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2日,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附近的马义奇镇,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专家胡月舫(右三)在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的试验田里和当地农民一起收获水稻。
特等奖,真是有点出乎意料呢!11月19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首届全国‘悦读中国’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邀请赛”上,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尼日利亚留学生Joseph获得特等奖。
在完赛之际,得知获奖消息之前,Joseph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说道:“我能够来到中国,特别要感谢在尼日利亚时认识的中国人邢老师。如果没有邢老师教我学中文,我不一定能够结缘中国。”事实上,Joseph的中文名“夏晓浩”,就是邢老师给起的。
据夏晓浩说,邢老师是中国国内某高校派到尼日利亚一所孔子学院的老师。“很遗憾,邢老师后来改派到东南亚后,在当地出了车祸,去世了。我很怀念她。”夏晓浩对记者表示,目前在尼日利亚的中国人不少,他们家兄弟姐妹都深受中国朋友的影响。
前往非洲的当然不仅仅是孔子学院的教师,还有诸如商人、务工人员等等。而国家统计局网站所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中国前往非洲务工人员数量达到近26.4万人,总体上说,近几年来,前往非洲务工人员数量有所下降——2021年的数据为9.35万。然而,与此同时,诸如经商的、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等等,依然陆续前往非洲。
比起早期前往非洲的中国人来说,如今中国人在非洲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
2022年12月6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童秋瑜医生只身飞赴摩洛哥。作为新一批援摩医疗队穆罕默迪亚分队的队长,之前从未到过摩洛哥的童秋瑜原本想着非洲应该是各方面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卫生和安全方面或许有诸多问题。
“没想到抵达摩洛哥后,发现情况没有想象的那般糟。”在微信音频连线接受记者采访时童秋瑜说,“摩洛哥位于北非,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我们的驻地穆罕默迪亚是一座小城,很静逸,整体上卫生状况也还行。感觉摩洛哥人对中国人很友好,在小城的街道上漫步,经常会有人用中文打招呼。”童秋瑜感觉,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长期以来中国医疗队在此行医,给当地人留下了特别好的印象。
公开报道显示,早在1963年,中国政府就向同样位于北非的阿尔及利亚派遣了第一支医疗队,当时上海就参与了组建任务。1975年起,上海承担向摩洛哥派遣医疗队的任务,每批为期两年。48年来,上海已派出195批援摩医疗队、1944名队员,共诊治门急诊患者578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80万人次,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了上海力量。
10年前,记者曾采访过上海的援摩医生。当时即有医生表示,摩洛哥朋友对中国医生的医术非常肯定。当地曾经受法国殖民,也有一些来自法国的医生前往行医。比较下来,一些朋友更相信中国医生。童秋瑜如今对此更有感触。毕竟,她所带领的穆罕默迪亚医疗队是唯一一支中医医疗队。“我们主要开展中医治疗的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炎、肩周炎、风湿、类风湿等病种,也有哮喘、慢支、眩晕、头痛、面瘫、中风后遗症等病症。”童秋瑜对记者表示,“中国医生的精湛医术和中医的疗效经口口相传,远近闻名。前来就诊的除了摩洛哥患者外,还有在摩工作的外国患者,同时还承担中国驻摩大使馆、中资企业和华人华侨的中医诊治服务。”前不久,当地著名主持人拉吉迪(Laghidi)慕名前来找童秋瑜治疗。拉吉迪长期反复受到背痛和头痛的折磨,严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而童秋瑜为他制定治疗方案,连续三次治疗后,拉吉迪的病痛减轻许多。他感叹中医神奇的疗效,把鲜花献给童医生,竖起大拇指夸奖:“你长得好看又会针灸,手到病除,太厉害了!我很庆幸在这里遇见了中国医生。”他很快成为中医针灸的“铁粉”。
问及在非洲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童秋瑜感觉,还是食物上。“摩洛哥的食材丰富程度其实还可以,比如牛羊肉、鸡肉都不少,因为这边靠海,也出产海鲜,可惜我本人不是很喜欢吃海鲜。最主要是蔬菜方面,胡萝卜、洋葱、土豆、西葫芦这‘四大金刚’唱主角,顶多还有些生菜。”童秋瑜说。为了在他乡吃到家乡菜,行前,童秋瑜还带了一些蔬菜种子。在驻地一角的“自留地”里,种一些青菜、香菜、小香葱之类。因为产量有限,一般一周吃上一次青菜。即便如此,如今种子已经用完。
童医生在给摩洛哥病人诊疗。
其实,在异国他乡吃不到家乡果蔬,并非只在非洲一片大陆发生。记者有朋友在北欧瑞典生活,最开始也买不到中国酱油,吃不到上海青菜等绿叶菜。而在非洲,倒未必吃不到有中国风味的食物。从浙江省丽水市农业局退休的刘梦熊老人曾告诉记者,自己早在1982年就曾作为中国农业专家前往中非共和国,在勃亚利农业站帮助该国发展农业和渔业。“经过近一年的奋斗,1983年,我们就帮助中非工人种植出绿油油的青菜、圆滚滚的包心菜、葱绿的韭菜和鲜红的西红柿。后来,中国四大淡水鱼花鲢、白鲢、鲤鱼、草鱼的鱼苗也成功在勃亚利农业站得到养殖,丰富了当地人的餐桌。”记者从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了解到,当年四大淡水鱼“走出国门”初期,因草鱼人工繁殖在中非受挫,湖州渔业专家张跃如被选派到勃亚利农业站。他通过改进亲鱼饲养管理,选择适熟亲鱼适时催产,再次获得下塘鱼苗1800尾,获中非共和国骑士勋章。
如今来说,由于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交往日久月深,在一些地方已经能够买到一些中国食物以慰乡思。同样是援摩医疗队的医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北)副主任张建海称,在他们的驻地塞达特,发现有两家中国人种植中国蔬菜之类在销售。医疗队的中国医生当然是目标顾客,但却并不是唯一顾客。
中国人在非洲的存在亦有各种变化。于10月24日由中非民间商会与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合作撰写发布的《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报告(2023)》显示,2023年中方已同非方合作建设了20多个工业园,中国在非洲企业超过3500家。也就是说,除了农业园,以及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外,中国在帮助非洲工业化上也已经进入快车道。由此,使得不少此前从未在非洲发展的领域的专业人士开始前往非洲……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历史使命把中国和非洲紧紧联系在一起,中非从来就是命运共同体。” “中非关系不是一天就发展起来的,更不是什么人赐予的,而是中非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这是2021年11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中所写道的。
而在夏晓浩这样的非洲年轻人看来,在尼日利亚,假如会说中文,收入就会提升不少。“我早前在阿兰布拉州的法院里工作。后来发现姐姐、妹妹学会中文后,收入都比我高很多。”夏晓浩告诉记者,“于是我也要学中文。2018年初,我报名学习中文。当时是我们尼日利亚本土的老师教我说中文,是用英语教,提高不快。有一次,我遇见了邢老师。她告诉我不少学中文的窍门。她说,学中文就如同听歌,听多了也就会了。我根据她的方法,还真找到了学习中文的技巧。之后提高很快。”
2019年3月,夏晓浩找到了一家中国企业担任翻译工作。“我的老板姓武。他对员工真的非常好!”夏晓浩说,“那时,武老板的矿业公司刚开业不久,各方面条件还不算太好。不过已经给我提供住宿。”令夏晓浩特别感动的是,有一次晚上他没有搭好蚊帐就不知不觉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床上的蚊帐是搭好的。同事告诉他,是老板来过,刚巧看到夏晓浩的床上蚊帐没有搭好,于是亲自给他搭蚊帐。
中国老板如此有人情味的做法,令同样离开了家、出门打工的夏晓浩感动不已。渐渐地,他发现武老板与他之前遇到过的老板不同,他很尊重员工的看法。夏晓浩渐渐理解,尊重员工,也就能更好地发掘员工的价值。这是一种中国智慧,追求的是一种双赢。
除了做翻译以外,夏晓浩还给武老板干另一种活——与尼日利亚同胞做一些沟通工作。“尼日利亚风俗,帮忙干事是要收钱的。”夏晓浩所说“收钱”,在记者理解似乎与英美国家的小费相当。一些尼日利亚朋友经常会主动围到中国老板这来找活干,并申请小费。而武老板感觉——自己并没有要求他们干这些活,有些活儿也不是他需要人来干的。于是请夏晓浩出面向大家做解释工作。“我发现中国人并不是这样的。特别是到大连外国语大学开启学习生活后,我发现在大连,没人会为了指个路啊什么的而要求小费。”夏晓浩说,“这就让我想起来我怀念的邢老师。2018年我认识她时,她已经五十多岁了。听说有个女儿在意大利。邢老师一个人来到尼日利亚发挥光和热,她这是为了多赚钱吗?我觉得不是。”
在11月24日开幕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上,埃塞俄比亚前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透露,“非洲的中国研究正在发展壮大,埃塞俄比亚是重要版图之一”。在德萨莱尼看来,非洲要与中国更多打交道,要体悟到更多中国思维、中国智慧,必须加速中国学研究,并将一些成果推广到民间。
童秋瑜医生告诉记者,中国与非洲的交流,有许多层次。“我发现摩洛哥当地也有传统医学,我们称之为摩医。我在当地医学院参观,发现那些草药与中药有点像,他们也有百草园。”未来,是否会出现中国与非洲在传统文化等等领域的互相合作呢?其实,不用等到未来!2018年,首个中埃联合考古项目——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在孟图神庙遗址启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派出考古队到埃及进行发掘。5年来,中埃考古领域合作成就显著,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播撒友好交往的种子。
夏晓浩(左)与刘老师。摄影/姜浩峰
在德萨莱尼看来,非洲要与中国更多打交道,要体悟到更多中国思维、中国智慧,必须加速中国学研究,并将一些成果推广到民间。
孟图神庙区的考古人员海因德就曾对前往采访的中国记者表示,和中国考古队的合作使她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了解,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明研究开辟了新思路,拓展了新视野。来自中国的考古队员文臻则称,通过与埃及同行5年的合作,两国考古队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比如埃及队员胡斯尼,其取了个中文名字叫旭东,意思是日出东方,代表着希望。
从胡斯尼的想法不难看出,中国式思维正为非洲朋友所熟知。
“因为邢老师的鼓励,使我最终来到中国求学。在大连外国语大学认识了更多像邢老师一样热爱国际中文教育的老师们。”夏晓浩说,“这次我的导师陈教授和辅导员刘老师带我来参加比赛,我和刘老师都是第一次来上海。我觉得上海与我的家乡尼日利亚,和我现在求学所在的城市大连都不同。这里更加热闹繁华,更像国际大都市。通过走访中国不同的城市,让我感受到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方的特色。”
比起過往的岁月,中国人在非洲的存在感更强,与非洲的社会接触面更广。而中非友谊的基石却是不会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