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2023-12-07 07:52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办公室副主任陈小强
党课参考 2023年2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办公室副主任 陈小强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成就斐然,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喜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鲜明提出了“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之一是“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实践要求,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厚的文化情怀,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大意义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成效,事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色。

(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建设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只有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刻把握文化建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大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基础,才能实现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目标任务,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丰富的文化支撑和深厚的思想滋养。

(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下,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同时,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趋多元多样多变,对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表现出更高的期待,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不充分、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新时代新征程,只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推进城乡和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创造生产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提供更多个性化、层次化、数字化的优质文化服务,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民族之魄,文以铸之;人民之智,文以育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既需要雄厚的物质保障,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证明,不断激发的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改天换地的物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靠的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只有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凝聚56个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大力提振14亿多人民自信自强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才能经受住前进道路上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从而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此次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明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点任务,深入推动各项工作措施落地见效,奋力开创新征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站稳人民立场,深刻把握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构建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良好生态;要心怀“国之大者”,坚守艺术理想,践行群众路线,锤炼深厚文化修养,练就过硬艺术本领,自觉肩负文艺引领时代风气的光荣使命,努力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要观照人民生活,满腔热忱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认真书写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如实记录人民奋斗奋进的精彩华章;要精益求精、潜心磨砺,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发挥文艺感召人鼓舞人的积极作用。

文化文艺人才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加大文化文艺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文化育人理念融入专业理论教学和艺术实践教学全过程,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要营造文化文艺人才创作的良好环境,发挥各类人才培养工程、创作扶持计划、专项基金扶持、全国性文艺评奖推优等平台载体作用,不断助力文化文艺人才成长进步。

(二)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文化产品既有商品属性、经济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是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2015 年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指出:“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我们要努力优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环境,健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措施,引导文化企业建立健全具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创新生产经营管理机制,提升创作生产的内容质量和文化内涵,全力打造知名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2023年5月14日,北京的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观众在一间以永定河生态为主题,展示动态画作、实景照片和人工智能生成画作的展厅里参观。图:陈钟昊/新华社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是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招。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着力加强制度机制创新,始终确保文化体制改革方向不走偏;要深入总结文化体制改革的有益经验,增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文化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聚焦制约文化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全面释放文化生产力和创造力。

文化经济政策是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培育规范文化市场的基本保障。我们要不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和法规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文化企业自觉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三)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当前,数字技术的赋能,使文化绽放华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要深入落实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的八项重点任务,确保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 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民生福祉、促进城乡文化服务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着眼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大力创新服务形式,努力提升服务品质;要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力度,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权益。

文化惠民工程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需要着眼基层群众文化需求,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标准建设城乡全覆盖的文化惠民设施,精心打造基层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推出文化惠民特色品牌,大力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切实以高质量文化服务满足基层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持续健全完善,既刺激了国民经济,也有力带动了社会发展。2022 年12 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52385 亿元,比上年增长16.6%(未扣除价格因素),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56%,比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2021年,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33508 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4.0%,比上年下降0.2 个百分点;文化制造业增加值为13687 亿元,占比为26.1%,与上年持平;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5190亿元,占比为9.9%,比上年提高0.2 个百分点。分领域看,2021 年,文化核心领域增加值为36717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0.1%;文化相关领域增加值为15668亿元,占比为29.9%。2023年1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6.9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1805 亿元,比上年增长0.9%。需要指出的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偏低。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加强文化产业链和跨行业融合体系建设,发展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推动文化内容创作向精细化、品质化、场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要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抓紧抓实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切实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促进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动能持续扩大;要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持续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推动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各环节的应用,培育壮大数字出版、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文化新业态行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健全完善文化投融资体系和文化市场准入机制,注重对文化资本市场的监管引导,推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高质量发展。

(五)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为此,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不断加强文物保护法治建设,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注重文物保护利用的协调联动,形成全社会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强大工作合力,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乡村的根脉,是人民群众乡愁记忆的留存印记。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城乡历史文化资源,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有效融入城乡建设全过程,统筹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积极探索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新路径新模式,切实保护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守住城乡历史文脉。

图为江西省九江市的琵琶亭。因白居易名作《琵琶行》得名的琵琶亭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内的文化地标。图:万象/新华社

国家文化公园具有承载中华民族深层文化记忆的功能,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重要措施。我们要因地制宜,立足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禀赋现状,整合盘活文旅资源,加大创意策划力度,突出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内涵;要统筹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使其有机融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公园留存文化记忆、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作用。

(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融合发展是文化和旅游的共同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2023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成为亮点。中国联通监测数据显示,9 月28 日18 时至10 月6 日6 时,243 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间客流量1.12 亿人次,平均每个集聚区每夜5.76万人次,较2022年国庆节假期增长68.7%。我们要把握文旅产业融合化、智慧化趋势,系统研究文旅产业发展规律,深化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要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业态,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以旅游带动文化传播,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不断双向赋能;要洞察文旅消费新需求,着力于数字化表达,强化沉浸式体验,提升文旅消费场景感、获得感,不断用创意策划聚人气、引流量;要围绕不同文化主题,设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爆款文创产品,完善文化旅游基本公共服务,丰富人民群众在旅行过程中的文化体验。

1.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