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霞
在低碳经济的大趋势下,如何高效平衡经济发展与低碳排放之间的天平?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青岛市委市政府制定《青岛市碳达峰工作方案》。
未来探索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零碳社会》一文中曾做出过大胆预言:“化石燃料文明的崩潰,很可能发生在2023年到2030年之间。”杰里米·里夫金还认为,碳泡沫将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经济泡沫。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每个公民、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其根本就是要寻找一条适合当地的经济与低碳共赢的发展路径。
青岛变“氢岛”,重任在肩。作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青岛在低碳转型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同时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十三五”期间,青岛的GDP年均增长速度为6.5%,但是其能耗的年均增速却仅为1.5%。更为重要的是,青岛目前的单位GDP能耗以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低至21.5%和27%。刚刚发布的《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2)》显示,青岛的碳排放指数排在包括北上广深等在内的样本城市首位。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青岛的立市之基,孕育了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双星这“五朵金花”,制造业的繁荣为青岛市创造了非常多的就业岗位及GDP。但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趋势下,如何高效平衡经济发展与低碳排放之间的天平?
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尤其是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青岛作为一个拥有超长海岸线的沿海城市,要大力发展海上光伏、海上风电,并结合电解(海)水制氢先进技术培育壮大氢能产业,提高氢能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同时要合理控制传统化石能源消费,不断降低煤耗,有序引导油气消费。要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大幅提高新能源电力,打造坚强智能电网,加快发展新型储能。
实施节能降碳增效工程
除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新能源,全面提高节能管理能力,提高单位能量的利用效率,并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打造国际领先的绿色低碳产业园区。例如,作为世界第四大港,青岛港,年靠泊船舶高达2.3万余艘次。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青岛港正在加快推进低碳绿色港口建设,同时在低碳转型和清洁能源利用上下足功夫,极力调整运输结构和能源结构,充分挖掘新能源发电潜力,协同引进光伏、氢能、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已经蹚出了一条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口发展之路。
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工程
一般来说,工业领域是碳排放大户,因此需要大力推动工业领域低碳发展,积极发展绿色新兴产业,提升工业园区内的绿色化水平。例如,青岛鼎信通讯自主研发了一套全新的水储能系统,从而实现了对办公楼的温度控制,这样就可以在不使用空调的条件下,即使在中伏的青岛也使市内保持一个非常舒适的温度;青岛华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则是通过光伏发电,在园区的厂房楼顶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从而实现用电“自由”,基本实现零碳办公;青岛市的公交车很多也采用氢能驱动,大大降低了石油的消耗量,实现了公交车的“零碳”运营。
实施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工程
加快推进新型建筑产业化,建设绿色城区、绿色城镇和绿色社区,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青岛宏海绿能总部基地在建设的过程中,创新性的在生产车间采用三面玻璃幕墙的构造,这种结构具有非常优异的隔热、保温性能,在不使用外部能源输入的情况下,厂房内的温度常年可以保持在一个舒适的区间范围,比普通厂房可以减少约一半的能耗;立邦集团自主研发的安墙宝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已在青岛的住宅、学校、医院、办公楼、商业、产业园区等项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防火性能,同时还具备良好的透气性,即使在青岛这种潮湿环境下也能保障室内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实施交通运输低碳转型工程
开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改造,有序推进充电桩、换电站、配套电网、加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在大宗货物运输方面,青岛持续优化货物运输结构,统筹做好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工作,抓住铁路专用线建设、集装箱海铁联运等重点环节,增加港口大宗货物铁路运输量,推动海铁联运加快发展,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在公共交通方面,努力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为补充、特色公交为亮点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作为一家青岛本土的新能源企业,特来电也通过技术创新和优质服务,让新能源车主充电更快、更方便、更安全,让更多人愿意选择新能源车绿色出行。
实施循环经济助力降碳工程
循环经济通过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模式,具有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特点。在循环经济的框架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得到了最合理、最持久的利用,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青岛董家口经济区作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承担着“打造支撑青岛市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的使命。近年来,青岛董家口经济区围绕港产城融合发展,创新服务举措,坚持把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项目建设、服务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创新实施“一对一”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区港联席会议制度、“三张清单”工作法和问题清单双向推进工作法等系列服务举措,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破除制约营商环境和项目建设的突出问题,加快建设国际深水港、循环经济区、绿色新港城。
实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工程
传统化石能源的高排放是目前实现“双碳”目标的最大瓶颈,要加快推进传统能源结构中碳的高效催化转化技术,开发可以实现高效低排甚至是超低排放的燃烧发电技术;大力发展氢能、风能、太阳能、先进核裂变能等新能源;突破安全性高、成本低廉、使用寿命长、回收成本低、能量密度高的新型储能技术,从而实现绿色能源 “制储运用”全链条技术的闭环开发与应用。逐步淘汰耗能高、排放高、附加值低的落后产业,进一步借助碳补集、新型低碳化和能量回收利用等技术,降低碳排放,提高生产能效。
实施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工程
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库,储存了大量的碳。青岛作为一个沿海城市,正在大力发展海洋生态系统碳汇,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海洋碳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海洋生物中的碳,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海洋中化学物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海洋生物死后尸体的腐烂分解等等过程均涉及碳的转化过程。还有就是人工固碳方面,通过人为的作用,将存在的无机碳源转换成有机的生物碳,而且加以利用,成为可以被人类重新使用的生产生活资料,从而实现人工碳循环。
实施绿色低碳全民工程
绿色低碳生活与每个公民的生活模式都息息相關,因此应该大力引导全市居民建立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例如,在绿色出行方面,青岛建立了目前全国第一个以数字人民币结算的碳普惠平台——“青碳行”。该平台可以实时、详细地记录市民通过公共交通(例如地铁、公交等)的低碳方式出行的里程和频次等数据,进而计算每个市民的碳减排量,进一步加以区块链技术来实现市民自己个人碳资产的全生命周期存证。另外,在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方面,通过引入最新的数字人民币作为计价手段和支付方式,可以准确地将个人的碳减排量兑换成数字人民币,从而存在用户钱包中。这一技术就可量、可视地计算了公众绿色低碳出行,从而给市民带来全新的碳普惠体验,也提高了市民在绿色低碳生活模式建立中的存在感及幸福感。
实施绿色低碳国际合作工程
2010年签约落地的青岛中德生态园就是一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绿色低碳国际合作工程,他从设立之初就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使命,在园区建设的过程中,先后设立了40余项生态保护方面的指标。走进中德生态园,会感觉这里与别的产业园区有很大的不同:这里的房屋建筑都采用了德国的被动房技术,大大减少了冬季供暖的煤耗以及夏季制冷的电耗,另外园区的道路也很有意思,采用的是会“喝水”的速干模式,即使在台风来临的夏季,路面也没有积水,更不会出现内涝的情况。
众所周知,地球70%以上的面积被海洋覆盖、且地球上至少50%的氧气是由海洋产生的。青岛东濒黄海,是目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龙头城市,也是国家非常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为了进一步保护和重建新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实现海洋资源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和公平利用,首先应该建立全球性蓝碳市场。因为海洋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固碳量大、固碳效率高、碳存储周期长等优点,是减少温室气体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作者系青岛市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