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倩倩
(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发酵工程”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1]。“发酵工程”课程设计是该课程专业性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处于特殊的地位,不仅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并能综合应用“发酵工程”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课程设计考核的目的是通过建立的考核评价体系,检验学生课程设计完成度,是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程度的评价[2],以此引导学生自我驱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考核评估体系是任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学生与教师交流及反馈很少,一般都是教师将事先拟好的课程设计题目分配到每组,然后学生分组进行设计,最后提交设计终稿。在设计过程中,由于现在计算机复制粘贴功能的强大,导致很多学生简单从网上下载设计,直接修改格式后提交至指导教师。
目前,按照“发酵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中总评成绩的评定方法,总成绩=课程设计成果×100%,平时成绩并未算在其中,而该课程设计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可能存在浑水摸鱼的组员。对于那些平时认真计算、翻阅资料或有创新设计的学生来说,无法体现公平公正。
“发酵工程”课程设计考核评价系统设立3 个环节。
“发酵工程”课程设计考核评价系统见图1。
图1 “发酵工程”课程设计考核评价系统
为保证每组学生的课程设计质量,避免这种严重的抄袭现象的发生,建立“3F”课程设计训练体系,“3F”分别是集中(Focus)、反馈(Feedback)及纠正(Fix it)。集中(Focus):对于教师而言,指导教师要集中授课,向学生介绍设计题目的特点,介绍设计思路及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等。对于学生而已,要集中精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本的工艺设计计算。反馈(Feedback):一方面,指导教师集中学生,对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及学习中容易犯的错误进行集中反馈;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也可提供其他多种形式的答疑方法,如手机、微信、QQ、学习通等。纠正(Fix it):学生在答疑后,将错误地设计进行纠正,力图达到设计要求。因此,设计了一系列讨论课(见表1)。整个训练过程,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从学生的想法入手,真正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作用,促成良性互动。
表1 课程设计讨论项目设置
课程设计讨论项目设置见表1。
传统的课程设计的总成绩以课程设计成果为输出对象。单靠这种单一的考核制度对学生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设计“3S”的课程设计考核评估指标体系,“S”为“加强”英文“strengthen”的大写首字母,“3S”分别代表“加强过程考核”“加强阶段性检查”“加强答辩”。
第一,加强过程考核。学习态度能明显反映一个人的学习状况[3]。对于积极提问的、主动学习的,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出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主动性的,都明确表示可以加分。
3)信息系统成果:建立省级地理国情信息管理系统,对地理国情普查初期成果的深度开发运用,并结合现有的一些平台,进一步完善我省的地理国情监测和地理国情信息的发布与服务。
第二,加强阶段性检查。在整体课程设计过程中,要进行期中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只要在抽查过程中,设计做得好的,按照设计进度进行设计的,都要加分;只要没有按正常进度要求进行的,或设计无法达到期中检查要求的,都要减分。根据这个方法,可以有效督促学生及时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
第三,加强答辩。考核最终可以借鉴毕业设计(论文) 答辩方法进行答辩[4]。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答辩、小组答辩或集体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对自己设计的内容以PPT 或其他形式展现出来,鼓励组内毛遂自荐答辩的学生。这种考核方式学生认为是比较公平、公正、合理的,接受度很高。
考核环节及指标见表2。
表2 考核环节及指标
由表2 可知,“发酵工程”课程设计成绩由6 个部分组成,分别为过程考核、技术考核、论文考核、设计方案考核、学生个人考核及答辩考核。其中,为了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实行“组内成员互评”制度来评定每位组员的成绩,各组员根据实际情况,对组内其他人进行打分并取平均值,由表2 的第5 项决定。课程设计总成绩为6 项考核分数之和。
课程设计总成绩按百分制计量,最终换算成五分制,总评成绩≥90 分,为优秀;80 分≤总评成绩<90 分,为良好;70 分≤总评成绩<80 分,为中等;60 分≤总评成绩<70 分,为及格;总评成绩≤60 分,为不及格。
主成分分析法主要通过降维思维,考查多个变量之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以达到精简的目的[5]。为了更好地评价上述建立的课程设计考核系统,借助SPSS 23.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深刻剖析考核评价的6 个指标对总成绩的影响,以期找到影响总成绩的主要因素,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辅导,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学校2019 级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的“发酵工程”课程设计成绩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0 位学生的考试情况进行评价。
生物制药专业“发酵工程”课程设计成绩构成见表3。
表3 生物制药专业“发酵工程”课程设计成绩构成
6 个考核指标的相关性通过相关系数体现,借助SPSS 23.0 软件对表3 数据进行Pearson 相关性分析。
各考核指标成绩的线性相关系数矩阵见表4。
表4 各考核指标成绩的线性相关系数矩阵
结果表明,各考核指标之间相关性不同,既有正相关也存有负相关;绝大部分指标相关性显著(p<0.05),说明各考核指标间相关性较强。X2(技术考核指标) 与X1(过程考核指标) 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为负相关,但与其余4 项均没有相关性;而X3(论文考核指标) 与X1(过程考核指标) 没有相关性,但与X2(技术考核指标) 及X4(方案考核指标) 成极显著相关性,与X5(学生个人考核指标) 及X6(答辩考核指标) 呈极显著相关性;X4(方案考核指标) 与X5(学生个人考核指标) 及X6(答辩考核指标) 呈极显著相关性,X5(学生个人考核指标) 及X6(答辩考核指标) 呈极显著相关性。这与实际情况相符。
总方差解释见表5。
表5 总方差解释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2 个主成分对应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为61.6%,说明前2 个主成分综合了6 种考核指标的大部分信息,故可选取前2个主成分作为综合性变量,对总成绩进行全面分析。
考核指标主成分分析2D 图见图2。
图2 考核指标主成分分析2D 图
由图2 可知,X3~X6 在PC1 方向较为集中且大于0.7,说明这4 个考核指标与PC1 高度正相关;在PC2 方向X1 和X2 载荷较高,说明过程考核和技术考核与总成绩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对淮南师范学院“发酵工程”课程设计考核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3F”课程训练体系的建立,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想法入手,真正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作用,促成良性互动;根据设计的具体考核评估环节及成绩评定方式,建立了“3S”课程设计考核评估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学生“发酵工程”课程设计成绩进行分析及处理,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保证课程设计的公平及公正,为教学研究和综合量化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6]。该考核评价体系在学校2019 级生物制药专业实施,得到师生们一致认可,该系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