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明武,贾友色
(四川省西昌市农业农村局,四川 西昌 615000)
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小反刍兽疫自然发病见于绵羊、山羊、羚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本病的发病率可达100%,严重暴发时致死率为100%,中度暴发时致死率达50%。
小反刍兽疫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经接触传播,病羊的鼻液、粪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含有大量的病毒。与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衣物、工具、圈舍和牧场等接触可引起间接传播,养殖密度较高的羊群偶尔会发生近距离的气溶胶传播。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物和隐形感染动物,亚临床型的病羊尤为危险。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6 d,最长潜伏期为21 d,常见于山羊和绵羊,以山羊发病较严重。
急性型病例体温可上升至41 ℃,高热可持续3~5 d。病羊初期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口鼻干燥,背毛无光,结膜发红,眼流黏性分泌物并遮住眼睑,初流水样鼻液,后流大量的黏脓性卡他样鼻液,鼻液阻塞鼻孔后造成羊呼吸困难,呼出恶臭气体。病羊流涎,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发病后期病羊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体温下降,咳嗽,呼吸异常,死前体温下降。
病变出现于口腔直到瘤胃、网胃。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病变,严重病例病变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皱胃常出现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呈红色、出血。肠糜烂或出血,特征性出血或斑马条纹常见于大肠,特别是结肠直肠结合处。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坏死,鼻腔内有脓性鼻涕,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出现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
有时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纹,有时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出现坏死。
根据发病症状及病理变化初步诊断羊患小反刍兽疫。确诊可采用小反刍兽疫单抗竞争ELISA检测法。
预防本病可接种小反刍兽疫疫苗。注意稀释后的疫苗避免阳光直射,气温过高时疫苗冷水浴保存,稀释后的疫苗限3 h内用完。老、弱、病、幼、孕羊暂不免疫,但应做好记录以便以后补免。与其他疫苗的接种间隔至少在10 d 以上。用过的疫苗瓶及瓶中剩余疫苗集中焚烧后深埋,接种用的注射器、针头洗净后高温消毒。
发病初期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并防止继发性感染发生。控制本病应限制疫区绵羊和山羊的运输,限制从疫区引入动物及其产品。引入羊应严格检疫。对小反刍兽疫应做到早发现、早上报,并快速、严格地处置病羊。染病动物及时扑杀,尸体要焚烧、深埋。
坚持自繁自养,根据羊病流行情况制定免疫程序。养殖过程做好消毒工作,发生疫情的畜舍应彻底清洗和消毒。加强羊群的饲养管理,羊舍保持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清洁卫生,定期选用不同品种的消毒剂交替进行消毒,防止病菌滋生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