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在饭店后厨工作的杨师傅被牙签扎破了无名指,由于伤口小,他并没有太在意,就继续工作了。几天之后他的手指开始发炎、发红,这才赶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发现,杨师傅已经有骨髓炎的症状,也就是说骨头都已经发炎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处理这些小伤口?
不同伤口,处理方法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皮肤上出现伤口是很常见的事情。按照愈合时间的长短,伤口可分為急性伤口和慢性伤口。愈合时间在4周以上的伤口称为慢性伤口,其他均属于急性伤口。常见的急性伤口有以下几种。
擦伤:擦伤只是表皮受伤,伤势一般较轻。可用碘附消毒伤口周围的皮肤。若伤口周围有污物,则应以生理盐水冲洗后再用碘附消毒。
裂伤:若伤口较小,周围皮肤未被污染,且没有明显的出血,可用碘附外涂;若是出血明显的大裂伤、割伤或是脸上的伤口,应在用碘附初步消毒后,及时去医院就诊,进行清创、缝合等治疗。
砸伤或挤伤:砸伤或挤伤后,若只出现轻度的局部皮肤发红、肿痛,无皮肤破损,可先观察,暂不处理;出现皮肤破损,可按擦伤进行处理;若出现皮肤淤青、破损或感到疼痛剧烈,则应尽快去医院就诊。
刺伤:出现细长的针、钉子、刀、木刺等造成的小而深的伤口,应尽早就医。就医前,伤者可自行做一些简单的处理,如挤压伤口使血液流出,并在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外涂碘附等。
伤口处理,误区不少
误区一:清洗伤口必须用消毒水。
分析:清洗伤口的目的是去除异物、细菌或坏死组织。比起消毒水,生理盐水更适合用来清洗伤口。生理盐水可有效减少伤口表面的细菌数或代谢物,且不损害正常组织。因此,生理盐水是最安全、最适宜的伤口清洗剂,所有伤口均适用。
误区二:伤口必须包扎起来,且包扎得越紧越好。
分析:表浅、渗液少的伤口可不包扎;渗液较多的伤口,应选用具有吸收渗液、不粘连伤口的新型敷料覆盖、包扎。
误区三:伤口需要每天换药。
分析:频繁换药可增加伤口污染的风险,损伤新生组织。因此,若伤口渗液较少,仅需要保持伤口及周围皮肤清洁,不需要每天换药。
误区四:伤口不能碰水,须用创可贴保护。
分析:人们通常认为创可贴可起到防水、保护伤口的作用。而事实上,创可贴的透气性不佳,不利于伤口渗液的引流,反而更易造成伤口感染。
(傅昊天荐自《保健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