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赋能老年角色建构:场景与实践路径

2023-12-04 08:51刘美凤
中国远程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建构老年人

□ 高 茜 刘美凤

一、问题提出

人是各类角色的总和,角色是人们在社会领域权利与义务的总和,包括角色所处环境、拥有的资源和人际关系等一系列信息。老年群体在家庭、社区等不同场所扮演着多种角色,开展有意义的社会交往与生产活动,如有偿工作、志愿服务、家庭照护等,展现了其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能力与价值,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收获更高的幸福感,改善认知功能,减少抑郁,降低死亡率(Aida, et al., 2011; Chiao, et al.,2011)。

老年期的角色变化出现衰弱状态(乔梁,2002)。一是由于老年人处于家庭、社区、社会等多重环境中,受多种结构性力量的交互影响,面临多重角色困境(许加明& 华学成, 2018),经历更多的“退出型”事件,如退休、亲人离世、子女离家等。他们需要接受原有角色的消失,各类社交活动的减少。有研究显示,当代中国老年人的社会网络在缩小,社会隔离程度在增加(张硕&陈功,2015),老年人角色实践场域缺失(杨陈,2021,p.26)。二是老年人身体和认知功能存在不可逆的生理性衰退,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社交活动等。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维护角色的能力较弱。当老年人面对角色变化时,缺少针对角色过渡的认知准备(朱盼玲&麦颖特,2019)。

学习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吴遵民,2023),支持老年人建构不同角色,完成角色实践。面对退休、空巢等因素带来的角色转变,老年人可以通过学习来适应变化,促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在数字时代,老年人通过学习数字技术,适应数字化生活方式,尝试采用数字化方式来管理财务、购物、预定旅游、管理健康、社交、学习等。他们尝试新的可能性假设、理解和看法,继续保持社会重要角色的独立性和尊严(Hill,et al.,2015)。也有老年人在与年轻人的交流学习中提升了社会性知识技能,创造了角色价值(Andreoletti&Howard,2018)。老年人在角色建构与学习的互动中,提高整体生活质量,满足其自我实现需求。

已有研究从不同方面展现了老年人角色建构的意义,以及学习在老年人维持、新建角色等过程中起到的积极影响。但研究多针对某个或某类老年人角色问题进行研究,如退休问题、信息素养缺失问题,缺少对老年角色整体分析。此外,已有研究关注到学习对老年人社会化问题的影响,侧重从学习服务供给侧角度进行分析,缺少对老年人角色建构情境的关注。基于此,本研究尝试通过对老年学习者的访谈和老年学习项目调研,探讨学习赋能老年人角色建构的场景以及实践路径。

二、文献综述

(一)角色理论与老年角色

角色理论聚焦人们在社会情境中的个体行为方式。学者乔纳森·特纳(Jonathan·H·Turner)将角色理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结构角色理论,从角色构成角度阐释了角色内涵;第二类是过程结构理论,从互动视角解释角色建构的动态过程。

结构角色理论解释了角色、角色建构“是什么”的问题。个人在不同的角色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有共同的行为规范(Biddle,1986),这是人们角色建构过程中行为、状态等的理想状态,呈现了外界对角色的期待。角色期待主要来源于角色建构场域的公认规则、他人期待。不同场域的规则各有不同。建构多种角色能够增加人们拥有的资源,提升自我概念和生活满意度(Davis, et al., 2011; Leupp,2017)。对于老年人而言,建构的角色分为两类:基本社会角色与特定场域社会角色。老年人的基本社会角色与其他群体一样,受到角色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共同影响。特定场域社会角色由主体社会交互行为产生的场所决定,如家庭场域、工作场域、社区场域等。老年人同一阶段具有多种角色,如家庭长者、社区志愿者、老年大学学习者等。不同角色相互影响,彼此成就,塑造老年人完整的角色特征。

过程角色理论阐释了角色建构的动态发展过程。以拉尔夫·H·特纳(Ralph·H·Turner)为代表的过程角色理论学者阐释了角色形成与发展动态。过程角色理论视角下的角色建构是在社会互动中完成的,通过自我解释构建自己的角色认知,匹配相应的角色行为(Morrison,1994),满足各类正式或非正式规范的要求与期待(Williams, et al., 2009, pp. 306-320)。当人们建立起自身认知与角色期待的有效联结时,会主动做出角色行为,并拒绝做出超出自己角色范围的行为。

本研究主要采用过程角色理论视角分析老年人角色建构,从老年人认知角色、匹配角色行为的互动过程探析学习赋能的可能路径。

(二)老年学习

老年学习是一个灵活的概念,不能完全依据不同阶段或者不同方式来界定。从老年学习发生的场所来看,老年学习范式可以分为三类:正式学习(formal learning)、非正规学习(non-formal learning)和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正式学习由有组织的教育机构提供,按照知识基础、兴趣倾向等开设学习活动,如老年大学书画班;非正规学习是指向特定群体提供系统的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供给方不是正式的教育系统,如博物馆、图书馆中的系列讲座;非正式学习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在家庭和社区中使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从而获得知识技能。非正式学习是老年人学习发生常见的方式。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老年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从老年个体发展来看,老年人可以通过学习来适应变化,促进个体继续社会化(付晓萍,2007);刺激老年人的大脑活动,帮助老年人保持思维活跃,减缓记忆衰退(Boulton-Lewis,2010);晚年学习可以有效缓解一些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如抑郁症等(Jenkins,2011)。通过学习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实现数字化社交。从社会发展来看,老年学习回应个体终身发展的需求,响应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和老龄友好社会的时代号召。

本研究中的老年学习以老年人为执行主体,主要指老年人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服务的不同学习过程与方式,主要包括正式学习、非正规学习和显性非正式学习。由于一些隐性的非正式学习无法被有效识别和区分,如日常聊天等,因此暂不列入研究范畴。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老年学习者与老年学习项目为数据收集对象,从老年角色建构的动态视角分析学习赋能的场景和路径。具体而言,本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作为学习服务支持人员)收集数据资料。

(一)案例选择

老年人是角色建构信息最直接的表达者,其中,老年学习者是学习赋能角色建构的直接受益人与体验者。本研究深度访谈了来自北京市的21 位老年学习者,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从年龄结构来看,以低龄活力老人为主。从性别维度来看,女性学习者占比较高。在已有研究中,多位学者指出老年教育中女性学习者偏多的性别失衡现状(陈文, 2010; 陈超仪,2017,p.21)。

学习场景涵盖老年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习中心、养老院、图书馆等老年学习的主要发生场所,如表2所示。除此之外,调研了重庆、山东等地老年大学课程开设情况,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表2 实地调研学习项目示例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基于“现象—溯因—结果”的分析框架,确定了访谈维度与问题,如表3所示。一是老年人角色建构的基本信息,基于老年人角色群分析定位受访者特征;二是学习赋能场景,从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出发,根据老年人尝试解决或已解决的具体问题,分析学习服务赋能的主要场景;三是学习赋能体验,分析学习给老年人角色建构带来的影响以及学习如何产生影响。

表3 访谈维度与问题分类

(三)数据分析与编码

本研究数据分析遵循典型归纳逻辑(毛基业,2020),采用“一阶概念—二阶主题—聚合范畴”的分析思路(Gioia,et al.,2013),围绕每位受访者访谈资料以及学习项目资料进行分析。

第一步,结合研究问题整理资料,在原始语句基础上“贴标签”,梳理标签将其概念化,初步呈现资料中涌现的概念,构建一阶概念。第二步,分析概念间联系并进一步抽象,聚合形成二阶主题,用以高度概括概念蕴含的理论要义。第三步,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聚合主题,构建范畴,呈现研究得出的资料、概念间关联以及与已有理论间的联系。研究形成4 个范畴、12 个二阶主题和23 个一阶概念,如图1 所示。第四步,建立范畴间逻辑链,以“现象—中介—结果”的分析逻辑为依据,分析范畴间关系(见图2),呈现“学习如何赋能老年角色建构”的故事线。本研究开展多案例比较,分析个案间的异同,结合实地观察资料、备忘录等查漏补缺、反复比较。研究在初步完成案例比较分析后,对预留的2名老年学习者受访资料和其他学习档案进行分析,没有发现新的概念,确保理论饱和度。

图1 编码体系

四、研究发现

本研究围绕两个核心范畴指向关系,分析学习赋能老年人角色建构的场景,以及学习如何赋能两个问题。

(一)学习赋能的场景分析

学习赋能场景是学习与老年人角色建构建立联系的起点,回答了“老年人角色建构过程中为何需要赋能”以及“学习何以赋能”的问题。老年人角色建构的过程是其认识角色、实践角色的过程,与角色互动过程密不可分。通过资料分析编码,本研究建立起“角色互动”至“角色互动困境”范畴指向,如表4所示。当老年人角色互动出现问题时,老年人需要借助外部资源解决问题,学习可以提供重要的外部支持,形成三类学习赋能的场景。

表4 学习赋能老年角色建构场景的编码引证

1.场景一:应对已有角色规则变化

老年人历经几十年生活经历,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角色认知,掌握了已有角色规则,形成顺畅的角色与规则间互动。但当今社会经济、教育、生活、科技、文化等社会规范不断变化更新,原有角色与规则互动的平衡被打破。例如,随着公共服务逐步实现电子化、智能化,人们日常生活趋于数字化,实现互联网就诊、手机打车出行、自助办理银行业务等,生活基本规则发生改变。当老年人对于角色的认知无法及时匹配外部更新后角色规则时,会出现角色断联现象,特别是在基本社会角色建构过程中。

角色断联造成老年人的社会隔离。在受访老年人中,几乎每个老年人都遭遇“数字鸿沟”。一方面,老年人切身感受到角色断联带来的各种不便,他们突然间发现自己连最简单的“吃饭看病”的日常小事都不会了,极大伤害了个人自尊,也让他们产生了深深的危机感,感觉自己与社会隔离了。另一方面,角色断联让老年人形成“被社会淘汰排斥”的悲观想法,导致“老年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受访老人们用了“措手不及”“危机感”等词汇, 有的老人感慨自己是“ 越活越回去了(L07)”,表达了自己害怕与社会脱节的“隐忧”。

当外部社会规则发生变化并形成稳定模式时,老年人需要重新学习角色的新规则,重建与社会的联系。成人角色学习的过程是为了适应角色变化,不断学习新角色所需具备的行为规范、权利与义务、态度与情感、知识与技能(欧阳忠明,2009)。国家逐渐关注到学习在解决老年人角色断联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202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老龄办《关于深入开展2022 年“智慧助老”行动的通知》中指出,“聚焦疫情防控形势下,老年人在生活消费、出行、就医、办事等场景中遇到的智能技术运用困难……组织开展面对面讲座、手把手教学、老年人之间‘传帮带’、家庭成员帮助以及线上课堂等多种方式,切实帮助老年人提升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推动解决老年人在疫情防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老龄办,2022)。从老年人群体需求来看,多数老年人有学习角色新规则的愿望,他们希望通过习得更新后的生活规则,获得已有角色的最新认知,避免出现社会脱节现象。“我能学习健康知识、烹饪技能,但我不满足于做这些事情,我希望能够跟上这个时代(L07)”。

2.场景二:挑战新旧角色更替

构建具有多角色的角色群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心途径。老年阶段伴随着自我多角色的转换,既有原有角色的退出,又有新角色的建立。老年人自我角色群内多角色有效互动有助于获得角色对应的权利,促进个体社会融入,提升个体威望,丰富人际和情感资源,在角色职责履行过程中完善自我和实现价值,获得社会认同(Moen,et al.,1995)。但在角色更替的实际过程中,老年人未能及时对自己将要承担的新角色做好认知准备,无法完成角色有效衔接,社会融入不顺畅,会出现角色缺失现象。例如,有学者针对随迁流动长者社会融入研究发现,他们对于在新生活城市的融入存在阻隔,他们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认知更新并未做好充分准备(杨菊华&卢瑞鹏,2023)。

角色缺失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秩序。退休是老年阶段面临的重要角色变化事件。当人们从工作状态被强制过渡到退休状态时,他们需要重新处理与工作相关的角色和退休相关的角色,原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乱,“退休就是你从一种有序的有社会交流的阶段出来,如果很突然,对你适应老年生活是不利的”(L01)。如果无法尽快建立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秩序,老年人容易感到空虚寂寞,“每天大把的时间不知道如何安排”(L03)。再者角色缺失伴随着人际关系的缺失。例如,失去了以前每天都在互动的同事群体,同时伴随着自身流动性的降低,他们与朋友的联系随之减少。在老年人需要家人朋友关心与照料的时候,家庭氛围缺失,很多空巢老人长期缺乏情感交流和情绪宣泄的出口,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有调查显示,36.6%的老年人会经常产生孤独感,而这个比例在独居老人中高达70%以上(冀云,2018)。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精神和心理陷入了隔离状态,缺少有效沟通的渠道。

学习是应对新旧角色更替的重要途径,可以提供与新旧角色有关的信息来联接不同的角色。例如,通过为即将退休或已经退休的老年人提供退休计划或相关咨询,可以让退休人员在角色过渡过程中更精确地定义他们的身份,探索退休后的可能计划身份,了解自己可以或者应该补充的智慧资源,为再社会化做准备,缓冲退休阶段工作角色缺失与成功适应之间的过渡阶段。学者麦兹罗(Mezirow)提出的嬗变学习理论,解释了成年人面对自身角色转变时的困境,如何学习、反思与实践。伴随着角色更替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还要习得与新角色匹配的观念与行为模式。人们需要不断地调整个体认知,从而达到自我认同与自我发展的目标,适应新的角色与环境,建立角色相关的人际关系。

3.场景三:增进角色间理解

老年人在家庭、社区等场域与他角色的有效互动是角色互动的核心内容。良好的角色间互动能够让老年人感受到来自家庭与社会的接纳和支持,也是创设和谐家庭氛围、营造文明社会环境的重要条件。但不同角色受个体经历、知识结构、生活方式、观念等差异影响,在认知、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Michael,et al.,2020),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在交流中会出现意见观点摩擦,无法达成一致和认同,造成无效互动。本研究将这种现象界定为角色误解。

角色误解与认知差异和交流机会缺失有关。由于不同角色的经历、知识结构、生活方式、观念等差异的影响,老年人会感受到与年轻人在“生活方式和知识层面的代沟”(L07)。反之,很多年轻人也会对老年人产生消极的刻板印象。同时,我国目前家庭离散程度加深,出现很多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很难通过家庭和周围人获取交流互动的机会,缺少与他角色沟通交往的精神支持。空间与精神的双重隔离造成老年人与他角色间理解的缺失。老年人渴望被理解,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渠道促进不同角色的沟通融合。例如,A养老服务中心大概约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老年人孩子在国外,受访老年人(L10)表示,他们特别“需要学习如何跟孩子们通话,学习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东西”。

学习为老年人提供与他角色对话的平等视野与平台。我国积极倡导“老有所为”,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学习帮助老年人习得参与社会生产的知识与能力,丰富自我角色内涵,向社会展现积极的角色形象。消除角色误解最好要老年人与他角色建立直接的、互动的关系(McGowan&Blankenship,1994)。学习提供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例如,代际学习方式有效增加老年人与年轻一代的沟通机会,消除年龄代沟,促进代际双向的文化流通。

(二)学习赋能老年人已有角色规则认知

学习为老年人角色互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通过调研发现,在上述三类赋能场景中,养老院、社区学习中心等老年人学习服务供给机构,通过内容设计、平台搭建等途径提供适切的学习服务。通过资料分析编码,本研究建立起“学习服务输入”至“赋能结果”的范畴指向,如表5所示。

表5 学习赋能老年人角色建构实践路径的编码引证

具体分析可见,在三种赋能场景下,学习通过三类学习服务输入,达到不同的赋能结果,帮助老年人解决角色互动问题,走出角色互动困境。依据二阶主题关系分析,学习的赋能实践路径包括三类:赋能老年人已有角色规则认知、赋能老年人角色新建和赋能老年人角色间理解。

1.学习赋能老年人已有角色规则认知

应对已有角色规则变化需要向老年群体及时输入最新的角色规则。通过学习习得角色的最新规则能够使老年人行为符合社会团体规范,通过再社会化的过程获得有用信息,从而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是老年人保障正常生活的基础。常见的角色规则包括生活规则、制度法律规则、国际规则等。

(1)习得生活规则

外部世界的变化投射到老年群体,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生活秩序被打乱,线下活动移至线上,衣食住行等各类生活规范被更新。老年人想要尽快恢复生活秩序,熟悉新的生活规范,需要及时了解相关规则,熟悉各类软件应用。提高数字素养、缩小数字鸿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老年领域的重要政策目标。社区、养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尝试为老年人创设接触了解学习的机会。以“百千万智慧助老暑期公开课”为例(见表6),课程内容聚焦智能手机功能应用,帮助老年人理解智能社会中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生活规范。

表6 百千万智慧助老暑期公开课内容(夕阳再晨,2022)

角色规则学习需要紧密围绕最新的社会规则开展。例如,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之后,老年开放大学围绕该主题开展“垃圾分类中的常见问题”授课,帮助老年人尽快熟悉垃圾分类的生活规范。老年大学等学习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搭起一座桥梁(L07)”,帮助他们适应变化的智慧生活,走向智能时代。数字世界属于每一个人,不应该让一位老年人生活在过去。学习是他们的终身使命,也是国家与社会给予他们的公民权利。

(2)习得制度法律规则

老年人漫长而丰富的经历和见识让其表现出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热切关注。学习制度法律规则既能增加他们与社会的联结,也能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有受访老年人提到,“我们去年有一门法律课,很感兴趣。有些法律条文删改和重定,我们先学习了。举个例子,婚姻法中离婚、结婚规定等。国家大事也叫我们老年人知道知道,感到很高兴啊”(L05)。受访专家提倡开发国情教育课程,增强老年人国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同时,很多老年人会关注遗产处理方面的法律知识。

老年教育机构关注国情教育。例如,辽宁老干部大学开展“党的知识进课堂”和“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进课堂”活动,引导学员党员践行新思想、适应新时代、展现新作为(辽宁老干部大学,2022)。重庆市老年大学注重对惠民政策、法律知识、信访条例等宣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提升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与思维,增强其自我保护能力,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北京老年开放大学设置了“学党史,守初心”课程。通过学习国家层面的制度法规等,老年人建立与国家社会发展的联结,形成群体认同,对社会中发生的重要事件、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

(3)习得国际规则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国家、民族、文化间需要理解与交流,增进共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了解国际规则、增进国际文化理解不仅是年轻人的事情,也是老年人的角色责任。老年人希望关注全球化问题,包括特定时期特定个人和社会群体问题,以及影响全球的国际问题。

游学成为让老年人了解国际规则、学习世界文化、培养全球胸怀所普遍采用的教育方法。山东老年大学主导、联合旅行社针对老年大学学员特点定制设计的交流游、体验游、深度游,近距离感受各国历史文化。养学游一体化设计在帮助老年人开阔国际视野的同时,满足了其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

2.学习赋能老年人角色新建

应对老年人在新旧角色更替的过程中,学习提供角色信息与平台支持,优先考虑老年人个体的价值需要和社会需要,引导老年人在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寻找新的角色定位。通过对已有学习项目的分析发现,学习赋能角色新建的重要内容聚焦在角色信息与角色实践平台的设计开发中。

(1)提供新建角色信息

学习赋能角色新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供新建角色信息,完善角色相关的基本认知,形成角色发展规划。老年人在尝试进入新的社会角色时,通过学习了解角色相关的知识,建立起角色认知,明白“我是谁”“我可以做什么”,逐步实现角色兼容。

老年人退休后面临多种角色新建状态,包括就业状态(全职、兼职或过渡就业等)(Worts, et al.,2016)、家庭照育、社区志愿等。老年人可以根据新建角色学习与之匹配的知识技能。例如,重庆老年大学设置了工艺美术、烹调技艺、花卉栽培、缝纫等课程,支持从事不同行业的老年人习得角色知识。有的老年大学学员利用所学养殖技术,经营养殖合作社,实现脱贫致富。在家庭领域,部分老年人承担起照育的角色。朝阳社区学院、朝阳老年大学等设置了隔代教育课程,支持老年人在家庭场域中实现自我价值。

(2)提供角色实践平台

新角色建构是从角色认知到角色实践的多重互动过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老年人提供角色实践的平台。一方面,引导老年学习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助推老有所为。老年人在政策宣传、参与创建文明城市、交通文明、环境卫生、文化下乡、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中起到重要作用。B养老院的老年人通过交流会的形式围绕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养老行业人才培养等行业问题座谈交流,从社会层面、机构管理和养老服务等多个维度献计献策。另一方面,鼓励老年学习者学以致用,从“学习者”转变为“教学者”,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智慧。受访者(L06)在当地老年大学先后学习了民族舞、葫芦丝和声乐课程,并顺利地考取了八级证书,随后先后在三所中小学担任葫芦丝老师,教授学生200余名。受访者(L10)和(L04)都是书画班的学员,学习后不但能自己创作艺术作品,还走上了讲台,扮演起“教师”新角色。

3.学习赋能老年人角色间理解

老年角色在认知、关系上的缺失造成老年人在社会群体中空间与精神的双重隔离。学习需要从改变认知、建立关系两个层面赋能。

学习赋能角色间理解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创设老年人与他角色共同学习的环境。帮助老年人建立角色关系,既包括学习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也包括角色建构过程中的其他人际关系。已有研究表明,成功老龄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建立密切的社会关系(Rowe&Kahn,1997)。老年学习多以面授为主,很多老年人也更倾向于现场学习,重要原因之一是“面授学习更有收获和互动”(L01)。除了知识的学习外,他们更渴望通过学习与他人建立人际联系,获得与他人交往的真挚情感。代际学习增进代际主体对代际关系的理解(程豪等,2022)。家庭内代际学习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理解,例如老年人向儿女请教移动设备的使用,熟悉当代社会电子化生活方式。家庭内代际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情感与观念的融合,有助于减少代际差异,增进年轻人对“老年”的认识与理解,建立积极的角色关系。

学习赋能角色间理解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过学习建立多角色参与的学习共同体,促进不同角色间的认知协同。一方面,通过不同角色共同研讨同一主题交流对问题的多元认识。例如,一些高校通过设置代际课堂,允许老年人与青年人共同学习。如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在本科生班级中设计了有关老龄化的课程,邀请社区老年人加入到课堂讨论中,大学生与老年人作为小组伙伴,共同商议和解决问题(高茜& 许玲, 2021)。另一方面,通过互学互教的模式,实现文化的双向传递,达成认知协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人类社会化过程是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学习的过程(Field, 2013)。从文化传递的视角,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现象。老年学习团队中的青年志愿者承担“教师”或者“助教”的角色,他们既有来自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也有来自不同社会团体的青年人。例如,“百千万智慧助老”公益行动中的暑期公开课的老师们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在互学互教的过程中,两代人不仅可以相互传递知识信息,也能够更加理解彼此。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现象—中介—结果”的分析逻辑,从学习赋能场景和实践路径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构建了学习赋能老年角色建构的理论模型,如图3所示。该理论模型基于老年人角色互动的基本规律与现实问题识别赋能场景,围绕已有老年学习服务项目的实践方法与赋能后角色建构的结果,形成具体的赋能路径。

图3 学习赋能老年角色建构的理论模型

(一)学习赋能老年人多场景角色建构

老年人角色建构是动态发展的过程。从整个生命历程的视角来看,老年人需要从外界获取角色信息与角色关系,完成角色互动过程,新建或维持社会角色,完善角色认知,重建自我角色与外部世界和他角色之间的关系,重新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赋值。

在老年人角色建构的互动过程中,角色周围环境或角色本身发生变化,角色主体认知、行为与情感遭遇挑战,需要外部支持提供角色建构的动力源。基于老年人角色建构的主要互动过程的分析发现,当三重互动结构出现冲突时,老年人会面临角色断联、角色缺失与角色误解的问题。为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学习可以从不同方面提供支持,改变老年人的认知、人际关系等,以应对已有角色规则变化、挑战新旧角色更替并增进角色间理解,这也是学习赋能的三个主要场景。

(二)学习提供信息、平台与关系支持

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学习在赋能三类场景时为老年人角色建构提供信息、平台与关系支持,包括规则信息、交往平台、角色关系建立的空间等,赋能老年角色认知和角色关系构建。

一是信息支持。角色认知影响角色主体行为倾向与情感。不论是应对已有角色规则变化还是挑战新旧角色更替,都需要及时更新老年人对角色的理解,提供完成角色实践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如果老年人具有的角色认知无法解释和解决当下问题,或无法理解新建角色行为模式,老年角色建构的互动就无法顺利完成。因此,学习可以提供具体的角色信息,包括角色权责和角色行为模式,支持老年人获得与角色权责匹配的认知、能力等。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学习能力受限以及学习机会不足的现实问题,应该考虑学习信息的及时性和易得性。

二是平台支持。角色实践是角色建构过程的环节之一。老年人的角色实践环境包括生活的诸多场景。从学习赋能的场景分析中可以看出,实践平台缺失是引发老年人角色互动受阻的原因之一。因此,老年学习可以尝试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场景,通过志愿服务、社会治理、代际传承等方式,将角色认知与实践结合起来,支持老年人主动完成角色行为。

三是关系支持。角色关系是角色互动发生的前提,不论是哪一种赋能场景都离不开角色关系的维护与发展。除了信息与平台外,老年人通过学习构建角色关系是学习赋能的重要内容。老年人从工作岗位等社会角色脱离后,缺少再次发展角色关系的机会。老年人参加学习活动,重新结识新朋友(舞伴、书友、画友等),在学习活动中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依赖,弥补其他关系缺失的遗憾,也可以在角色认知的发展中更好地理解他角色,展示自我角色价值,促进与他角色的有效互动。

六、结语

老年学习是促进积极老龄化的有效举措,老年角色建构是老年群体自我发展与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在已有研究中老年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论述视角多元,但聚焦角色建构具体分析较为有限。以老年角色建构的基本规律和现实问题分析为起点,才能更有效定位学习赋能老年角色建构的场景与实践路径。基于此,本研究以老年学习项目案例为研究对象,以老年人角色建构过程中互动的现状和问题为切入点,分析学习赋能的三类场景,辨析学习提供的支持要素,构建学习赋能的实践路径。

通过学习帮助老年人应对角色转变与外部环境变化、促进老年自我发展与价值实现,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学者与实践者关注的主题。在理论方面,老年人角色建构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需要进一步厘清影响角色互动和认知的具体因素和作用机制;聚焦特定类别角色问题,结合社会学、人口学等理论加以系统辨析。在实践方面,老年学习服务机构应立足老年群体应然状态,预设与规划老年人的可能角色群,按照既定的角色内容设计学习内容与活动,帮助老年人尽快适应自身社会角色,建立与周围环境和他人的有效联系,形成流畅交互的老年阶段社会网络。

猜你喜欢
建构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年人噎食的预防、互救和自救
老年人崴脚之后该怎么办?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