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润晨 宋姗姗 李继明 任玉兰
舌诊是指通过观察舌质、舌苔以及舌下络脉的变化[1],以探究人类的身体健康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的一种方法,是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中医学得到迅速发展,中医舌诊作为其中一部分,无论是在科研或是文献研究中均取得丰硕的成果,但目前相关研究文献冗杂复杂,缺乏系统梳理,因此本研究采用Cite Space(6.1.R6)对中医舌诊相关研究近20余年的文献进行梳理,并作可视化系统分析,有利于更好的认知该学科发展过程及整体架构,为后续本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设置文献检索式:主题词为“舌象”或“舌诊”,检索年限为2000年1月至2023年3月,来源类别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共检索文献927篇。检索策略见图1。
图1 文献检索策略流程图
1.2.1纳入标准 筛选、纳入研究主题为中医舌诊相关文献,包括临床试验、基础实验、理论探讨、经验总结和综述等。
1.2.2排除标准 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剔除以下文献:(1)数据、信息不完整的文献;(2)非期刊文献;(3)误纳入研究疾病舌诊不相关文献;(4)重复发表的文献。经过筛选,最终纳入文献567篇。
本研究主要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首先以“Refworks”格式将文献导出并将文件命名为“download_xx”,其次将文件导入CiteSpace软件,利用软件将CNKI文献进行格式转换,转换记录数为567条,利用软件自动去重功能,最终分析记录数为530条。其次将时间参数设置为2000年至2023年,研究分析参数阈值设置为1,分别对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
对2000年至2023年发表的530篇文献进行发文量统计,近20年来中医舌诊研究领域发文量逐年增高,2021年达到高峰,共47篇,总体波动呈上升趋势(图2),根据其增长趋势得出增长方程y=0.9417x+10.312,R2=0.3441(R2<0.7,模型拟合程度不高),说明文献增长稳定增长,但不呈线性增长模式。
图2 2000年-2023年中医舌诊研究年度发文量分布图注:图中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发文数量
通过软件分析得到作者合作关系图谱(图3),图中节点大小表示作者论文发表数量,发文量越多则节点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合作联系,连线越粗表明作者间合作越密切。结果显示,图谱中节点数共647个,连线数1304条,网络密度为0.0062。表明有647位作者被纳入进行分析,其中发文量≥6篇的作者共29人(表1),发文量前3位的作者为王忆勤、许家佗、梁嵘,以王忆勤、许家佗、林凌、王泓午为代表的主要团队间合作较为紧密。
表1 中医舌诊文献发文量≥6篇作者情况表
图3 中医舌诊研究中作者合作分析图谱
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发文机构,绘制发文机构的共现图谱(图4)。结果显示,节点数为433,连线数为432,网络密度为0.0046,表明2000年至2023年共433个机构发表了相关文章,高产机构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各机构间沟通合作较为明显,同时存在多学科交流合作、跨地域空间合作的情况,多学科的交流合作推动本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
图4 中医舌诊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共现分析图谱
3.4.1关键词共现图谱 通过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得到共现图谱(图5),图中节点大小反映关键词频率的高低,结果显示节点数为607个,网络密度为0.0072,出现频次较高和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为舌诊、舌象、舌诊客观化等。
图5 2000年—2023年中医舌诊文献关键词共现图
3.4.2关键词聚类 将以上607个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31个聚类,将关键词进行K均值聚类后共得到9个有效聚类(图6),以色块形式显示每个关键词聚类。一般认为,聚类效率大于0.5认为聚类合理。本次聚类模块值Q为0.6407,平均轮廓值S为0.9079,表示各个聚类结构合理、结果可靠。图中显示,各聚类间有多处重叠,中医舌诊的研究主题相对较集中,将9个聚类结果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0舌象、#1舌诊、#2中医舌诊、#3舌诊客观化、#4舌苔、#5瘀血、#6冠心病、#7中医舌象、#8证候。
图6 2000年—2023年中医舌诊文献关键词聚类图
3.4.3关键词的突现分析 通过对关键词的突现分析可以预测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图7)。其中图中Strength指关键词的爆发强度,Begin指关键词突发的时间,End指关键词结束突发的时间;如图可知各关键词突现强度,而舌诊客观化从2000年延续至今,成为研究的热点,这可能与国家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研究政策及人工智能、计算机等发展因素有关,可以预测该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应用下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图7 2000年—2023年中医舌诊突现词图谱
基于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可知舌诊的客观化研究贯穿始终,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利用色谱学或光谱学等对舌色、舌苔的研究[2-5];(2)动物实验研究舌诊[6-7];(3)舌诊仪研究[8-10];(4)舌诊的计算机图像处理[11-13],包括舌象采集、舌图像预处理、舌色苔色、舌形、苔质等参数的提取与分类识别;(5)舌体的显微镜研究[14-16];(6)舌诊的血液动力学研究[17-19];(7)舌诊客观化的临床应用,从突现词谱看来,舌诊的研究从2018年开始着重临床应用的研究,如肾病[20-21]、胃炎[22]、胃癌[23]、冠心病[24]、高血压病[25]等。虽然舌诊客观化研究成果丰富,但同时亦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中医舌诊研究缺乏与现代医学检测手段的比较研究,无法充分证明其诊断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中医舌诊数据获取的主观性,数据标准化、数据质量控制、数据共享等问题亟需解决。总之,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建设和数据积累,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综上可见,中医舌诊的客观化研究是本领域中研究热点和趋势,无论在研究团队或机构上,均较为成熟,成果颇丰。但舌诊客观化研究多侧重于从舌诊范围、功能和特征等方面阐释,忽略了中医传统理论对实践指导的重要性,做一些理论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所谓有其舌,必有其证,有其证,则有其药,中医舌诊理论对临床疾病的诊疗、预后等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希望今后研究者加强中医舌诊理论源流的研究,如中医舌诊的历史源流追溯、舌诊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医舌诊知识谱系的演变等,进一步丰富中医舌诊理论研究内容,为进一步指导疾病的诊疗提供史实依据。
本文通过Cite Space软件对20余年中医舌诊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虽然检索数据库较为单一,存在检索不全或有遗漏情况,同时人工手动筛选文献不免存在疏漏,不能完全客观、准确地反映该领域的发展趋向;但也相对直观的展示了中医舌诊近20年来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今后中医舌诊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