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宣示表》探析

2023-12-03 01:38王畅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钟繇小楷书法艺术

摘 要:钟繇作为魏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影响极为深远。其代表作品《宣示表》为后人争相效仿,作品整体温润雅然、浑然天成,没有刻意书写的痕迹,无论是章法还是结字,都呈现出高古典雅之态。从《宣示表》的历史背景、书风特征、版本辨析及其影响出发,分析钟繇《宣示表》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钟繇;《宣示表》;小楷;书法艺术

一、钟繇《宣示表》溯源及其版本辨析

钟繇,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市)人,在政治和文化上颇具影响力。钟繇所处的年代诸侯并起,社会环境极为动荡,其凭借审时度势的能力和精准的判断,深受统治者的赏识,成为三国时期的朝廷重臣,在魏明帝时被封为太傅。在书法层面,他擅长篆、隶、行、草多种书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王”,也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钟繇与“草圣”张芝、“书圣”王羲之并称“钟张”“钟王”。虽然钟繇不是真正的楷书创造者,但他确确实实是有记载的第一位闻名于世的楷书书家,加之他的楷书具备隶书到楷书过渡的特点,被后人誉为“楷书鼻祖”。王国维在《史籀篇疏证》中提到:“文字之形与势,皆以渐变,凡既有文字之国,未有能以一人之力创造一体者。”这也是钟繇的又一过人之处。他在当时隶书笼罩的风潮下依旧能够回归本心,在学习古人和总结前代的基础上寻求一条创新之路,独辟蹊径,无疑是十分显著的成就。

《宣示表》(图1)是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钟繇71岁时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份奏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国大将关羽被东吴擒杀,为了报仇,蜀主刘备于魏黄初二年(221年)七月亲率大军伐吴。同年八月,吴主孙权一面派兵拒蜀,一面向魏上表称臣。在此情形之下,对于是否应该接受孙权的请求,曹魏朝臣之间产生了不同意见。以侍中刘晔为代表的朝臣主张乘机派兵讨伐东吴,而钟繇认为此举不当。钟繇认为对东吴主动称臣的请求应以诚相待,于是写下建议书《宣示表》。苏轼《论书》云:“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飄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同时其强调大字贵在紧实,小字贵在雅意。《宣示表》在小篇幅中做到了极致的和谐,且内容恳切,字体端庄,书写节奏十分自然,是一份气质高雅的文书,使阅读者感受到自然、舒适、愉悦之情。

结合史实,以逻辑分类的方式可将钟繇《宣示表》分为四类——第一为真迹,第二为摹本,第三为刻本,第四为拓本,四个版本可以归为纵向继承的关系。如今真迹版本早已失传,只有王羲之的摹本流传在世,之后的拓本也多归属于不同版本的刻本。如今市面上广为流传的刻本大致有五种,分别是“阁帖本”“大观本”“贾似道刻本”“鼎帖本”“肃府本”。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为“大观本”“贾似道刻本”“鼎帖本”。

“阁帖本”出自摹本的刻本,始见于北宋时期的《淳化阁帖》,又经后世多次翻刻及摹拓,流传较为普遍。通篇章法字间距小、行间距大,单字较为圆润饱满沉实。《淳化阁帖》较为细腻,虽然捶拓导致部分单字的线条较为模糊,但从整体上看依然能够感受到字形的风姿。因此版本是在徽宗大观年间进行刊刻,故后人称其为“大观本”。“鼎帖本”的单字较为清晰,且在笔意上更注重细节,但相较于“大观本”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灵动性,因此在学习时会有局限性,较适合初学者学习。“贾似道刻本”为王羲之摹本的刻本,王羲之摹本真迹虽辗转多地后失传,但贾氏将此版本的刻石深埋于杭州贾氏旧宅的地下而流传下来,后人称“贾似道刻本”。此本有着活泼的书风特征,笔意跳荡,笔画盼顾生辉,最大程度地展现了书者习字时的状态。钟繇《宣示表》的每个版本都有细微的差别及特色,我们在临习的过程中需要观察各个版本之间的区别,放大其优点,弱化其劣势。

二、钟繇《宣示表》书风特征

王僧虔《笔意赞》有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我们在赏析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必然是其整体的风采,虽然作品呈现出来的章法、笔法、墨法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书者当时的内心活动及其想表达的情感,但是对于书法作品而言,通篇的风采才是我们品评一幅作品的根本准则。从通篇的章法来说,钟繇《宣示表》采用纵有行、横无列的布局,尺幅短小精悍,行距宽绰舒朗,字距疏密得宜,内容干净利落,字气气脉连贯,风格古拙高雅,能让人们在欣赏时内心得到放松,愉悦之情油然而生。钟繇在《宣示表》中十分重视字势的欹侧跌宕和行距的错落,有效地避免了楷书过于呆板的布局。这种看似随意的章法实则都经过了精心布局,是书家个人真情与作品的杂糅,也是书家个人审美的直接流露。这从侧面反映出钟繇不拘泥于陈规、求新求变的性格,也说明了他为什么能在隶书风潮盛行时,依然回归本心去寻求新出路。

我们在对钟繇《宣示表》进行临习时,能够感受到作品明显具有隶书到楷书过渡的特征,这一特征所带来最直接的观感就是温润沉实。这一特征的形成大部分归功于用笔。在书写过程中,大多数单字的起笔没有明显的露锋,而是采用具有顿感的起笔方式,使单字呈现出珠圆玉润之态。但物极必反,若过多采用这种有顿感的起笔方式,会使作品显得沉重压抑。通过作品我们能很明显地了解到钟氏也在有意避免此种现象的发生,其在书写时穿插轻巧的用笔,合理运用形态各异的点画,如左点、右点、竖点、连带点等,将书写的不同点画放在单字结构中,写捺画时也会采用多种形态。虽然笔画的形态不断变化,但是毫无刻意书写的痕迹,反而十分自然。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书家在艺术上对自然状态的追求,避免过多的人为修饰痕迹,因而给严谨肃穆的楷书增添了不少情趣,使笔画复杂的字有了透气的机会。作品中的横画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书家着重加强横画的提按,增强横画的书写性、流畅性及其弹性。正是这些看似简单实则精心布局的用笔,才使得作品逸趣横生。

现存钟繇《宣示表》的版本大多是刻帖,墨迹早已失传,因此《宣示表》在墨色的展现上没有十分清晰,但我们依旧可以在现存的版本中寻到蛛丝马迹。虽然从整体来看墨色没有十分出众,但单字的书写却极为注重轻重的变化,例如捺画的书写会加重用笔的力量,横画的书写会出现较轻的用笔,横画的轻重变化可能出现在线条中段或末端。除去线条的轻重,笔画较多的单字以团块化形式呈现,从而达到墨色较重的效果,总体而言在书写中注意到了轻重墨色的对比。文中对于相同单字的处理也十分精妙,例如“所”字反复出现,但通篇并无相同的处理方式,笔画墨色的轻重、字形结构、单字的角度等均有变化,字法运用十分自然,完全展现了当时书风的特色,一派淳朴自然之气。这给书法学习带来了很大帮助,后人不仅可以从中学习到处理相同字的方法,同时在其他方面也会受到很大启发。在临习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陷入必须完全复刻原帖的误区,大量增加人工雕琢的痕迹,从而忽略对作品的理解,最终沦为写字的工具。这样在创作中就会体现为不自然的书写、单字与单字的堆积,毫无连贯性。在钟繇《宣示表》中,单字墨色的轻重变化和相同单字形态的改变都源于书者当时的书写状态,为通篇章法服务,是顺势而为,而非刻意为之。

钟氏的《宣示表》对结字的运用颇为精妙。其书法保留了隶书的拙朴,有区别于后世小楷的最关键特征——横向取势。虽然这可能与其所处的时代相关,但这种质朴天然之美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作品通篇横向的笔画极为舒展,纵向的笔画较为短促,捺画的书写也保留了隶书的基本态势,整体呈现出宽博之气。在结字上没有一味追求后世小楷所体现的“左收右放”“上紧下松”等状态,而是因势赋形,呈现自然的书写状态。钟氏在复杂笔画的书写中,巧妙运用穿插避让、左右倚靠、参差错落等方式,使得作品气息相通。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评价钟繇的结字“异趣”横生,“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唐楷法度较为完备,导致书者不能有太多主观输出的机会,这既有优点,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优点是我们能够迅速掌握书写的方式,弊端是一点一画一撇一捺都会被禁锢在法度之中。而钟繇《宣示表》保留了隶书极高可塑性的同时又具备楷书的法度,其二者中和的书写方式给后人提供了更多的启示,留下了极大的创作空间。

三、钟繇《宣示表》对后代书法的影响

钟繇的书法被后人竞相效仿,如唐代的虞世南、褚遂良,宋代的米芾、蔡襄,元代高举复古旗帜的赵孟頫以及明代的王宠、文征明等,这些书家都在不同方面及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钟繇书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面貌,完美展现了古与新、质与妍的关系,做到习古出新。其中,明代书家王宠的小楷受到钟繇的影响较大,他生前多次临习钟繇《宣示表》,吸取钟氏以拙取巧的结字和宽绰舒朗的章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做到崇古但不拘古。相较于钟氏,王宠更注重结字,其书法更具飘逸感和灵活性。“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一幅作品整体气息的优劣才是品评的关键。单字的形态是为了整体而生,因势赋形,因此难点并不在于对技法的学习,而是在于把握整体气息的同时做到推陈出新。这些书家显然将此做到了极致,对钟繇书法的临习,或用其章法,或学其结字,或感之意蕴。他们能真正从钟氏的面貌中走出来,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并被世人称赞、百世流芳,不仅仅学习钟繇书法在技法层面的精髓,更是学习了钟繇的创新精神,学习其在隶书盛行的时代寻求新出路的毅力。

我国楷书虽然在东汉末年萌芽,但真正使其加速发展并且剔除“蚕头燕尾”等隶书基本特征的人当属钟繇。宋《宣和书谱·正书叙论》中云:“于是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染为正书。降及三国钟繇,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钟氏书风韵味十足,发挥着先导性的作用,是整个楷书发展的里程碑,迈出了书法史上关键的一步。中国书法发展到今时今日,已然有了全新的面貌,各种书法展赛层出不穷,这种趋势固然会促进书法的发展,但也会使书法作品受到所谓“国展风潮”的影响,甚至出现多幅作品呈现出一种面貌的现象。夸张的墨色、极为强烈的对比,容易将书法变得大众化、模式化,失去深刻的思考,导致作品千篇一律。因此,学习古人的技法固然重要,但更应该学习古人的创新精神。习书时要多思考,追本溯源,寻求起因,以此为根据融入自身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机械式的重复学习中,要学会与钟氏一样坚守本心,融会贯通。

四、结语

目前市面上所见的《宣示表》版本皆为王羲之临本所刻,因此与钟繇其他作品相比有些不同。此帖更为标准化、成熟化,在结字方面相较于《荐季直表》和《贺捷表》隶意明显减弱,楷书意蕴有所提升,介于朴拙与轻巧之间,达到了一种精妙的平衡。后人在临习《宣示表》时,能够感受到古质与今妍的碰撞,既能感受到钟氏的古雅醇厚,又能体悟到王氏的用笔习惯,具有较强的拓展性。后人在临习时也需注意正确处理古与今、质与妍的关系,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不能违背时代的精神,在追随时代的基础上同樣不能被时风影响,需继承经典又不完全脱离时代,在继承中不断创新。钟繇《宣示表》对后人的影响不单单体现在书风或技法上,在思想上也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对于书法专业人士而言,依然需要以古为师,展现个人的艺术精神和追求,呈现出更高水平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黄惇.中国书法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4]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6]乔志强.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7]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8]韩雨.王宠对钟繇小楷的继承与创新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

[9]王盼.论明代书家对钟繇小楷的传承[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9.

[10]李泱.浅谈《宣示表》法帖的形制内涵[J].首都博物馆论丛,2020(1):206-215.

[11]马英豪.简述馆藏贾似道刻本原石《宣示表》[J].首都博物馆论丛,2014(1):303-311.

[12]范景中.宣示表刻石与张廷济[J].收藏家,2009(9):91-92.

[13]赵璧完.论小楷的继承与创新[J].书法之友,2000(12):7-8.

[14]仲威.宣示表宋贾似道刻本原石观后记[J].收藏家,2009(8):92-94.

作者简介:

王畅,新疆艺术学院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

猜你喜欢
钟繇小楷书法艺术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所谓书法艺术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钟繇未盗墓
钟繇《荐季直表》(局部)
钟繇:盗墓贼这个锅我不背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