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栋
天安门广场南端正阳门下,中国公路“零公里”路标从祖国心脏辐射到四面八方。沿路标指向,跨过高山大河来到拉萨,同样能看到一个公路标志——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屹立于拉萨河畔,在雪山白云映衬下圣洁而庄严。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在此会合,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两个路标连接起首都和西藏,让党中央和边疆各族群众时刻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强调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要求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尽管中国历代均有修筑坦途大道的梦想,但由于种种限制,梦想均未实现。路途坎坷让西藏与内地联系艰难,和平解放前,西藏经济长期停滞,百业凋零,民不聊生。
中国共产党在追求实现民族解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始终不忘雪域高原上的各族同胞。1950年1月,党中央确定由西南局担负进军西藏及经营西藏任务,要求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4月13日,康藏公路(1955年西康省撤销,改称川藏公路)动工。1954年2月,党中央确定由西北局承担修筑青藏公路任务,5月11日,青藏公路动工。1954年12月25日,布达拉宫前,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时举行通车典礼。“两路”并驾齐驱,“世界屋脊”从此走出了没有公路的时代。雄鹰飞过了高山,骏马跨越了沟壑,“两路”为藏区人民打开了通往幸福的大门。修筑“两路”、养护“两路”所凝结的“两路”精神,也成为助推“两路”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川藏公路号称“地质灾害的博物馆”,青藏公路则大多处在海拔4000—5000米的人类“生命禁区”。进藏路上,“江河湍急,峰岳险峻”,为修通川藏、青藏公路,“十一万藏汉军民筑路员工……五易寒暑,艰苦卓绝。三千志士英勇捐躯,一代业绩永垂青史”。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碑文,铭记了当年的壮烈风云。
“两路”工程艰巨浩大,筑路大军时刻面对高寒缺氧、设备简陋、补给困难等挑战。他们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战斗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冻土地带,需要烧火融冰,边灼边凿;悬崖绝壁,需要凌空作业,装药炸山。战山洪、冰川、顽石、流沙、沼泽……筑路人员以大无畏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不怕苦、不怕难、更不怕死,让“两路”不断向拉萨延伸。
在青海格尔木,有一座将军楼,这是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旧址,“天路将军”慕生忠就是在此指挥筑路大军,用7个月零4天的时间修成了从格尔木至拉萨1000多公里长的青藏公路。当年,将军带领筑路大军来到地图上标注的“格尔木”,但事实上,这里却只有戈壁绵绵。大家来到格尔木河畔的荒滩上,南望昆仑白雪皑皑,北望一片茫茫沙丘,所有人都忍不住想到同一个问题:“格尔木”到底在哪儿?慕生忠将军把手中的铁锹向地上一插,豪迈地说道:“我们的帐篷扎在哪里,哪里就是格尔木!”那一刻,格尔木才真正地诞生了,时至今日,其业已成为青藏公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川藏公路越过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14座雪山,横跨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等10多条河流。在海拔最高5047米的雀儿山垭口,峰峦险峻,气候恶劣,严重缺氧。1951年12月10日,筑路部队忙碌一上午后准备吃饭,班长张福林和往常一样,再次检查一下炮眼,计算装药量,丈量导火索。突然,一块巨石从上方坠落,重重砸在他身上。张福林当即昏死过去,鲜血浸染了冰雪。他苏醒后,没有流泪,也没有呻吟,只是艰难地对指导员说,把自己口袋里剩下的钱当作最后一次党费,并叮嘱战士们一定要注意安全……这,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话语。1952年,張福林被追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追记一等功,他生前所在班也被命名为“张福林班”。“两路”上,正是一个个这样的“筑路英雄”,令河水让路,叫高山低头,让道路挺起了钢铁般的脊梁!
“两路”建成后,一代代交通人坚持“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继续建设公路、养护公路,甘当铺路石,只为坦途通。
青藏公路上的安多公路养护段十四工区,也就是109道班,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天下第一道班”。这个“天下第一”,既来自其所养护路段有着进藏公路最高的海拔,也来自道班工人们感天动地的奉献精神。
巍巍唐古拉,离天三尺三。109道班养护路段,最高的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年平均气温零下8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一半,一年中有120天以上受到8级大风的侵虐。工区生活单调寂寞,除了求助的路人,就只有山风陪伴。在这样的环境下,109道班用生命保障着进藏路的畅通。由于长期严重缺氧和辛苦劳作,道班成员大多30多岁时就开始脱发,有的过早驼背,1980年至1996年间去世的养路工,平均寿命只有52岁。
一代代养路工,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就是一颗颗铺路石,父子、兄弟、夫妻齐上阵。如今,已有三代养路工驻守过“两路”,养护过“两路”,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两路”精神,把自己和高原上的道路永远融为了一体。
“是谁帮咱们修公路?是谁帮咱们架桥梁?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军民本是一家人,帮咱亲人洗呀洗衣裳……”曾跟随18军修筑川藏公路的李俊琛创作出《洗衣歌》,众口传唱至今,唱出了西藏人民与人民军队的绵绵深情。“细想进藏这几年,我们的战士给百姓修桥梁、收青稞……在小事上的互相帮助,成就了大家的浓厚情感。”
长期以来,武警交通部队负责养护“两路”,与藏区各族同胞结下了深厚情谊。2003年5月,青藏公路唐古拉山口遭遇特大雪灾,数百台车辆、上千人员受困,部分群众出现了高原反应。危急时刻,担负青藏公路三期整治改建任务的武警交通部队官兵火速驰援,一边抢通,一边转移人员。在雪崩随时还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下,官兵们连续奋战三天三夜,成功解救全部遇困人员。安全脱险的藏汉群众含泪向官兵们告别:“金珠玛米亚古都(解放军好)!”短短几个字,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川藏邮路上的甘孜到德格段,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终年积雪不化,被称为“雪线邮路”。“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其美多吉驾驶邮车,在这条路上一跑就是30年。这个淳朴的康巴汉子,经历过生死考验,承受过丧子之痛,但从未放下过手中的方向盘。雀儿山隧道通车之前,他在“车过雀儿山、如过鬼门关”的路途上,用心守护着传递党中央声音的报纸、承载群众幸福的家书和录取通知书,把它们一份份、一封封送到川藏公路沿线群众手中。乡亲们的快乐,就是他最大的快乐。其美多吉说:“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还是在做一件好事。当我把快乐送到乡亲们那时,我也在分享着他们的喜悦,这让我内心充满了使命感和幸福感,也让我更加坚信,这份工作没有选择错。”
党和政府始终关心着西藏各族同胞,大力推动西藏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两路”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更好推动了藏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1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习近平,率领中央代表团赴藏出席庆祝活动,并为西藏第一条高速公路——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通车剪彩。
1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再赴西藏考察调研,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总书记殷殷寄语,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总书记实地察看拉林铁路沿线建设情况时,还动情地说道,“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
光辉岁月,沧桑巨变。如今,通过川藏、青藏公路,大批粮食、种子、化肥、农具、工业設备、日用百货、医疗设备以及书籍纸张、文化用品等物资正源源不断运抵西藏,藏区同胞的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以“两路”为骨架,西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正逐步加快,以拉萨为中心的公路网开始形成,一个个新兴城镇拔地而起,格尔木、那曲、昌都等地商贾云集、一派繁荣……
“西藏经济好不好,全看车轮跑不跑。”随着逐步建立起涵盖铁路、公路、民航在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西藏的交通愈发便利。2006年,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被称作“最长的哈达”;2013年,墨脱公路通车,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县不通公路的历史;2020年,拉林铁路开通,“复兴号”飞驰在藏东南……一个个重大交通工程的陆续运营,使西藏与内地的交往日益便捷,西部地区交通的工笔画,正在一笔笔用心用情用力地勾画。
铺下的是道路,树立的是丰碑;通达的是财富,凝聚的是民心。每一条路,都是连接党中央与各族群众的桥梁。人类公路建设史上的壮举铸就的“两路”精神,也成为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和践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
(责任编辑:王碧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