辛酸的背影,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那背影里的倔强和不屈。我在他的背后,看到的却不仅仅是他的后背。
朋友和我讲起他的父亲,每天早上,父亲都会带早餐回来,他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出去的,直到后来父亲患了绝症,他才知道,父亲每天凌晨3点就出去扫大街,3个小时,20元,一直坚持了十多年,家人竟然都没有发现。他说小时候,父亲经常带他上班,每到中午下班午休的时候,父亲总会带他去对面的汤包店吃汤包,但父亲每次只要一屉,一屉8个左右。那时汤包是他最爱吃的食物,汤包一上桌,他便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但那时他没有注意到,全餐厅里,只有父亲一个人没有在吃,只是坐在他身边,看着他。
他自己吃饱后,父亲带着他回到单位,帮他在桌子上铺好单子,哄他午休。那时的父亲还没有吃午饭。睡着的他不会想到,父亲打开饭盒,里面盛着土豆丝和白米饭,还有几根咸萝卜条,那就是父亲的午餐。
父亲就是这样,一直在他们幸福生活的背后,紧咬牙关。
一个孩子吃着鲜美的果盘,而这背后刚刚发生的是——为了买到便宜些的水果,妈妈去了很远的一个批发市场,并在那里费了半天口舌,与人讨价还价。不舍得打五元钱的车,拎着大包小包,顶着烈日步行回家。
岁月静好的背后,有人在负重前行。生活就像漂亮而精致的一座机械钟表,時针和分针优雅地有条不紊地走着,可是这背后,是小齿轮咬着大齿轮,在不停歇地原地攀爬。翅膀下的风,看不见,患难与共的影子,摸不着,但它们一直存在,并推着我们,奔赴远方。
怦然心动
一场有惊无险的看电影经历背后,是几个工作人员对一个孩子心照不宣的关怀;幸福生活的背后,是亲人无时无刻不在的负重前行。这提醒我们,温暖不远,关怀不远,总有人甘心做“影子”,温暖着我们前行。
有时候,“背后”的故事就像一本大书,有些阅历才能读懂,读懂一句承诺背后的咬牙坚持,读懂一句称赞背后的用心良苦,那些不为人知的短长,或苦楚的辛酸,或善良的谎言……“背后”蕴藏着不尽的人间冷暖!譬如你不经意间拿起的一本书,背后都经历了无数的流程,从选题的提出到文字的校对、排版工人落到机器上的汗水……这份关联,让人与世间万物都有了默契,多了一份相互呼应的爱意。
细数“背后”的故事,让人深信,这世间的美好,总是这么环环相扣,于是,生活变得细致而精密,原来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宇宙中孤独的星球,每个人的行走,都是被一份温暖的爱推动着。
【文题延伸】爱的呼应;藏在____里的爱;扶;温暖的给予……(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