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电子音乐专业跨学科融合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

2023-12-06 17:46:18邢依楠周奕含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1期
关键词:电子音乐艺术院校跨学科

邢依楠,周奕含

(吉林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电子音乐作为新时代与科技紧密结合的音乐,如今在社会音乐市场中有着重要地位,正生机勃勃地发展着。然而电子音乐在中国起步较晚,电子音乐教育没有及时更新,缺少社会实践,高校毕业生不了解社会形势,因此不能满足近年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出现毕业生就业难和社会用工荒等一系列问题。对此,中国高校的电子音乐教育进行革新,让目前的问题得到解决,让中国电子音乐焕发新的生机势在必行[1]。

一、艺术类院校电子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综合类艺术院校作为电子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在电子音乐专业形成、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培养什么样的电子音乐类人才、如何培养电子音乐类人才是艺术院校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2]。

对于综合艺术院校而言,电子音乐作曲专业的课程价值尚未被真正意识到,发展前景堪忧。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人为割裂了电子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对此专业或此课程缺乏兴趣。作为艺术与科技结合最为紧密的专业之一,电子音乐专业在学习传统作曲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培养以电子音乐设备为主要媒介的复合型音乐创作人才是电子音乐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其专业的定位和发展思路应该以艺术+科技的模式进行发展,涉及了音乐创作、制作、声音的处理、合成等等。但是,由于综合艺术院校在培养过程中以定向为主,辅以创作和理论研究,虽然也有一定应用型的创作,但培养过程中依然还会忽视一些问题[2]。

与此同时,从目前综合艺术院校电子音乐培养模式上来看,依然处于较为传统的培养模式。从教学内容来看,主要以技术手段为线索的分类教学,而针对当下就业形式和社会对人才所需来说,目前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较为单一,难以应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现阶段,对于综合艺术院校电子音乐专业而言学科交叉、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应该不断打破传统的专业定位,拓宽口径,融合发展[2]。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根据新文科与新文科建设进行专业建设,如何能够达到综合艺术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准,如何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的学科融合?这一切都需要对该学科的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在课程体系、专业内涵等方面做出调整,并相应地对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学科交流融合等方面进行新的建构[2]。

二、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学体系的建立

(一)新文科与新文科建设

传统单一的精英式人才以及实践经验有所欠缺的人才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社会的人才需求,新文科是一种打破传统文科教学,统合各学科知识基础,使学科能够得到交叉学习、文理融合的新模式,以能够培养拥有跨学科背景以及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为目的。因此,新文科作为一种近年来的教育模式新理念,其提出可以很好地解决精英模式教育和传统文科模式下所带来的思维僵化问题[3]。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体系的建立

音乐学科作为一门综合的学科,与文学、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多个领域相互渗透。电子音乐作为以科技手段为媒介创作的音乐形式,用其不同寻常的创作手法以及打破常规的创作思路势必与这些不同的学科领域联系得更为密切。因此,以电子音乐为中心,围绕相关专业开展相关学习,更清楚地熟悉每一种艺术门类的发展脉络,可以丰富学生电子音乐的创作范围,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实现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圆满对接[3]。

三、电子音乐专业跨学科融合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

(一)跨学科融合现象

电子音乐是科技与音乐的结合,并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发展,这要求学习者既要掌握传统的作曲知识,又要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作曲。因此,除艺术院校外,也有理工类、综合类等院校开设了电子音乐作曲专业。不同类别的院校对专业的侧重点也不同,如艺术类院校更侧重于对音乐的把控,力求创作出有高水准的作品,而理工类院校更侧重计算机的操作等。不同类别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了符合自身专业发展的教学体系。对于电子音乐专业在进行创建品牌专业的过程中,更是要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打破原有的传统框架模式,深入地从美育、思政、多元素入手,打破学院、学科、专业之间无沟通的现象,运用其他学科的特点弥补电子音乐专业的不足[4]。电子音乐专业跨学科融合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跨学科师资队伍、跨学科课程体系、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共同支持,各个高校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跨学科融合教学体系进行调整。

(二)融合教学体系构建优势体现与实践

在电子音乐跨学科学习中,融合教学占有最大优势。融合教学下充分了解各类艺术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就要在跨学科体系中构建融合教学课程体系[5]。

首先,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课程,让学生学习跨学科中相关学科的知识,立足电子音乐多媒体优势,并利用信息化时代下网络等多渠道,计算机学科教学方法改良传统教学,同时保证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使学生能够顺利参与到交流中,发表疑虑、见解或者对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体验。学生还可以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看到更多的思维角度,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锻炼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了解了这些相关学科的发展脉络和基础知识后,在电子音乐的创作中便能认识到从前创作上的薄弱点,提高创作水平[5]。

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制订不同的发展方案。

在艺术院校中,大众化的培养方案在目前的时代来说已经过时。每名学生都对本专业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和擅长的不同创作风格。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只会埋没学生在专业天赋上的光芒,不适用于目前的艺术专业。在跨学科的教学课程体系建立的条件下,教师要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擅长领域,建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第一,可以建立小班导师制。精英式的小班教学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避免后续出现更多的连锁错误。而小班导师制也可以让导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接受水平,能够精准做到一对一式教学。

跨学科融合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共同支持,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混合式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在对不同学科进行知识讲解时,将实践原理和方法明明白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添加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了解跨学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这不仅可以提高跨学科课程开发的教学影响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操作水平,使知识更容易理解,以便创作出具有自己创新思路的电子音乐。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实践是最为重要的,教师需要在课后提供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或其他实践的机会,以加强学生对该跨学科知识的记忆[6]。

第二,根据学生的创作风格引导学生创作出成熟的作品。在上述的跨学科选修或必修课程中,已有影视、动画、舞蹈、文学文化、美术等多个方向的相关学科课程。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相关学科进行学习,并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在电子音乐专业的创作过程中,从录音采样到计算机实际操作,导师的指点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个学生的创作侧重点都有不同,导师需要根据每名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学生擅长创作的风格领域,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让学生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积累起丰富的实际经验,对接当今大量需求创新型人才的社会。

最后,院校间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前文所述,艺术院校和理工院校对电子音乐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因而可以建立起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学校定期交流,开设交流课程和讲座。因理工类院校的专业性,可能会第一时间接触到新的创作媒介,而与艺术类或综合类高校艺术专业开展交流讲座,便可第一时间将新科技传播,推进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艺术类院校以培养高质量的音乐人才为目的,教师和学生的音乐表现力相较于综合院校较高,所以艺术院校可以对综合类和理工类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讲解对作品音乐性的把控,以提高这两类院校学生的创作水平,达到双赢的目的。

此外,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感悟也需提上日程。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除了创作能力外,还需要拥有同等水平的艺术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学校要开展讲座或展览等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生应多参与校外的活动或阅读相关学科的文献去拓宽眼界,如学习参观美术展、摄影展等,并与身边的同学或朋友交流感悟;尝试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批评;学习每个时代的历史文化以了解当时的艺术审美,从细节入手,主动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虽然电子音乐专业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体系建设还只初具雏形,但目前已有的跨学科教学的团队可以为将来高校跨学科教学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相信未来电子音乐专业的融合性教学建设一定会为新时代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四、电子音乐专业跨学科融合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目前,我国电子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仍有很多不足。因此,开展综合类艺术院校电子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尝试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对创新型音乐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跨学科融合教学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有效丰富学生艺术知识体系,促进综合艺术院校复合型艺术人才的成长,推进电子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面需求对接;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创作出更多受欢迎的电子音乐作品,丰富中国的电子音乐市场,实现其应有的文化与社会价值。但跨学科教学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跨学科师资队伍为基础,跨学科课程体系为支撑,以及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共同支持,慢慢落实,逐渐转型,夯实基础,才可能在未来更好地绽放,为中国音乐事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电子音乐艺术院校跨学科
浅谈电子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体现与运用
今传媒(2022年12期)2022-12-22 07:20:22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32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8
电子音乐视觉化分析的多元理论与视角
乐府新声(2019年3期)2019-10-17 02:17:36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知识产权(2016年4期)2016-12-01 06:57:47
电子音乐在舞台艺术中交互思维模式的应用
乐府新声(2016年4期)2016-06-22 13:03:00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20世纪西方音乐概览(之十三)电子音乐
音乐生活(2015年3期)2015-12-19 13: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