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娇蓉
苏州是我国刻书业的发祥地之一,到了明清两代,苏州藏书家、刻书家更是层出不穷,流传下了“刻书赛积德,藏书胜藏金”的说法。对于来自山东济宁的古籍爱好者王继浩来说,追随着言子的足迹,从孔孟之乡到江南水乡,这座文脉绵长、书香满溢的城市更似他的精神故乡,在这里,他可以更好地实现积书教子、保护古籍的理想。
《现代苏州》:作为一名工科男,您是如何与古籍结缘的?
王继浩:我的家乡济宁是孔孟之乡,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我从小就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对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大学时,我就常去学校图书馆看一些文史哲类的书籍,在此过程中,不免遇到繁体竖排的书,就这样对古籍逐渐产生了兴趣,随着长期的积累,和对文言文、繁体字的熟悉,我对这些古籍的了解和热爱也越发加深了。大学时,为了交流学习,我常常浏览一些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方面的网站,后期还帮网站做义工,完成了《礼记菁华录》的电子版录入工作。
《现代苏州》: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收集整理古籍的呢?
王继浩:随着对古籍的热爱和钻研程度越来越深,我内心也催生出一种使命感。我有本职工作,虽然目前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古籍整理,但是我把它当作毕生的事业来做。整理古籍是一件十分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人生短短几十年,就算一年可以整理出一部古籍,一个人一生也最多能整理几十部。因此我常常感慨,我们国家的古籍实在太多了,面对这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我常常会生出一种紧迫感,想在有生之年,尽我所能将这些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出来流传给后人。正如网上很火的那首儿歌一样,我是“在古籍的海洋里面挖呀挖呀挖”。
现在我除了整理古籍内容,也自己做一些古籍收藏,现在我家已经收藏了不少古籍孤本。像这部《增订太上感应篇图说》品相很好,据我所知,除了天津图书馆有一部收藏,剩下现存的就是我收藏的这部了。
《现代苏州》:除个人收藏外,您还参与过什么古籍保护相关工作?
王继浩:从保护和收藏的角度来看,一些板刻精美、品相好的古籍是很适合直接复制或者影印传播的,比如扬州的广陵书社,就是专门将古籍影印后做成线装书。对于一些纯文字性、板刻情况又不是很好的书来说,就可以整理出来,录入电脑后进行排版校对,再深加工的话,可以进行注释或译成白话文。我目前还兼任北京谦德文化特约编辑,主要就是从事古籍校对、注释、译白等工作,先后参与编辑的图书有《纲鉴易知录》《群书治要续编》《苏东坡文集》《王阳明全集》《中华经史纲要》《秋水轩尺牍》《雪鸿轩尺牍》等。
近日,由我主持点校译白整理的《劝戒录全集》一书已经正式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一套五册、六十卷,是清代梁恭辰先生所著的一部短篇笔记小说集,生动反映了清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梁恭辰的父亲梁章钜是清代名臣、楹联学家,曾任江苏巡抚,梁恭辰曾随侍父亲在苏州任职,所以书中记载了大量关于苏州的逸闻趣事。此书一经上市,颇受读者欢迎和好评,甚至一度登上了当当网古籍类新书排行榜第一名。
《现代苏州》:刚才我们聊到了古籍数字化保存的话题,目前您有没有接触到一些数字技术与古籍保护结合的手段?
王继浩:随着古籍保护越来越与时俱进,很多古籍现在都经过扫描完成了数字化保存。对于我们这些古籍爱好者来说,这让找到相应的书籍变得更加简单便捷了。此外一些古籍资源都是开源的,这让我们可以对于流失到日本、欧美等海外国家的古籍进行下载和研究。网络方便了爱好者之间的交流,我现在就常常在古籍旧书史料交流群,与网上的其他爱好者互相交流,答疑解惑。从市场化的角度来说,有了数字技术的加持,古籍相关的一些产业也会拥有更广阔的市场。
《现代苏州》:苏州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您在苏州搞古籍收藏,收到过什么与苏州有关的古籍吗?
王继浩:翻阅古籍如同与古人对话,通过不同类型古籍的内容、装帧、保存状态,我们都能看到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状态,所以我涉猎和收集的古籍种类多种多样。我来苏州已经十多年了,对江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自然也收集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与苏州相关的古籍。
我个人对于江南慈善文化比较感兴趣,也收集了不少劝善书,比如有一套保存比较完好的《重订得一录》,就是同治年间由晚年定居苏州的无锡人余治编撰,并由苏州得见斋刻印。从中能看出明清时期,苏州地区民间慈善事业之兴盛,当时其他地区如果发生灾害,江南一带的乡绅士大夫就会踊跃前往赈灾,能看出苏州文人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紫阳书院赋钞》则记录了苏州中学前身紫阳书院的学子作品,当时紫阳书院的山长是清朝状元石韫玉,那么无论从学生作品质量,还是学院的师资力量,都能看出苏州文脉之流长和自古以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还有一些比较有趣的书,比如吴县人董坚志编撰的《滑稽联话》,记录了很多晚清和民国时期有趣的对联,非常有生活趣味。
总之在研究古籍的时候,碰到与苏州相关的书籍、内容都是非常非常多的,我们也能从中看到江南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深远影响。
《现代苏州》:苏州市一直比较重视传统文化保护,随着《苏州全书》的推广,古籍也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对此,您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王继浩:面对厚重的古籍,我也只是一名初学者、小学生,所能做的不多,但我愿意学习,并为古籍事业略尽绵薄之力。我认为苏州可以不拘一格、更加广泛地收集与地方相关的古籍文献,我在个人研究古籍的过程中,发现与苏州有关的文人很多很多,有的在地方为官,有的曾经路过旅游。比如清代中期重臣陈宏谋,他虽然是广西人,但是曾经先后三次任职江苏巡抚,官位在乾隆年间最高曾至协办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由于当时江苏巡抚衙门设在苏州,陈宏谋的办公地点常年在苏州。陈宏谋一生著作很多,我对他的《五种遗规》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发现其中也有一些内容,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苏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风俗文化、社会生活。
以此为例,我认为如果能充分调动起社会积极性,广泛地挖掘古籍中的苏州,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弘扬都有重大意义。我们的文化要普及到民间,才更有生命力。
此外,作为一名业余的古籍爱好者,我也希望手头收集的大量古籍善本能够及时整理出来并流传于世,公诸同好,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当然,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愿意全身心地投入这项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