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良 刘薇薇 孙浩 王吉永(山东省滕州市博物馆)
滕州,隶属山东枣庄,东与山亭区毗邻,南与薛城区交界,西与济宁市微山县相连,北和邹城市接壤,总面积1495 平方千米。近年来,滕州累计投资20 亿元,围绕距今1000 多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泉古塔,先后建成了王学仲艺术馆、汉画像石馆、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墨砚馆、滕州博物馆,形成了全国县级城市中最大的博物馆群,以及“一塔六馆”的滕州地标式建筑群,也成为带有滕州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集中展示区和城市文化会客厅。其中,滕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于2021 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滕州也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县级市。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滕州博物馆作为一座地方综合性历史展览馆,集历史、艺术、人文为一体,以其综合性、多功能性和现代化的地方展馆特色,拥有“山东省十佳博物馆”的称号,同时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以馆藏数量为最大优势稳居全省博物馆前列。滕州博物馆实际馆藏量为82072 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8 件,二级文物78 件,三级文物63 件。2015 年滕州博物馆馆藏三件文物:西周滕侯鼎、西周不其簋、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人面纹玉饰,成功入选齐鲁百大“齐鲁瑰宝”。滕州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20487 平方米,主体建筑设计风格为汉唐风格,整体框架为地下一层,地上五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整座建筑规划设计时设置了5 个常规展厅以及4 个临时展厅,在后期使用中实际展览陈列区域面积为7197 平方米。整个场馆常规陈列展厅以“滕文长风” “赫赫青铜” “镜鉴古今” “陶瓷风韵” “玉蕴华章”五部常规展厅组成。
本文以滕州博物馆“滕文长风”通史厅为例,阐述了县级市博物馆最有代表性及概述性的历史展的策划与研究。滕州博物馆通展设置于博物馆二楼,展陈面积为1682 平方米,陈列滕州地域出土文物近千件,配合以独立柜、通柜、大型复原场景等陈列形式,集中展现了滕州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阶段,用文物说话,真实再现了滕州地域绵亘上万年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
文化链接心灵,艺术沟通世界。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把陈列展览作为博物馆领域全面工作的主要助推手,注重展览场馆和文物自身的地域历史性和整体性,艺术设计与博物馆陈列越来越得到关注。从1997 年至今,全国共进行了26 次“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一方面突出展现了展览在博物馆职能里的示范效用,发挥了展览作为引导广大观众走进博物馆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强化了艺术设计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运用,逐渐让“一个展览传承一种文化”成为博物馆业界的一种新风尚。
滕州博物馆国宝荟萃,得天独厚的馆藏量在全省排名也稳居前列,其自身历史发展也有深厚的社会意义。1956 年,滕县文化馆建立文物陈列室,1958 年成立滕县博物馆,设“自然之部” “历史之部”和“社建之部”三个陈列室,并有石刻碑廊一处,收藏文物500 余件。1986 年迁至西门里大街修缮后的王家祠堂,设陶瓷馆、书画馆、青铜馆、古钱币馆、铜镜馆及北辛文化馆,共六个陈列室。1995 年迁至滕州市学院路82 号,占地面积7326 平方米,建筑面积5754平方米,展厅面积1200 平方米,库房面积800 平方米,陈列展览史前文化厅、玉器厅、商周文化厅、兵器厅、钱币厅和字画厅六个展厅组成,整体建筑为仿古式11 层的高层建筑。在2019 年搬馆以前,因博物馆旧址馆舍陈旧,主体大楼内部结构实际为办公式连廊构造,在陈列展览设计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从而不能深度考虑展览的艺术策划和形式设计。至2018 年前后,随着滕州博物馆新馆的施工落地和展陈设计逐步完成,陆续搬迁至现龙泉广场新址,至2019 年新馆试运行直至2020 年正式开馆以来,在陈列展览整体设计方面逐步调整,配合形式上的突破和细节上的深化,在秉承“历史和艺术并重”的原则上,配以“教科书”级陈列展示为基础,遵循了其展示陈列的合理性、实用性,以“陈列展览本身就是艺术作品”为出发点,突出形式美,配合博物馆灯光的设计运用,即展现了文物自身所蕴含的艺术美,在更大程度上展示了全面、客观、准确的展示内容和解读立场。
“滕文长风”滕州通史厅以滕州历史的发展脉络为展示陈列设计主线,陈列内容由“文明曙光” “三国五邑” “泱泱汉风” “滕韵绵长” “峥嵘岁月”五个部分组成,介绍了从距今75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到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元明清时期到近现代滕州地域内的发展概况。本文以滕州通史展厅前四个部分为侧重点,概述了滕州历史文化展的整体布局。
走进滕州历史文化展的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滕州名人王牧天老师为滕州博物馆题的序(如图1 所示),以薛河流域的流水造型为背景,凸显出滕州历史文化古韵。
图1 滕州博物馆通史展厅序厅
滕州是中国史前文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据出土文物考证分析,在距今7500 年的北辛文化时期,滕州地域的先民们便开始了农业耕作和定居的生活,为史前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随之距今6100 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发生了转变,社会开始出现了分化,中心聚落逐渐形成,直至距今4600 年的龙山文化时期,滕州境内出现了城邑。自此,邦国应运而生,人类开始进入早期文明时代。
从第一个陈列展示柜展示的石核、刮削器,论证出自古滕州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早在一万多年前的细石器时代,人类就生活在这块广袤、富饶的土地上,细石器时代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阶段,其主要文化特征是细小的打制石器,并开始磨制石器,伴随着工具的革新,人类社会迎来大变革,进入全新的石器时代。滕州博物馆展厅展柜中陈列的均为滕州范围 地域出土实物,以物为证,诉古明今。
滕州通史展第一部分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北辛文化,距今约7500——6100年,因1964 年春首先发现于滕州市官桥镇北辛村而得名。后滕县博物馆联合山东考古所于1978 年秋和1979 年春季,先后对北辛遗址进行了两次深度发掘,目前,滕州境内已发现的北辛文化遗址多达10 余处,据考古论证北辛文化是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部分,展厅中设置了“北辛文化”时期复原场景(如图2 所示),配合多媒体投影技术,更形象具体的展示了那一时期的先民耕作、狩猎、捕鱼、制陶、居住等生活场景。
图2 “北辛文化”时期复原场景
在距今7500 年的北辛文化时期,农业生产是主要生活来源重要手段,先民多选择在土地肥沃的濒河平原地带种植农作物。多样化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滕州博物馆“通史展”展柜中陈列的大量北辛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大量的石、骨、角、牙等加工而成的生产工具(如图3 所示)。其中,磨制石器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先民用石铲、鹿角锄等工具,翻动松土,主要种植粟类粮食作物。用石刀、石镰等收割庄稼,使用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来加工谷物。一整套收割、脱粒、加工的生产工具的发现,足以证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完善已初露雏形。
图3 “北辛文化”农业生产工具展示柜
相对原始的农业和有限的家畜饲养业无法满足北辛文化时期的先民基本生活需要,狩猎渔猎在先民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此部分展示的器物中,有大量石刀、石棒,不同质地的镰和矛等器物遗存。其中,尤以镰种类多,数量大,表明涉猎石一种重要的狩猎方式。狩猎对象主要是小型食草动物和小型食肉动物,如鹿、獐、麋鹿等,此外,北辛先民已经开始织网捕鱼,并掌握了鱼鳔、网坠等捕捞工具的使用方法。从展示柜中展示的石斧、石刀和蚌镰,以及猪的下颌骨,来实物论证了当时北辛文化时期的先民,已经开始采集、饲养业的发展。“文物承载历史”,由此论证出在距今7500 年的北辛文化时期的滕州地区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居住、耕种、养殖。
制陶在北辛文化时期手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制陶以手制为主,大型器物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小型器物则直接捏塑而成。器型以三足器和圜底器为主,鼎开始出现。陶质分为夹砂和泥质。陶色以红褐色及黄褐色为主。陶器纹饰主要有附加堆纹、刻划、篦纹、乳钉纹、戳印纹等。
北辛文化时期,编织、缝纫等手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北辛遗址中出土了较多磨制精细的骨针和少量陶纺轮,反映出缝纫技术已经用于日常生活中,从出土的陶器底部发现的席纹印痕也可印证当时编织技术已经产生。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贫富贵贱之分,私有财产并未产生,家庭开始出现,男子主要从事狩猎和农耕,女子负责采集、纺织等日常生活。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100——4600年,1952 年最早发现于滕县岗上遗址,后因泰安大汶口遗址发掘而得名。这一时期为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随着社会发展,私有制产生,家族之间出现贫富分化,聚落形态发生变化,中心聚落开始形成,聚落之间出现不平等关系,并逐渐酝酿着早期文明的萌动。
大汶口文化时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农作物以粟为主,同时还兼种水稻。这一时期农具制作技术有了很大提高,生产工具主要有石铲、石镰、石刀,角锄,牙镰等。
制陶在大汶口文化时期手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器型有鼎、、豆、、盆、杯、壶、大口尊等,陶色有红褐、黑、灰白、彩陶等,早、中期陶器制作以手制为主,晚期阶段轮制技术逐渐普及,并开始使用快轮技术,陶器纹饰多样,出现了“图像文字”。
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因首先发现章丘龙山城子崖遗址而得名。龙山文化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分化,邦国出现,并开始使用铜器和文字,人类社会步入早期文明阶段,在滕州庄里西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城址。此时期的城不但具有防御功能,也是权力机构的存在的标志。
历经史前文化的漫长发展演变,夏商时期,滕州地区存在的古国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经历了周代的分封,滕州这片沃土逐渐形成了方国林立的局面。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滕、薛、小邾国三国之外,还存在着众多的城邑,有灵邱、昌虑、欢城、戚城和湖陵等,是谓“三国五邑”。
在滕州境内出土的丰富的历史遗存,足以这名这一时期的众多方国城邑所存在的意义,展厅中陈列的滕州博物馆重器——滕侯鼎(如图4 所示),因其器物自身所带的铭文,更奠定了滕州自古以来尊古重意、尚善知礼、崇文贵智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图4 滕州市馆藏重器“滕侯鼎”陈列区
汉代在大一统的历史背景下,依托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手工业、商品贸易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从出土的大量器型丰富、完整的随葬品(如图5 所示),足以看出当时滕州地域的经济富庶,国力强盛。两汉时期的滕州境内,曾置蕃、薛、公邱、昌虑、戚、合乡、湖陵等邑,分属多个郡国管辖,成为地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地,人烟浩穰,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盛极一时。
图5 “泱泱汉风”仓储式隔断展示墙
汉代以后,朝代更迭甚为频繁。历经风云激荡、碰撞磨合,各民族逐渐走向大融合。受连年战乱影响,滕州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遭到极大的破坏。自隋朝统一中国后,设滕县,以后历史发展再未中断。隋唐至明明清时期的滕州经济、文化得以逐渐恢复发展,但因受到黄河改道和洪水的困扰,加之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发展速度较为迟缓。
滕州市博物馆是代表滕州地域收藏、研究、展示、阐释滕州地域历史发展脉络、社会文化、传统文化较为代表性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
作为县级市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如何更完整地呈现历史,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滕州市博物馆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是文博人孜孜不倦的终身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