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灵,马改红,覃 靓,王 宁,黄琳方,胡亚喧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通过课堂教学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推动课程思政及思政课程共同育人。
根据研究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利用学生网络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的形式进行调研。学生问卷包括个人信息、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态度及意愿等,共23 道题,其中单选题17 道、多选题6 道,由于要研究分析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其对策,所以问卷内容以学生的体验及需求为主。针对教师的访谈主要包括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高校课程思政开展情况、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访谈提纲:(1)教学中体现较多的思政元素有哪些?(2)适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有哪些?(3)目前开展课程思政时,学生的态度如何?(4)当前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学科间的协同育人效果如何?(5)课程思政建设存在哪些问题?(6)您认为制约课程思政建设的因素有哪些?(7)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全体在校本科生及17名教师,主要为必修课、选修课及限选课教师。共回收学生问卷4 640 份,采取随机抽样法,按各学院所填问卷人数比例随机抽取500 份问卷,其中中医学院抽取70 份,占14.0%;医学院66份,占13.2%;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64 份,占12.8%;其余各学院(除回收问卷数小于50 份的学院)共300 份,各50 份,各占10.0%。基于以上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大一年级学生占49.8%,大二年级学生占27.2%,大三年级学生占18.6%,大四年级学生占4.4%(见表1)。
表1 学生一般资料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students
数据录入SPSS 24.0 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为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程度,将学生对课程思政理解的描述性话语进行整理分析,大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是挖掘各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见表2)。
表2 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Table 2 Students' learning of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为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态度,对调查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采用4 级计分法,问题选项由“没必要”到“十分有必要”依次计0~3 分,调查结果见表3。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态度有差异性,大一新生需提升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
表3 不同年级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态度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attitudes towards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major courses among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
为了解不同性别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意愿,对调查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采用4 级计分法,各选项依次计0~3 分。不同性别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意愿有差异性(见表4)。
表4 不同性别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意愿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students' willingness of different genders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major courses
为了解通识课开设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见表5)。不同专业有思政教育意义的通识课开设情况有差异性(P<0.05),医学类专业开设有思政教育意义的通识课较多,且学生参与意愿较强。
表5 不同专业有思政教育意义的通识课开设情况Table 5 The offer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significance in different majors
为了解不同年级有思政教育意义的通识课开设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见表6)。不同年级有思政教育意义的通识课开设情况有差异性(P<0.05),大一年级开设的较多,且学生参与性较高;大四开设的较少。
表6 不同年级有思政教育意义的通识课开设情况Table 6 The offer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significance in different grades
为了解不同年级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的频率,对调查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见表7)。不同年级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的频率有差异性(P<0.05),年级越高,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的频率越低,需加大对高年级学生专业课思政教育的力度。
针对“教学中体现较多的思政元素有哪些?”问题,访谈结果显示,所有教师认为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有必要,在教学中体现较多的思政元素是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说明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对协同育人有一定作用。所有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表示非常赞同,且大部分教师能挖掘出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课教学,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结合。
针对“适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有哪些?”问题,教师认为适合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为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这些教学方法能将思政元素与案例、情景等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思政相关知识,提升了学生课程思政的接受程度。大多数教师表明高校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一半教师认为高校有完整的规划,有一定的基础,但仍需实践创新;一半教师认为高校课程思政开展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大发展空间,仍需创新发展。
针对“目前开展课程思政时,学生的态度如何?”问题,大多数教师认为开展课程思政时,学生非常欢迎、比较欢迎,认为与专业课结合紧密,形式多样;部分教师认为开展课程思政时,学生态度一般;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持支持态度,有利于课程思政开展。
针对“当前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学科间的协同育人效果如何?”问题,大多数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有明显效果,增强了学科间的交互性;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思政与各学科教学融合有协同育人效果,但仅在相近学科间有用。说明课程思政能起到协同育人作用,增强了各学科间的交互性。
针对“课程思政建设存在哪些问题?”问题,大多数教师认为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课程思政实施不到位,因此应加强教师思政教育培训,使其树立思政育人理念。
针对“您认为制约课程思政建设的因素有哪些?”问题,部分教师认为是课程本身的特点和性质、课程思政的设计和执行,因此需要结合专业课具体知识点或案例开展课程思政,将专业课内容与思政知识相结合;部分教师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够了解、自身思政素养不高,因此应加强培训,使教师思政教育专业化。
针对“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问题,大多数教师认为要建立合理的全员育人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通识课教师、辅导员的育人功能;大部分教师认为要构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定期合作备课制度,避免专业课教师因思政教育能力不足而出现思政元素融入不到位等问题。
制约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为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了解、教师思政素质不高,但课程本身的特点和性质、课程思政的设计和执行、学校制度的激励和条件的提供及外部环境的变化等都是制约课程思政建设的因素,因此高校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管理机制尤为重要。因此对于中医药院校而言,要利用中医药独特的优势,加大中医药传统文化宣传力度,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思政素养,并构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定期合作备课制度,使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更加专业化,还可通过开设课程思政教改课题项目、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或指南、将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纳入评价体系、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和报告会等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承担着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是为社会输送兼具德智体美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其是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从而实现“育人”与“育德”。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因此,课程思政是教育的一个环节,且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不仅要从教师处进行了解,还要从学生视角出发对其进行评估,才能真正了解其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措施。
(1)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完善思政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促进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主体作用,制定课程思政标准审核制度和教学设计评价制度,逐一梳理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细化课程思政具体教学目标和流程,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章程,从而实现有章可循的规范化教学[2]。(2)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组织及设计,教学组织及设计是思政教育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的关键。在教学主体方面,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3],从而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发展。(3)构建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强调学校中所有部门及教职工的育人职责,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通识课教师、辅导员的育人功能,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教学氛围[4]。
教师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态度及其课程思政开展能力是促进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融会贯通的保障[5]。访谈结果显示,教师课程思政开展意识和积极性较高,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但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够了解及德育意识不强,影响了课程思政开展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师思政素养,重点培养教师德育意识及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的单一讲授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将线上教学与传统线下教学、小组讨论、校外参观等教学方式相结合,丰富教学方法,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6]。根据学生各个发展阶段,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中华传统文化、实时政事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融入学生生活,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
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7]。中医药院校拥有中医药传统文化这一特殊的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医药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大力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