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要用来睡觉,这一睡就免不了做梦。受《周公解梦》的影响,很多人相信,梦总与现实有点关联,暗示或预兆着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
我有一位年轻朋友,正在忙着找工作,有段时间总梦到大水漫山,时日一长,心生郁结,于是,便去网上求解,去庙里解、去找算命先生解……结果,就属医生解得最准——神经衰弱。
严重的神經衰弱需要药物治疗,但和很多疾病一样,药物往往治标不治本。如果说多梦是“标”,那“本”是什么呢?依照西方弗洛伊德的说法,梦是潜意识压抑的欲望。照此理,这“本”就是白日的未竟之志,或者说是无法改变现状所压抑的情感。
我个人的经验是,岁数越大、经历越多、憾事越多,做的梦也就越具体、越古怪、越让人如鲠在喉。但医学临床上,神经衰弱却多见于年轻人。可见,现代社会年轻人压力之大,一点不亚于中年人。
前不久,刷到一个视频,晚上十点四十分,晚班地铁上的年轻北漂个个满脸疲惫,甚至有人顾不得形象地瘫坐在地板上,用一位网友的话说,“感觉大家都憋着泪,随时都能哭出来”。
回到家,他们应该会倒头大睡,为疲倦的身心回回血。但事实上,很多人是划手机到凌晨,然后在白天累积的压迫感和种种浑浊的情绪中睡去。生活一团糟的时候,在抽象的梦境里也很难有一件称心如意的好事。期待他们做好梦是不现实的。
颠沛流离就容易惊悸不宁,忧惧过多就容易夜寐多梦。说到底,解不开生活的“死扣”,也就找不到解梦的“活扣”;解开了生活的“死扣”,梦不解自开。我那位执着于解开“大水漫山”之梦的年轻朋友,吃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药,后来终于找到了工作,病很快就好了。即使偶尔做梦,也不再那么沉郁。
这并非个例,也不是心灵鸡汤。现代医学早已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有个成语“至人无梦”,说的是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做想入非非的梦。期待人人都达到这种境界,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做到的或许是,在杂乱繁忙的工作生活里,多留一点放松自己、成全自己的时间。心情舒畅了,梦魇就少了,一个更有生机活力的身心也就不远了。
(据澎湃新闻 刘文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