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艳(湖北省谷城县人民医院,湖北 襄阳 4417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肺部疾病,患者可出现多种症状。COPD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有数据显示,我国成人COPD患病率高达8.6%,患者数量近1亿,给公共医疗造成了较大负担[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短期内症状加重,肺功能明显下降,若未及时诊治,可引发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由于AECOPD病情较重,加之患者对疾病知识、诊治方法及预后缺乏了解,存在较强的疾病不确定感,从而出现负性情绪,心理弹性减弱,影响治疗依从性[2]。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标准沟通方式,可准确、高效传递信息,有利于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本研究将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AECOPD患者护理中,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将94例于2022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AECOPD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符合AECOPD诊断标准[3];②年龄40-80岁;③可正常沟通;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②伴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③精神异常、智力障碍患者;④存在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⑤伴有心、肾、肝功能障碍。将94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7例,男性31例,女性16例;吸烟史:有33例,无14例;年龄43-80岁,平均(69.35±7.26)岁;COPD病程1.5-12年,平均(6.52±1.74)年;受教育年限6-18年,平均(11.47±2.31)年;肺功能GOLD分级:Ⅱ级16例,Ⅲ级23例,Ⅳ级8例。试验组47例,男性30例,女性17例;吸烟史:有35例,无12例;年龄40-79岁,平均(68.29±7.18)岁;COPD病程2-14年,平均(7.02±1.86)年;受教育年限5-16年,平均(10.83±2.27)年;肺功能GOLD分级:Ⅱ级15例,Ⅲ级26例,Ⅳ级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①健康宣教: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解AECOPD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向患者介绍科室及医护人员情况。②病情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及生命体征,尽快完成肺功能、血气、酸碱平衡、心电图等相关检查。③用药指导:按照医嘱给予相关药物,并向患者说明药物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用药后注意事项。④心理干预:主动与患者交流,根据患者具体表现给予鼓励、安抚,尽量使用正性暗示语言。⑤营养支持:予以高蛋白、高纤维、高热量饮食,以流质、半流质清淡食物为主,少量多次进食。⑥呼吸道管理:加强呼吸道湿化,指导患者有效咳嗽,通过改变体位、叩背等方式协助患者排痰。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SBAR沟通模式,由3名高年资护理人员组成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均具有良好沟通能力且接受相关培训。护理人员通过查阅病历及检查报告、检索资料、咨询医生、与患者或家属交流等方式收集患者信息,建立患者个人档案,并根据信息制作SBAR沟通表格,表格包括:现状(S)模块:患者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床号、文化程度),不适主诉;背景(B)模块:患者病程、吸烟史、既往急性加重发病史、COPD常用药、过敏史、合并疾病;评估(A)模块:生命体征、患者症状加重情况,病情程度,肺功能情况,血氧饱和度,心理状态,并发症及诉求;建议(R)模块:后续治疗,禁忌,注意事项。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SBAR沟通模式概念、内容、作用,并根据表格内容,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相关知识,并耐心解答患者疑问,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对SBAR沟通表格内容逐条核实。
1.3 观察指标 ①疾病不确定感:采用疾病不确定感成人量表(MUIS-A)[4]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不确定感予以评估,量表分为不明确性、缺乏疾病信息、复杂性及不可预测性四个维度,共32个条目,各条目以1-5分计分,总分32-16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越明显。②心理弹性:采用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5]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弹性情况予以评估,量表分为力量、乐观、坚韧三个维度,共包含25个条目,各条目以0-4分计分,量表分值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弹性越强。③治疗依从性:根据患者具体表现评估治疗依从性,优: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项操作,并能严格遵从医嘱;良:患者存在不遵医、不配合行为,但经劝导后可纠正;差:患者存在明显抵触行为,且经劝导仍不能纠正。④护理满意度:出科前向患者发放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包含护理技术、服务态度、护患交流、人性化在内的10个条目,各条目以0-10分计分,分值范围0-100分,根据得分划分为非常满意(>90分)、较满意(80-90分)、一般(60-79分)、不满意(<60分),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予以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疾病不确定感、心理弹性比较 干预前两组MUIS-A评分、CD-RIS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干预前、后MUIS-A评分、CD-RISC评分比较,干预后两组MUIS-A评分、CD-RISC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MUIS-A评分、CD-RISC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MUIS-A评分、CD-RISC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为P<0.05。
组别 例数 MUIS-A评分 CD-RISC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试验组 47 97.36±11.24 71.38±9.56a 54.81±7.63 75.26±8.45a对照组 47 96.17±11.93 79.25±10.34a 56.14±7.92 69.34±8.01a t 0.498 3.831 0.829 3.486 P 0.619 0.000 0.409 0.001
2.2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试验组干预后治疗依从优良率为97.87%,高于对照组的8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治疗依从优良率比较[n(%)]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护理满意率为93.62%,高于对照组的7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n(%)]
COPD是由外部环境与个体易患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气促、咳痰等。AECOPD患者由于症状严重,且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需及时入院治疗。患者因对疾病相关信息的认知不足,对诊治方法和医疗环境缺乏了解,加之无法判断疾病进展及预后,会出现较为强烈的疾病不确定感。而疾病不确定感是一种心理应激源,会增加患者知觉压力,引起焦虑、抑郁情绪,降低患者治疗信心,导致患者心理弹性减弱,难以保持积极、稳定的心态应对疾病。患者心理状态改变会影响治疗依从性,有报道[6]表明,AECOPD患者依从性与治疗效果具有相关性。因此有必要在AECOPD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加强患者心理弹性,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依从性。
SBAR沟通是一种旨在提高信息传达效率及准确性的沟通模式,由现状、背景、评估、建议四个部分组成,以往多用于医-护合作、护-护交接、临床带教[7-8]。近年来,有学者将其应用于护-患交流中,取得了较好效果[9-10]。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SBAR沟通模式能使护理人员全面掌握患者情况,且重点突出、条理清晰,避免工作随意性,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评估能力及整体管理能力。此外,SBAR沟通模式具有标准化特点,既能简明扼要地传递信息,又能规避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疏忽、遗漏,患者可获取更完整的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使其充分了解自身情况,提高认知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干预后MUIS-A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低,CD-RISC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表明SBAR沟通模式能有效减轻AECOP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增强其心理弹性。原因分析为SBAR沟通模式能通过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使患者获取更多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及时、充分地了解自身病情及诊治措施,并对预后作出积极判断。而疾病不确定感的减弱能减少心理应激、缓解不良情绪、建立治疗信心,最终增强患者心理弹性。患者的依从性直接决定治疗效果,有报道[11]表明,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情况及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依从优良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原因分析为患者疾病认知增强后,自我效能感及希望水平得到相应提升,从而能更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原因分析为SBAR沟通模式能提高护理质量,同时能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建立和谐护患关系,从而使AECOPD患者获得更好的医疗体验。
综上所述,在AECOPD患者护理中应用SBAR沟通模式,能有效减轻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增强患者心理弹性,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且患者护理满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