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利娟(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该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引起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对心脏供血产生影响,导致心肌细胞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加快心肌细胞坏死[1]。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和生活压力增加,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使得冠心病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多,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均构成严重威胁。冠心病发作时,常会伴随着心率过快症状,使得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增加临床治疗难度。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治疗和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法,该治疗方式能够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堵塞情况得到有效改善,加快心肌血流灌注恢复,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有确切疗效。但是经临床研究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采取PCI治疗后会造成血小板凝集,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对患者的术后心功能恢复产生不利影响,并且还会使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显著提升[2]。有研究[3]发现,在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采取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有效预防缺血性并发症,对患者的心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阿司匹林、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方案治疗,分析其临床具体应用效果,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22年1月-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92例行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展开分析,参与研究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6例观察组和46例对照组。观察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5∶21;年龄上限、下限分别为72岁、30岁,平均年龄(52.31±4.25)岁;其中稳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分别为26例、20例;合并症: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分别为12例、17例、17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4∶22;年龄上限、下限分别为71岁、31岁,平均年龄(52.20±4.19)岁;其中稳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分别为25例、21例;合并症: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分别为10例、18例、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①参与研究患者均确诊为冠心病;②具备PCI术适应证,在入院后接受PCI治疗;③在知晓研究全部内容后,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对本次研究所需使用到的药物存在过敏反应;②存在认知障碍、精神疾病,无法进行正常沟通交流;③合并心、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④在进组前6个月内存在消化道、颅内出血史;⑤在研究中途退出。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方法如下:在PCI术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采取口服给药,每次用药剂量分别为75mg、300mg,两种药物均每日1次;在PCI术后予以低分子肝素,采取皮下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为5000U,每日2次,维持注射5-7天;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增加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与此同时,予以氯吡格雷口服治疗,每次用药剂量75mg,每日1次,持续治疗6个月;阿司匹林给药剂量为每次300mg,维持剂量治疗1个月,然后对用药剂量进行适当增加, 仅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00-150mg,并维持增加后的用药剂量。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方法如下: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使用方法与对照组保持一致。在PCI术后,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进行血流观察,显示血流速度慢或者并无血流,则予以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采取推注给药,用药剂量为5μg/kg,在推注过程中,需要控制推注速度,在3分钟内推注完成。然后改变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给药,给药速度控制在0.075μg/kg·min,维持48小时滴注。
两组在术后需要采取护理干预,冠心病患者通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等情绪,这是由于患者对疾病和手术的了解不够充分引起的,需要向患者详细讲解冠心病和PCI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以此来减轻负面情绪,促使患者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配合治疗,有利于PCI手术的顺利推进;PCI术后需要加强并发症预防,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情况,术前完善相关检查,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避免造成皮肤损伤;术后加强患者的病情观察,密切监测脉搏、呼吸、心率和血压,术后24-48小时内,患者需要保持绝对卧床,将穿刺的肢体抬高,以促进静脉回流,使用弹力绷带,对创面进行加压包扎,定期更换敷料,观察切口部位的皮肤状态,及时发现异常,做到尽早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的血栓发生情况和血小板减少症,记录两组在PCI术后出现急性和亚急性血栓的发生例数;血小板减少症评估标准:在术前进行血小板计数测量,处于正常水平,术后则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下降幅度超过1/2。在24小时内,血小板计数分别在100×109/L、50×109/L、20×109/L以下代表轻度、重度和极重度。②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在治疗前后采用心脏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的相关指标,需要由两名经验丰富的专业影像医生进行操作和分析,心功能指标包括了左心室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③比较两组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在治疗前后采集空腹静脉血,离心后取出上层清液,分别以比浊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的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④比较两组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标准:与治疗前比较,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达到30g/L,或者伴有皮肤瘀斑等,但是出血量在每日100ml以内即为轻度出血;由药物引起的出血,每日出血量在100ml以上,但是无需输血治疗为中度出血;血红蛋白下降在50g/L以上,同时伴随着颅内出血症状,在输血后方可恢复即为重度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SPSS21.0软件中进行计算,以(±s)进行计量统计,以(%)进行计数统计,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比较两组的血栓发生情况和血小板减少症情况 根据表1可知,急性、亚急性血栓例数观察组为0例、1例,对照组为3例、4例,观察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减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的血栓发生情况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比较[n(%)]
2.2 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 由表2可知,在治疗前两组的LVPWT、LVEF、LVEDD、LVESD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的上述指标中LVPWT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而后三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存在差异,且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除LVPWT外,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的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的心功能指标比较(±s)
注:a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n=46) LVPWT(mm) LVEF(%) LVEDD(mm) LVESD(mm)治疗前观察组 10.18±1.37 44.98±2.05 50.18±2.37 35.37±1.20对照组 10.05±1.67 45.03±1.85 50.20±2.29 35.44±1.22 t/P 0.408/0.684 0.123/0.903 0.041/0.967 0.277/0.782治疗后观察组 10.54±1.60 51.09±5.26a 44.05±2.08a 30.45±1.40a对照组 11.02±1.32 56.20±4.16a 48.03±2.15a 33.74±1.25a t/P 1.570/0.120 5.168/0.000 9.024/0.000 11.889/0.000
2.3 比较两组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由表3可知,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CRP和IL-6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的指标水平两组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注:a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n=46) CRP(mg/L) IL-6(pg/ml)治疗前 观察组 22.25±3.02 14.28±3.20对照组 22.37±2.74 14.46±2.91 t/P 0.200/0.842 0.282/0.778治疗后观察组 6.25±2.31a 7.68±1.49a对照组 10.57±2.80a 11.42±2.30a t/P 9.359/0.000 9.256/0.000
2.4 比较两组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 由表4可知,观察组的出血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
表4 两组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冠心病属于心血管系统性疾病,在老年群体中多发。PCI是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但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在PCI术中需要放置心脏支架,对机体而言属于异物,能够引起排异反应,导致机体发生炎症反应,增加血栓的发生风险,因此在术后需要积极采取抗凝治疗,但如果抗凝方式使用不当,也会造成血栓形成[4]。因此,在冠心病PCI术治疗中,预防血栓形成对提高疗效和预后改善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目前,冠心病PCI术患者主要采取抗血小板凝聚药物治疗,能够降低术后血栓的发生风险,但术后仍有少数患者出现动脉栓塞,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能够对血小板聚集产生良好的抑制作用,能够有效防止血小板活化,在血栓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这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小,不会引起较大的不良反应,有着较高的用药安全性;氯吡格雷能够对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结合产生较强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使得血小板膜糖蛋白活性减弱,在血栓烷形成中发挥出较强的抑制作用[5]。但是由于冠心病的发病急促,急诊PCI所用的时间较短,在将支架置入人体后,抗血小板药物的药效并未完全发挥,对血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得血栓预防效果不理想,并且阿司匹林的抵抗性较高,氯吡格雷能够对支架涂层药物产生影响,使得药物的血栓预防力减弱。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与血小板激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性,在其内部含有所需类型的血小板激活剂,能够对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构象进行诱导,使其发生变化,有利于活化纤维蛋白原将周边血小板活化的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连接,进而诱使血栓形成。替罗非班属于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药物能够与血小板受体进行竞争性结合,对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的结合产生抑制作用,进而有效防止血小板聚集,对凝血酶的生成进行抑制,有助于冠脉血流的改善,大幅度降低了血栓的发生风险,并且该药物还能够加快胶原表面血栓脱落,无需与其他药物进行联合,药物的半衰期相对较短,在停止用药后,4小时后药物作用即可消失,故该药的用药安全性良好[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治疗后的血栓发生率更低,观察组LVEF、LVEDD、LVESD、CRP和IL-6等指标改善情况优势更为明显,表明阿司匹林与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血栓发生率,减轻炎症反应,并有效改善心功能。
综上所述,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采取阿司匹林、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方案治疗有着良好的应用优势,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