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财产的产权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2023-12-04 07:28李松龄
兰州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股份制资本化共同富裕

李松龄

所谓财产,一般是指土地、生产资料或者股票债券之类能够生财的东西,人们却忽视劳动力也是一种财产。财产既可以转化为商品,通过交换变现为货币收入,也可以转化为资本,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占有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收入。生产资料之类的财产就是如此。所以,为了提高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策主张之一就是拓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渠道。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6页。的政策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强调“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7页。广大劳动者是城乡居民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是靠出卖劳动力商品获得工资收入,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既没有土地和生产资料,也不太可能持有股票债券,基本上缺乏财产性收入渠道。如果劳动力不能成为劳动者的财产,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就几乎是一种难以落实的政策性口号。我国大量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所得仅仅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难有多余的收入转换为财产,可以用来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只有把劳动者的劳动力视为财产,才有可能拓宽他们的财产性收入渠道。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财产,如果劳动力是财产,也就应该同其他财产(如生产资料)一样,既可以转化为商品,也可以转化为资本。劳动力财产转化为资本,劳动者就能获得劳动力资本收入,他们的收入渠道也就拓宽了。然而,传统的理论观念只是把劳动力财产作为商品,否定劳动力财产是资本,也就否定了劳动者能把劳动力财产作为拓宽财产性收入的渠道。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就本质要求实现劳动者共同富裕,也就内在需要拓宽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渠道。因此,劳动力财产能否转换为资本的理论逻辑就成为需要深入分析和探索的问题。深化认识劳动力财产的产权逻辑,有利于拓宽劳动者财产性收入渠道,有利于维护劳动力财产所有权的完整性、排他性,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共同富裕的程度,也就有利于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的本质要求。

一、劳动力财产商品化的产权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

劳动力财产作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剥夺劳动者的生产资料,使得劳动者不能把他的劳动力财产同他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能够满足劳动力再生产需要的生活资料,而不得不把他的劳动力财产作为商品出售。(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96页。劳动者把劳动力财产作为商品交换,获得劳动力商品的价格收入——劳动工资,而把劳动力财产的使用权让渡给生产资料所有者。生产资料所有者把劳动力财产同他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商品,并通过商品交换,获得商品价值转化的价格收入。商品价值内含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劳动生产的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转移价值补偿生产资料的消耗,必要价值补偿劳动力的消耗,剩余价值则被生产资料所有者无偿占有。这就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资本剥削劳动、资本所有者剥削劳动者的道理。

劳动力财产所有权是一个具有完整性和排他性的概念,劳动力财产所有权的完整性是指劳动力财产所有权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劳动者把他的劳动力财产使用权让渡给资本所有者,劳动力财产所有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资本所有者拥有劳动力财产的使用权,能同他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和出售商品,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劳动力财产所有权中的收益权受到损害。劳动力财产所有权的权益外溢为资本所有者的资本收益,劳动力财产所有权的排他性失效。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能够保障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完整性、排他性,却破坏劳动力财产所有权的完整性和排他性。劳动力财产所有权的完整性排他性被破坏,劳动者的权益受到损害,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充分调动起来。尽管资本运用新方法新技术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但因为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生产力发展和财富增长的幅度不可能达到最大化。只有既维护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完整性排他性,保障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又维护劳动力财产所有权的完整性排他性,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才有可能实现生产力发展和财富增长的最大化。劳动力财产商品化的产权逻辑表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难以实现生产力发展和财富增长的最大化。劳动力财产作为商品,难以保障劳动力财产所有权的完整性排他性,劳动者就不可能依靠劳动力财产提高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因而不利于维护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否定资本的作用、否定劳动力财产是商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能把他的劳动力财产同共同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来的产品,以按劳分配的方式进行分配,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能够保障劳动力财产所有权的完整性和排他性。不过,按劳分配以实际劳动时间作为分配尺度,尽管也有分配的不同等级,但因为等级的划分是以工分评定或工资评定的方式为依据,因此难以准确反映劳动的质。不同等级劳动者劳动的质有差异,但在同一等级内,劳动者劳动的质也是有差异的(不只是复杂劳动生产的价值量比简单劳动生产的价值量多,就是劳动的复杂程度不同,生产的价值量也是有差别的),但同一等级的劳动者获得的收入是一样的,复杂劳动程度高的劳动力财产所有权的收益权受损,劳动力财产所有权的排他性失效。所以,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劳动力财产是商品,劳动力财产所有权的完整性排他性就一定能够得到维护,以评定工分和工资的方式实行按劳分配,难以准确反映劳动者劳动质的差异,就有可能使劳动力财产所有权的排他性失效。劳动力财产所有权的排他性失效导致的后果就是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影响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太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变革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需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就内在要求:市场经济主体必须多元化,以利于市场竞争,从而需要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而需要完善市场运行体制机制,以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价格灵活反应、竞争公平有序。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需要充分发挥资本的功能和作用,以把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发展生产力和增长财富;需要把劳动力财产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商品,由市场进行有效配置。于是,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现象出现。尽管公有制资本占有的利润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非公有制资本占有的利润收入却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己,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不公平问题出现,不利于劳动者提高收入水平和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财产需要作为商品,劳动力财产所有权的完整性排他性也就有可能失效,劳动者的权益受损。劳动者因此而难以提高收入水平和实现共同富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相矛盾。

为了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为了维护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政策安排寄希望于拓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渠道,发挥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共同富裕的程度。从政策安排实施的效果来看,似乎没有达到它所期望的水平。近几届党的代表大会报告都提到了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发挥再分配调节作用以实现公平的问题,然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仍然提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以及“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7页。的政策安排,足以看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和发挥再分配实现公平的作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初次分配坚持劳动力财产作为商品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劳动者报酬的机制,实际上是由劳动力的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价格,只是反映劳动力价格偏离劳动力价值的程度。如果劳动力价格因供求关系等于或低于劳动力价值,资本则能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5)李松龄:《新时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深化认识与制度安排》,《经济问题》2020年第2期。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收入能够激励资本的活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增长财富。这是初次分配需要注重效率的道理。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注重公平,如果力度过大,也有可能伤及资本的利益及其活力和创造力,因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所以,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很难发挥到恰如其分的程度。而且,为了发展生产力和增长财富,政府也不可能过大地发挥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资本收入和劳动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劳动者共同富裕实现的难度较大。

在劳动力财产作为商品以及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较低,以工资收入转化为财产的方式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必然影响劳动力的再生产。实际上,政策安排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只是为了弥补劳动工资收入的不足,而不是要把工资收入转化为财产性收入渠道。所以,要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要么是指土地、生产资料或股票债券之类的东西,要么是指劳动力财产。土地和生产资料或为公有,或为资本所有者所有,劳动者所有的只是劳动力财产。因此,劳动力财产只有转化为能够获取收入的财产,才有可能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共同富裕的程度。劳动力转化为能够获取收入的财产,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劳动力财产资本化。劳动力财产资本化且能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劳动者则能持有劳动力资本股份,参与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收入分红,收入水平和共同富裕的程度才能提高。劳动力财产资本化的财产性收入渠道,有利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就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维护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二、劳动力财产资本化的产权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

劳动力财产资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力资本,劳动者就成为劳动力资本的所有者。劳动力财产是资本,资本也是资本,二者在生产和分配活动中的权利是对等的。不同于劳动力财产是商品,在生产和分配活动中处于被资本支配的地位。劳动力资本不能侵犯资本的权益,资本也不能侵犯劳动力资本的权益,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劳动力财产资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力资本,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劳动力资本所有权的完整性排他性。劳动力资本所有权中的收益权是指劳动力资本如同资本一样,能够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如果劳动力资本能够占有劳动生产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劳动的贡献就基本上归劳动者所有(而不是被资本占有),劳动力资本所有权的完整性排他性就能得到维护和保障。绝对剩余价值是延长劳动时间生产的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工作日不变,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剩余劳动时间增加生产的价值(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66页。,二者都是劳动的贡献。劳动力资本能够占有二者,劳动力资本所有权的权益就不会外溢,劳动力资本所有权的排他性也就不会失效。劳动力资本所有权的排他性不失效,能够保障劳动贡献能归劳动者所有,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共同富裕的程度。劳动力财产资本化能够维护劳动力财产所有权的完整性和排他性,与劳动力财产商品化不能维护劳动力财产所有权的完整性排他性相区别。

劳动力财产资本化面临一些理论上的难题:一是劳动力财产是不是资本,如果劳动力财产不是资本,劳动力财产就不能资本化;二是劳动力财产是资本,能够资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力资本,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依据又是什么;三是劳动力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还有没有剩余价值可供资本占有,如果没有,资本的功能和作用就难以发挥出来,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四是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形式,能使劳动力财产成为劳动者的资本。只有能够自圆其说地解决上述理论难题,才有可能揭示劳动力财产资本化的理论依据和产权逻辑。

依据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前提下劳动力财产只是商品的论断,人们认为劳动力财产不是资本而只是商品。“劳动力只是劳动者的财产(它将不断自行更新,自行再生产),而不是他的资本。劳动力是他为了生存而能够不断出卖和必须不断出卖的唯一商品,只有到了买者即资本家手中,才作为资本(可变资本)起作用。”(7)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91页。马克思在上述文字中确实认为劳动力财产只是劳动者的商品,不是劳动者的资本,但马克思并没有认为劳动力财产不是资本,只不过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下劳动力财产不是劳动者的资本,而是资本家的可变资本。所以,不能因为把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前提下劳动力财产不是劳动者的资本而否定劳动力财产是资本。劳动力财产是不是资本要看劳动力财产是否具有资本属性,那就是看它在生产过程中能否实现自身价值及其价值增殖,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及其价值增殖,劳动力财产就具有资本属性,就可以认为是资本。显然,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是可以生产必要价值——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增殖的,劳动力财产具有资本属性,劳动力财产是资本。

劳动力财产是不是资本,是由一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的。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维护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维护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它必然要否定劳动力财产是资本,必然要把劳动力财产作为商品。因为只有劳动力财产是商品,资本所有者才能只付给劳动者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而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劳动力财产只是商品,而不是资本。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它必然要求劳动力财产不能只是作为商品,而且也能成为增加劳动者收入的财产。劳动力财产要成为能够增加劳动者收入的财产,也就必然要求劳动力财产转化为劳动力资本。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与劳动力财产是商品相矛盾,但与劳动力财产是资本不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劳动者是人民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就要以劳动者为中心。劳动者共同富裕应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要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内在需要劳动力财产是资本,内在需要劳动力财产资本化。所以,不能把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前提下的劳动力财产不是资本的认识,照搬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与时俱进,劳动力资本理论也要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7页。

劳动力财产是资本,能够资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力资本,参与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分配,面临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否还有必要存在的考验。劳动者持有劳动力资本,能够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不就没有剩余价值可以占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其实,劳动力财产是资本并不否定劳动力财产是商品,就像生产资料是资本并不否定生产资料是商品一样。劳动力财产是商品,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也就必然存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就没有被否定。劳动力财产转化为劳动者的资本,只是改变资本独占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现象。如果劳动力资本还不能全部占有它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那么,资本还有可能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劳动力财产是资本,并不必然否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如果劳动力资本能够占有劳动生产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不是还有剩余价值能被资本占有。如果没有,资本所有者就没有增加使用资本和创新使用资本的积极性主动性,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就会受到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高质量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就因为生产力发展和财富增长受到影响而遇到阻碍。所以,有没有剩余价值可供资本占有,对于维护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因为是劳动生产的,归劳动者占有天经地义。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可供资本占有的剩余价值呢?马克思认为这种剩余价值就是超额剩余价值。所谓超额剩余价值,就是社会价值高出个别价值的部分。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的,个别价值是由个别劳动生产的,社会价值高于个别价值的部分就是社会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应该是社会劳动生产而不是由个别劳动生产的。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不构成对个别劳动的剥削。资本是以让渡个别劳动生产的使用价值有偿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是无偿占有超额剩余价值,似乎也不构成对社会劳动的剥削。超额剩余价值是因为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将个别价值降低到社会价值以下形成的;如果资本没有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个别价值也就不可能降到社会价值以下。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是超额剩余价值形成的原因,资本对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有贡献,完全不同于资本无偿占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认识二者的差异,对于构建和完善激励资本活力和创造力的体制机制,以及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的资本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把不是个别劳动生产的超额剩余价值加在个别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上,说成是工作日不变,个别劳动的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从而认为超额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就是个别劳动生产的,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是对个别劳动的剥削。显然,这种认识的理论依据是不充分的,而且与马克思关于超额剩余价值的定义相违背。“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它的个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它的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生产它所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计量,而是用生产它所必需的社会劳动时间来计量。因此,如果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按1先令这个社会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那么他的商品就是超出它的个别价值3便士出售,这样,他就实现了3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69页。马克思定义的超额剩余价值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资本不占有劳动生产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不是没有剩余价值可以占有,而是因为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生产,能够大幅度降低个别价值而可以占有较多的超额剩余价值,资本的活力和创造力能够充分激发出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即实现高质量发展),能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财富支持,也就能够维护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超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能为发展社会主义的资本理论提供有益成分。

以上分析表明,劳动力财产是资本、劳动力财产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资本的理论依据是充分的,理论逻辑也是严谨的。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既是有偿性的,也是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结果,不同于资本占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既是无偿性的,也是资本剥削劳动、资本所有者剥削劳动者的结果。只要劳动力财产资本化的股份与生产资料资本化的股份相均衡,劳动力财产资本化的股份参与分配,就有可能占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料资本化的股份参与分配就只是占有超额剩余价值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生产的,劳动者能够占有剩余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用于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剩余劳动也就转化为必要劳动。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的是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就需要剩余劳动转化为必要劳动。劳动力财产是资本、劳动力财产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资本,能够实现剩余劳动转化为必要劳动,也就能够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相适应。深化认识劳动力财产资本化的产权逻辑,能够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劳动如何转化为必要劳动的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需要这样的资本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

劳动力财产是资本、劳动力财产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资本。为什么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不能实现劳动力财产转化为劳动者的资本呢,为什么资本主义的股份制不能把劳动力财产转化劳动者的资本股份呢?这就说明,劳动力财产要成为资本,而且要成为劳动者的资本(或资本股份),还需要创新相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形式,还需要研究和探索相应的理论逻辑支持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

三、劳动力财产资本化的所有制形式及其理论依据

资本主义时代的一个制度创新成果就是股份制。它把分散经营的资本集中起来,实现资本的规模化经营;它把资本经营的风险分散到股东个体,实现资本经营风险的社会化;它在全社会吸纳优秀的管理人才,实现资本经营管理的社会化。资本的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也就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资本经营风险分散到千千万万的股东个体,抗风险的能力就能增强,有利于化解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风险,不只是能够促进方法和技术的创新,而且也能够促进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社会上最优秀的管理人才治理企业,能够有效地组合生产要素,激发生产要素的活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财富能够大幅度提高和丰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本股份制的制度安排。之所以说股份制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一个制度创新成果,也是因为这个道理。

股份制把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的股份。资本所有者持有资本股份,参与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剩余价值中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劳动生产的,资本股份参与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资本也就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劳动者的劳动力财产所有权完整性排他性失效。劳动者不能完全得到他劳动的贡献,资本占有劳动者劳动的部分贡献,是劳动者收入和资本所有者收入不断拉大的原因。资本主义时代的股份制不是代表劳动者的利益,而是代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股份制,固然是为了发挥资本的社会化、风险的社会化和管理的社会化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财富增长的作用,但并不需要不断拉大劳动者收入和资本所有者收入的差距,而是要推进劳动者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运用股份制,既要发挥它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和财富增长的积极作用,也要避免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不利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内在需要股份制创新发展。因此,需要探索股份制创新发展的实现形式和理论依据。

股份制因为只是把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的股份,才导致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及由此而产生的劳动者收入和资本所有者收入不断拉大的现象。劳动力财产是资本、劳动力财产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资本,那么劳动力财产是否也可以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呢?从理论逻辑上讲,这种转换是可能的,而且也能自圆其说。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所以没有实现这种转换,是因为要维护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我国发展股份制也未能实现这种转换,不是为了维护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而是因为受传统理论观念的束缚,认为劳动力财产不是资本,而只是商品。正是如此,至今股份制也没有将劳动力财产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上述分析已经证明,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的股份,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劳动力财产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能使劳动者持有劳动力资本股份,参与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分红,有利于劳动者提高收入水平和共同富裕程度。前者能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财富支持,后者能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收入支持,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内在需要的制度安排。

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和劳动力财产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相结合的股份制是对传统股份制的扬弃,可以称谓新型股份制。新型股份制与马克思倡导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有同工异曲之处。“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74页。马克思定义了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概念内涵。股份制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一个制度创新成果,它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否定,也就是对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否定之否定。新型股份制是对传统股份制的扬弃,它不仅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而且也实现了劳动力财产的共同占有,可以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需要的制度创新成果。在新型股份制的制度安排下,实物形态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价值形态的生产资料——股份,却是资本所有者个人所有;劳动力财产共同占有,劳动力财产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却是劳动者个人所有。无论是资本股份的资本所有者个人所有,还是劳动力资本股份的劳动者个人所有,都是属于个人所有制的范畴。马克思倡导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不是维护少数人剥夺大多数人,而是为了实现劳动者共同富裕。新型股份制构建劳动力财产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能够避免少数人剥夺大多数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内涵及其目的与新型股份制的内涵与目的基本上一致。新型股份制不违背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基本原理。

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需要构建新型股份制,新型股份制又不违背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基本原理,所以,我国制度变革不能只是停留在股份制改革的层面上,而应该发展新型股份制。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制度改革,曾经选择了股份合作制的制度安排,劳动者可以他的劳动力入股。由于它突破了传统股份制的理念,被认为不规范而颇受争议。没有想到,颇受争议的劳动力财产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制度安排,不仅不与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基本原理相违背,而且还能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又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内在需要股份制深化改革,内在需要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股份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骨干员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机制”的政策主张。(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人民日报》2022年5月19日。尽管没有明确劳动力财产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但员工持股需要以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的价值为依据,也就有劳动力财产资本化的内涵了。

四、深化劳动力财产产权逻辑理论认识的当代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财富支持的作用,却又因为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形成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影响全体人民收入占有上的共同富裕问题;二是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问题;三是粗放式的生产发展方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人与自然难以和谐共生,以及市场分配形成的贫富分化所造成的人与人不和谐的问题;四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的权利不对等,影响全体“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37页、第23-24页。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37页、第23-24页。正是为了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面临的上述几个重要问题。深化劳动力财产产权逻辑的理论认识,对于解决上述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第一个重要问题在上文中已经作了比较充分的分析和讨论,以下重点探讨其余的三个重要问题。

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之所以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因为人民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人民之所以仅仅满足于物质文化需要,是因为社会生产力落后。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生态环境诸方面的新的需要,也就必然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平衡充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面临的正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一是要借助于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的积极作用,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平衡充分发展;二是要消除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不利作用,以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出现的社会主要矛盾。深化劳动力财产产权逻辑的理论认识,揭示了劳动力财产是资本,能够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的道理,为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共同富裕程度提供了一条理论思路;同时,提出的新型股份制概念,为劳动力财产资本化为劳动者的股份,劳动力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解决资本独占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问题,提供了一条制度改革思路,也就为劳动者提高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一条可实现的途径,因而有利于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劳动力财产产权逻辑的深化认识,对于化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和粗放式生产方式向集约式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比较突出,极大地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了发展生产力,需要发挥资本作用,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问题比较突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不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人与自然难以和谐共生和人与人难以和谐相处的矛盾需要解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人与人和谐相处。党的十九大提出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目的也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人与人和谐相处。中国式现代化则是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它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人与人和谐相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两种表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要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难以和谐共生和人与人难以和谐相处的矛盾。深化劳动力财产产权逻辑的理论认识,探索了新型股份制的制度安排。劳动力资本股份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有利于解决资本独占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问题;劳动力资本股份与资本股份同股同权,有利于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协商协调生产与分配决策,能够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能够协商协调,有利于反映劳动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有利于解决资本无序扩张的问题。劳动者的美好生活愿望之一就是绿色发展(即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和呼吸上新鲜的空气);解决资本无序扩张的问题,有利于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友好发展,二者有利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化劳动力财产产权逻辑的理论认识,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人与人和谐相处,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日益美好生活需要的要素之一。民主有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之别,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不仅需要政治民主,也需要经济民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民主由人民代表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等项制度决定。劳动者只有成为代表才有机会直接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劳动者不能成为代表,就只能把他的意见反映给代表,再由代表行使上述民主权利。深化劳动力财产产权逻辑的理论认识,揭示的新型股份制能使劳动者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劳动者持有的劳动力资本股份,与资本所有者持有的资本股份,都有一股一票的对等权利,都能参与公司重大生产和分配活动的决策,能够直接表达劳动者自身的利益,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劳动者参与民主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能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劳动者直接参加民主活动和由代表参加民主活动,民主的激励作用是不一样的,前者的激励作用一般要大于后者。一般来说,劳动者直接参与民主所激发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大于间接参与民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应有劳动者能够直接参与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之含义。深化劳动力财产产权逻辑的理论认识,揭示的新型股份制能使劳动者直接参加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五、结论

深化劳动力财产产权逻辑的理论认识,能够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1)劳动力财产商品化,能够实现劳动力与资本的结合,有利于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但会出现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现象,影响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共同富裕程度,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劳动者收入水平难以提高,即使生产力发展和财富增加,也难以实现劳动者财富占有上的共同富裕(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要以他的货币收入才能交换财富,实现财富占有上的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也就需要发挥资本的作用,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就必然要求解决资本占有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问题。

(2)劳动力财产是资本的理论依据充分。劳动力财产既然是资本,也就能够成为劳动者的资本。劳动力财产是资本不影响劳动力财产是商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就不会因为劳动力财产是资本而受到影响。劳动力财产成为劳动者的资本,劳动者也就能够参与利润分红,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共同富裕程度,有利于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能够维护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3)新型股份制是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和劳动力财产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相结合的制度安排,既有激发资本将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发展生产力和增加财富的积极作用,也有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共同富裕程度的功能,有利于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维护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在传统股份制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发展新型股份制,不应该只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变革仅仅停留在传统股份制的层面上。

(4)新型股份制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行使一股一票的权利,也就有利于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人与人和谐相处。所以说,创新理论观念、构建新型股份制,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股份制资本化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军工资产资本化现状及问题研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闽侯县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初探
高等职业教育股份制办学可持续模式探索
浅谈电视媒体广告经营的公司化与资本化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股份制企业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