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剑峰
[摘 要]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2的封面图像,乍一看像是大家熟悉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其实是清朝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为什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2的封面舍弃大家熟知的《清明上河图》而选用较为冷僻的《姑苏繁华图》?通过《姑苏繁华图》我们可以了解哪些时代信息?《姑苏繁华图》对我们学习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内容有何帮助?文章试从“知其背景”“辨其细节”“识其本质”三种途径对《姑苏繁华图》进行全面解读。
[关键词]姑苏繁华图;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图像;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2-0049-05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2封面(见图1)中的图像,乍一看像是大家熟悉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其实不然,它是清朝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姑苏繁华图》是和《清明上河图》齐名的中国古代著名风俗画,但中学师生对其了解不多。为什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2的封面舍弃大家熟知的《清明上河图》而选用较为冷僻的《姑苏繁华图》?通过《姑苏繁华图》我们可以了解哪些时代信息?《姑苏繁华图》对我们学习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内容有何帮助?本文试围绕这些问题带领大家走进《姑苏繁华图》(见图2)。
南京大学陈仲丹教授曾指出:“就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而言,解读图像史料信息,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展开,即考察图像的发生信息、具象信息和意蕴信息。发生信息是指该图像是如何产生的,其产生的背景,由何人在何种情形下创作。具象信息是指图像的形象组成,它有什么自然意义以及与社会构成的联系。意蕴信息是图像信息的最高层次,对其解读关注的是挖掘其表层背后的隐含信息,其精神显现的引申意义,以及所构成的‘符号性’的价值世界。”[1]本文借鉴陈仲丹教授的图像解析方法,试从“知其背景”“辨其细节”“识其本质”三种途径对《姑苏繁华图》做全面解读。
一、知其背景
“图像的发生信息,看起来似是图像产生的外在空间,但其与图像的内在信息有着紧密的联系。弄清其产生的背景,是图像解读的初始阶段,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1] “历史画作的图像语言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语言,其形式与历史画作产生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故而,要理解历史画作的图像语言,必要把握其形成的时代语境。”[2]
(一)画作概况
《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由宫廷画家徐扬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绘制完成。该图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该图全长1241厘米,宽36.5厘米,纸本设色,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乾隆皇帝统治前期最为繁华的苏州城及其周边村镇的湖光山色、商业繁华和市井风情。《姑苏繁华图》从苏州城外西南部的灵岩山起,至西北部虎丘山止,历经一村(山前村)、一镇(木渎镇)、一城(苏州城)、一街(山塘街),可谓翻山越岭,穿城过镇[3]。据粗略统计,整幅画有各色人物1.2万余人,各种商号招牌260余块,充分展示了清朝极盛时期苏州的市井风貌。
(二)作者简介
《姑苏繁华图》的绘制者徐扬,苏州吴县人,家住苏州城内,曾经参与过《苏州府城图》《姑苏城图》等图的编绘。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徐扬被任命为“充画院供奉”。乾隆十八年(1753年),徐扬被钦赐为举人。徐扬作为宫廷画院的画家,曾多次陪同乾隆皇帝下江南,对圣意心领神会,于1759年完成了《盛世滋生图》并进献给乾隆皇帝。
(三)时代背景
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非常希望能有宫廷画师用纸笔记录下他的南巡伟绩。《姑苏繁华图》创作完成于1759年,距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已过两年。此图属于“图写太平”的创作风格,作者感激涕零、歌功颂德的创作意图,正好迎合了乾隆皇帝的心理需要。《姑苏繁华图》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图上共有鉴赏收藏印章17方,除“嘉庆御览之宝”“宣统鉴赏”“东北博物馆鉴赏之印”三枚外,其余均与乾隆皇帝相关。其中,乾隆皇帝80岁时钤盖的“八征耄念之宝”、85岁时钤盖的“太上皇帝之宝”说明乾隆皇帝晚年,还时时通过这幅画卷游赏千里之外苏州的美景,可见其珍视程度[3]。
二、辨其细节
“在基本弄清了图像的发生信息后,下一步就进入了考察具象信息的過程。所谓具象,即图像的形象及其相关的社会内容。”[1]“这是凝视加分析的读图阶段,需要仔细辨别图像中的物体和人物,关注它们相互间的联系,再与观者的知识储备相印证,将其置于广义的知识谱系中考察,识别出活动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关注图像的视觉形体,而不去想象其更为深刻的意义。”[1] 图像往往可以表现出当时的人可能习以为常因而在文本中不屑提及的细节 [4],而“上帝就在细节里”[4]。通过管中窥豹,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图像的关键细节,比较容易抓住其核心旨意。
《姑苏繁华图》再现了乾隆时期苏州城的繁华景象,其画面之恢宏,细节之繁杂,信息之丰富,在整个中国绘画史,甚至是世界绘画史中,都堪称佼佼[3]。
下面,笔者从《姑苏繁华图》中选取几个细节进行分析。
(一)桥梁
随处可见的小桥流水是苏州城特有的景观。《姑苏繁华图》中一座座弧度优雅的桥梁,与粉墙黛瓦、翠柳红花一起衬托出一种中国式的优雅。更具历史价值的是,这些古桥的建造与装饰,反映了苏州的商业盛况,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是深入研究清朝经济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2封面图像正中央的桥梁,名为怀胥桥(见图3)。此桥据说是为纪念伍子胥所建。伍子胥为吴王建立了吴大城,后来死于胥门处,胥门外之桥便成为怀胥桥[5]。怀胥桥于清顺治十一年重建,嘉庆二十五年重修。怀胥桥位于胥江之口,扼住主航道,桥孔修建得十分高大,为半圆形拱桥,呈高高拱起之态,便于通航,桥身与桥上栏杆皆为石筑[5]。
(二)舟船
《姑苏繁华图》在舟船的描绘上用了不少笔墨,大者如远洋货船,小者如舢板船,豪华者如官座船,简陋者如竹排等(如图4),叫得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在画卷中都能够见到。如果把图中所有的船只一一分类梳理,简直就是一部中国古代船运史[3]。
《姑苏繁华图》中船体宽大,有着较大仓房和高大桅杆的是远洋货船。它们有的正靠岸卸货,有的已空舱休整,有的则扬帆准备踏上航程。乾隆时期,苏州的航运业十分发达,官府通过向船行颁发执照管理远洋船只[3]。远洋货船的密集反映了乾隆时期苏州的外贸活动有了进一步的拓展。《陕西会馆碑记》记载了当时苏州的盛况:“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3]
(三)商铺
徐扬在《姑苏繁华图》中绘了诸多市招,能够辨认者近260家,包括丝绸店铺14家,棉花棉布業23家,染料染业4家,蜡烛业5家,酒业4家,凉席业6家,油漆、漆器业5家,铜、铁、锡器业5家,金银首饰珠宝玉器业8家,衣服鞋帽手巾业14家,图书字画文化用品业10家,灯笼业5家,窑器瓷器业7家,粮食业16家,钱庄典当业14家,酒店饭馆小吃等饮食副食业31家,医药业13家,烟草业7家,南货业5家,洋货业2家,油、盐、糖、杂货业17家,酱菜业5家,柴炭行3家,皮货行1家,麻行1家,猪行1家,果品业2家,乐器店1家,扇子铺2家,船行3家,茶室6家,澡堂1家,花木业2家,客栈业3家,其他行业如刻字、算命等11家[6]。《姑苏繁华图》将苏州这一当时全国最为著名的都会之地、工商中心的繁盛市容全方位、直观式地展示了出来,为后人留下了极为难得的文献以外的实景式的形象记录[6]。这些市招反映的内容,都有相应的文献记载[7]。
从图5可知,棉布业招牌有“布行”、“棉花行”、“大通号”、“松江大布”(即标布)、“太仓棉”、“子净棉花”(即去除棉籽后的净棉)等。
棉布业和丝织业一样,是江南地区当时手工业中的领头行业。从棉布业的市招字样上可知,苏州贩卖的棉布品种类很多,这些布匹为布商或牙行从各地收购而来。从市招上的“自制”“本庄”“本客自制”可知,有的布匹是经过苏州店家整染加工而成的。苏州不仅是布商集散之所、棉布织品销售中心,而且是江南地区棉布加工业要地。
细看《姑苏繁华图》,更可以找到“云贵川广杂货”“川贡药材”“南京板鸭”“江西瓷器”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招牌(如图6),食品、药材、杂货无一不具。北至东北,南至两广,甚至连西南边陲云贵等地的珍稀货品在苏州都有销售。难怪清代人公认苏州为京师、佛山、汉口之外,中国最重要的物资汇聚之地了[3]。
《姑苏繁华图》中人流密集的怀胥桥边,有澡堂一家,名为“香水浴堂”(见图7)。“香水浴堂”是明代以来对公用澡堂的雅称。苏州专有混堂(澡堂的一种)巷,可见澡堂在苏州之普遍。这种公共澡堂专供旅客之用,生意人不仅可以在这里洗浴,还可以在这里交换货品信息,结识商业伙伴。从某种意义上说,澡堂也是生意场。“香水浴堂”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苏州商业之繁华。
(四)唱戏
怀胥桥边,胥江沿岸,有一大户人家聘请的优伶正在楼台上献艺(见图8)。楼台正中红地毯之上,一名青衣女子载歌载舞,婀娜多姿;旁边坐着两名乐师,一人弹琵琶,一人吹管笛,为歌舞女子伴奏。厅堂上端坐二人,大概是一主一客,旁边有两名侍者伺候。可能是他们的音乐很吸引人,隔壁邻家女子也忍不住掀帘偷听。随着经济的发展,苏州城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整幅《姑苏繁华图》中,从高雅堂会到街头杂耍,苏州戏曲文化空前繁盛。
(五)寺塔
《姑苏繁华图》中,瑞光寺塔(见图9)高耸出城墙,是一处地标性建筑。瑞光寺塔是位于苏州盘门内的一座宋代古塔建筑,高约43米。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是孙权为康居国僧人性康创建的。247年孙权为了报答母恩,在此寺中建造了十三级舍利塔。宋宣和年间重修时将塔改为七级,并赐额为“瑞光禅寺”,相传塔上常常发出五色祥光,故而改名为“瑞光寺塔”。瑞光寺塔建造精巧、造型优美、用材讲究、宝藏丰富,是宋代南方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仿木塔比较成熟的代表作。
三、识其本质
“意蕴信息是历史图像考察的最高层次也是最有意义的部分,与历史编篡和探究的目的最为相关。它由发生信息起步,经历了对具象信息的凝视、观察,逐步发现这些信息透露出的价值判断和社会意义,以此做出对历史活动的评价。这是个思考多于观察的阶段。”[1]绘画是文字之母,也是文字的延伸。正所谓“图写历史”,画家在描绘历史事物的同时,也在通过图像语言“书写”历史事物。因此,我们在初步解读历史画作的基础上,可以凝视审思,挖掘历史画作中的深层意蕴,透过现象看本质。
《姑苏繁华图》带有明显的歌功颂德的主观创作意图,作为宫廷画师,徐扬主动迎合了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的心理需要,以画证史,图写太平。那教材编写者选用《姑苏繁华图》的意图又是什么呢?
较之其前后的相关图画,《姑苏繁华图》更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在《姑苏繁华图》之前,反映明清城市繁华的画作有《南都繁会图》《皇都积胜图》《上元灯彩图》等。这些图都绘录了不少店铺市招文化场景,但若论数量之多和内容之丰富,可以说《姑苏繁华图》要远胜于以前的各种图卷[7]。康乾盛世下的江南究竟是怎样的繁华,我们无法亲眼看见,只能从文字资料中间接获取,而《姑苏繁华图》则是视觉的、直观的、充满想象性的,为研究繁华景象的建构提供了良好的视角 [8]。
在文人画盛行的宋元明清时代,历史纪实风格的风俗画《姑苏繁华图》并未惊艳于当世。然而,从今天的角度看,正是那些文人画家所不齿的对真实物象的极力写真,成就了徐扬[3]。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在艺术价值上,还是在史料研究上,《姑苏繁华图》都与《清明上河图》不相上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姑苏繁华图》长1241厘米,是《清明上河图》的两倍以上。《姑苏繁华图》虽然沿用《清明上河图》的传统散点透视法来组织画面,但其中景物有更精准的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因此比《清明上河图》有着更强烈的纵深感和景物层次。在楼阁、车船、桥梁等具体物像的结构上,《姑苏繁华图》采用焦点透视的办法,从而使得物像更为精当。另外,从图中树木枝干和叶子的画法上,也可以稍见一些来自宫廷西洋画家们的绘画理路[3]。这些都比《清明上河图》有进步。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2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相较于《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古代社会顶峰时期康乾盛世工商业繁荣的缩影,《姑苏繁华图》更利于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人类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进行生动、直观、细致的考察。
这也许就是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2选择该图作为封面图像的主要原因。
当然,教师在解读《姑苏繁华图》时,也有必要提醒学生:《姑苏繁华图》虽然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清朝前期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落日的余晖”,遮蔽了大清王朝与世界发展大势渐行渐远的历史真相。
[ 参 考 文 献 ]
[1] 陈仲丹.中学历史教学图像史料信息解读方法浅议[J].历史教学(上半月利),2016(2):58-67.
[2] 陈紫竹.浅议历史画作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中外历史纲要(下)》一幅插图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利),2020(11):60-66.
[3] 徐扬,陈婧莎.中国风俗画稀世珍品:姑苏繁华图[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4] 伯克,图像证史[M].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朱欣欣.《姑苏繁华图》中的桥文化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50-52.
[6] 范金民.清代苏州城市工商繁荣的写照:《姑苏繁华图》[J].史林,2003(5):105-115,124.
[7] 范金民.《姑苏繁华图》:清代苏州城市文化繁荣的写照[J].江海学刊,2003(5):153-159.
[8] 朱英芹.论《姑苏繁华图》对繁华景象的艺术建构[D].南京:南京大学,2018.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