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育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须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认识、感受与欣赏生活中的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作文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审美能力概述
1.内涵
审美能力(艺术鉴赏力),泛指人发现、感受、鉴赏、评价与创造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审美评价与审美创造。审美感受能力指根据个人生活经验、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有意识鉴赏审美对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美感的能力;审美评价能力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衍生出对审美对象内容、形式、性质与价值等的分析,以自身为评价媒介,对审美对象进行评价的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指在具备感受与评价能力的基础上,可灵活应用艺术表现形式、技巧,如舞蹈、书法、绘画、音乐等,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审美能力主要依靠后天培养,通过生活经验与个人认识感受与评价美,并逐步发展成为创造美的能力,以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段呈现美。作为个体在进行活动中所呈现的心理特征,强调对审美对象形象与内涵的综合感受,用审美能力所具备的创造性,进一步明确个体审美价值。
2.价值
培养与发展审美能力,是现阶段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个体进行学习、训练、实践中,获得个人经验、思维与艺术素养的提升,以主观爱好表现对客观美好事物的认识、评价与创造,追求认识与创造、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培养与发展审美能力,利用对美的认识、感受,以及对美的理想改变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阶段性的社会生活与文明,促进个体生活方式朝文明、健康与科学的方向发展。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价值,明确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求。审美能力时学生审美素养的核心,小学美育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遵循各年段学生的身心规律与特点,引导学生在个性化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感受。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创造,突出美育价值。同时,在发现、认识、感受自然、社会与生活中的美的过程中,学生可获得心灵的慰藉,教师可由此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健全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小学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积极意义
1.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了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的内容、目标与基本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落实素质教育改革任务,坚持德育为先,全面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发展美育、体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调语文课程作为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健全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作文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美,有效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以文字为载体创造美,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增强学生的作文美感。小学处于写作启蒙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自然,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促使他们在写作时表达真情实感,提高作文水平。除此之外,在审美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知文学作品的魅力,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语言美、文字美与情感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以作文为载体创造美。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言文字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承载了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小学语文教学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要求学生通过日常学习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具备语言应用能力,同时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渗透美育,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三、以教材为基础,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感受美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选取的课文语言优美,而且内涵丰富,可以幫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学生人格。因此,教师可以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带领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美,深化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深度把握文章情感。同时,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感知其中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的巧妙运用,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强化学生的记忆,并在写作时加以应用,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以课文《麻雀》为例。文章讲述了老麻雀在猎狗面前不顾自身安危保护小麻雀的故事,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感知故事中老麻雀表现出来的无私、深沉母爱,加深学生对母爱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延伸至生活中,引导学生以“母爱”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指导学生观察或回忆生活中“母亲”为“我”做的点点滴滴,选典型事例,并融入真情实感,写出给读者以美的感受的文章。
2.认识美
借景抒情和寓情于物是写作时常用的手法,可通过对周围环境、事物等的描写表达一定的情感,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因此,教师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带领学生认识美,在发现景物美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生活经历较少,为避免他们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到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把文章内容具象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以课文《乡下人家》为例。《乡下人家》通过对乡下人家的静物描写,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朗读课文,带领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感受乡村生活的恬静与美好。也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课文内容寻找相应的动画或短视频,给学生以直观的视听体验。如,从田间的南瓜、丝瓜,门前的芍药、凤仙,到房前屋后的小鸡,潺潺的溪流,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展示一幅美妙的田园画卷,加强学生对乡村生活的认知。
3.创造美
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强调对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提升,以作文为载体,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受与认识的美进行二次创造, 给人以直观的感受。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作文主题出发,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在观察美、认识美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后续的写作奠定基础。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安排写作教学,包括对文章结构的梳理、写作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的分析等,并在写作训练中进行实践,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课文《爬山虎的脚》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植物的神奇”写作,描写自己喜欢的植物。可以提前布置写作任务,明确写作主题,给学生时间观察植物,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在写作前,可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描写自己观察的植物的特性,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认识美的含义。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语言、内容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加强学生对写作手法的应用,学习如何寓情于物,描写植物的独特美。
四、以生活为载体的审美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1.在自然环境中感受美
小学生天性爱玩、好动,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具有天生的敏感性,总是能捕捉到独特的美。同时,小学课文涉及对大自然的描述,为学生开拓了写作新天地。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此为媒介,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城市小学可以选择学校附近的公园、街道,农村小学可以到田间、山野,领略大自然的美景。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假期,引导学生发现并写出大自然中的美景,可以是家乡的四季变化,也可以是旅途中的别样风光。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感知大自然的独特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写作训练,以所见所闻为写作内容,记录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声音、色彩与形态,把大自然的美丽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其写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我的动物朋友”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寻找周围的小动物,并结合本单元的课程内容,抓住小动物的外貌、形态、动作、叫声等开展写作练习,保证小动物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写作前,教师可还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外观察一种小动物,除了常见的小猫、小狗,也可以观察泥土中的蚯蚓、玫瑰花丛间飞舞的蝴蝶、小草上懒洋洋晒太阳的毛毛虫等,并指导学生在小组间交流,丰富写作素材。小学阶段的暑假时间相对充裕,教师可以布置实践类作业,以观察自然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微写作训练,比如描写夏日风光等,引导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感受美,促进审美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双重提升。
2.在社会环境中感受美
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对,是人类通过长期的社会劳动,加工改造自然,并积累了一定物质文明所产生的环境。小学生经常接触的家庭、班级、学校等,均属于社会环境范畴,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社会环境中感受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班级是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班级环境中感受美,从卫生环境到人文环境,加强学生对班级文明环境的认知。
以《我的班级》的写作练习为例。在写作前,教师可以组织为期一天的“看一看”活动,带领学生观察班级里的一天,如值日生认真打扫卫生、课前及时擦黑板、捡起掉落在讲台上的粉笔等,加强学生对班级道德文明的认知,并从中感受文明美,健全学生的人格,陶冶其情操,进一步培養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获得情感与精神上的满足,充分发挥美育的积极作用。如组织运动会、大扫除、除草等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写作训练,记叙活动内容,并突出活动的育人价值,给学生以启迪。
3.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
优秀的文章中不乏生活中的小事,对生活小事的生动描述往往可以表达作者的认知与感悟,给读者以美的感受。但小学生生活经历较少,可用于写作的素材相对匮乏,而且部分学生忽视了生活中的美,在作文中天马行空,不能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为促进在写作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生活为载体,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感知自然、社会与形形色色的人、事、物,获得审美体验,并创造美,进一步提高作文水平。
以作文《生活的美好》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日常生活写作,以叙事为主记录生活中的美好。在写作训练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可以个人经历为写作对象,叙述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如,周六早晨八点被温暖的阳光唤醒,吃下妈妈贴心准备的早餐;午后愉快地看电视;晚间和妈妈一起去购物,帮助妈妈准备晚饭。以时间为写作顺序,通过具体事例丰富作文内涵,可以给人以美好的直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