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口骑楼是海南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王家儒笔下的骑楼形象,表现出对历史岁月的一种内在窥视与情感思考。通过对王家儒骑楼创作思想的萌生、骑楼故事的建构、骑楼恢宏气势及光色映照的视觉语言表达等进行研究,论证其骑楼主题美术创作的学术价值,窥视其骑楼情结。王家儒所描绘的光色映照、烟雾萦绕的骑楼形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这将为骑楼文化的学术理论建构与地域性美术创作提供重要指导。
关键词:光色映照;视觉审美;骑楼情结;王家儒
王家儒是海南美术界公认的,集美术创作、美术教育及美术理论研究于一体,且多方涉猎、成就显著的文人学者,以高雅、淡泊的姿态、心境释放自我,散发着文人气息,他的作品青睐追求“清水出芙蓉”的纯净与雅致。在几十年的大学从教生涯中,他默默无闻、潜心耕耘,在海南美术创作的引领及海南美术理论的建构上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他的美术作品曾入选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出版过《海南书法美术》《装饰绘画艺术》《灵魂的对话——美国艺术之旅》《建筑风景画表现技法》等理论专著。这些成就让人不得不承认王家儒为海南美术界的一面旗帜。
这些年来,王家儒一直坚守骑楼题材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从草稿到修正稿再到完成稿,大大小小的骑楼水彩画数不胜数,仅在南洋骑楼美术馆就展出了40余件精品。这些骑楼题材作品的选定及表现,不仅源于王家儒从小耳濡目染对骑楼产生的“熟悉感”“亲切感”,更是他对故乡热土、精神家园的一种文化自觉性选择。可以说,王家儒所描绘的不再是骑楼形制的物象,而是对骑楼记忆的情感释放。
一、骑楼情结的孕育及创作思想的萌生
海口骑楼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人们在历史岁月中所瞻望、神往的故乡家园,是自贸港亮丽名片展现的重要文化标识。王家儒的骑楼情结在其个人成长的底色中早就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个人成长阅历往往是艺术家孕育创作情感、积蓄艺术能量的重要因素。正如王家儒自己所言:“艺术品是艺术家用各种形式的符号去传媒自己的主体精神的‘心象。”这种“心象”的萌生就是艺术家自身成长阅历的一种情感投射。王家儒是土生土长的海口人,是地地道道的“骑楼之子”,生于骑楼、长于骑楼的他不仅十分熟悉骑楼的自然之状,还能在可信、可爱、可敬的骑楼故事中找到自我情感认同。因而,他一贯致力于用艺术作品去展现骑楼形象,通过平凡而又独特的视角表达对精神家园的渴恋。
可见,正是王家儒与骑楼的不解之缘,促生并滋养了他浓郁的骑楼情结,骑楼主题的创作思想也由此萌生。
二、独特情境的人间烟火及市井味道的骑楼故事
典型形象是艺术情节叙事中的重要内容,但这里所说的典型不等于类型,而是强调“某种艺术成分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特殊性”。王家儒创作的骑楼形象,鲜明地刻画出了骑楼的典型性特征,为大众所“熟悉”,具有代表性,同时这个形象又是王家儒心中的骑楼,带有个体的“陌生”,又具有特殊性。重建历史场景可以还原社会历史情境,且研究者大都渴求重建历史情境。王家儒笔下的骑楼所处的画面情境,总能体现出海南特殊的地域性典型环境,呈现出光色映照、烟雾萦绕的视觉效果。而在骑楼形象的塑造上,王家儒又总是体现骑楼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民息息相關的一体化形象,成功展现了富有人间烟火气息的视觉景象。
典型环境不等于典型生活场所、物质环境,应是具体历史情境。王家儒笔下的骑楼在光色映射、交织变幻下,带给观众一种视觉的跳跃感,制造出光色魔幻的视觉效果,从而引起观众对岁月流动的“活”骑楼形象的凝神关注。2018年王家儒创作的《虹》,描绘了雨过天晴后骑楼老街的唯美景象,画面中大面积的阴影在雨地明镜的反射下变得透亮有光泽,而骑楼顶端的一抹光照,以戏剧舞台效果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这一瞬间光色的骑楼场景,展现出创作者对于典型情境捕捉的敏锐性。当然,夜色将至的骑楼也能展现独特的视觉情境。例如王家儒2018年创作的《华灯初上——海口老街》、2022年创作的《百年风味——海口老街》两幅作品,就有力体现了傍晚时分骑楼老街灯火通亮的繁荣景象,尤其在亮灯区域烘托的氛围下,前方老街上忙碌的人显得格外清晰,场景十分热闹,完成了对傍晚时分骑楼典型环境的营造。
独特的艺术情境不仅可以增强景观的物质功能,而且能有效传达情感。烟雾萦绕下骑楼的整体情境,让“活”性雾气自由飘逸,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在海南地域性自然气候下,频繁的烟雨雾气分外缭绕、灵动活跃,恰似一条飘带,把骑楼笼罩其中,这些都营造出海口骑楼所处的整体典型环境。如2012年王家儒创作的《晨渡》(图1),画面远景中飘逸自如、变幻莫测的烟雨云雾自由穿梭在骑楼之间,为历经岁月沧桑的骑楼注入了生命力,而近景中那些等待轮渡过海的人们与动感飘逸的烟雨云雾动静交互,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展现出特殊情境下骑楼情节叙事的典型性特征。
除了对骑楼所处典型环境的分析之外,骑楼自身的情节叙事更是解读艺术家创作思想的重要因素。王家儒笔下的骑楼故事,总是把骑楼与现实生活及人民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浓郁的人间烟火味。从小受到骑楼的情感滋养并充分汲取骑楼艺术养分的他,有着从历史岁月走过来的对骑楼的陌生感与崇拜感,又有对骑楼从小陪伴的熟悉感与亲切感。他笔下的骑楼形象,不再是自然景观之象,而是情感认同下的一种心象写照。2009年他创作的《几度夕阳红——海口老街》(图2),展现出伟岸骑楼与市井生活的视觉形象建构场景,画面中的遮阳伞灵动飘逸,人们的动作多姿多样,有行走的、骑车的、聊天的、蹲坐的……这些都构成了与骑楼共存的视觉景象,成为典型情节叙事的重要内容。
王家儒总是把骑楼放置于市井生活的故乡情结中,强调骑楼形象与历史岁月互映对照,注重骑楼与人民生活的相融一体,真正把对骑楼的记忆与人民的情感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建构典型的骑楼形象与故事情节。正如学者梅琼林所言:“视觉文化传播是当代审美化生存的最主要的组织者。”王家儒描绘的骑楼形象,展现出熟悉而陌生的典型艺术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三、恢宏磅礴的骑楼气势与光色映照的视觉效果
王家儒的作品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契合。他是以典型情节叙事的方式把骑楼融入了人们的市井生活中,完成对骑楼故事的建构。而在形式语言的表达上,他以独特的视觉语言高度契合着骑楼创作主题,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一致。王家儒笔下的骑楼,在构图上强调雄伟浑厚的气势与历史沧桑的特征,在色彩上注重光色变幻带来的视觉印象,描绘出强光照射、烟雨朦胧、光色交织、热带雨林气息的瞬间性视觉景观,而在笔触表达上,以能抒写情绪、力透纸背的笔力语言倾注对骑楼的内在情感。
第一,在构图布局上,王家儒笔下骑楼的排列组合注重彰显一种整体气势,体现气势恢宏的群体力量,表现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以展现骑楼历经的沧桑。这种视觉力量的表达,正是他内心情感记忆的唤醒,他一直在追寻骑楼的历史厚重感,就是为了展现岁月沧桑的历史印迹。他创作的《晨渡》《虹》《华灯初上——海口老街》等作品中的骑楼,都是以群体组合的方式矗立在观众面前。在画面布局上,王家儒以一种仰望的视角给人带来对历经岁月沧桑的骑楼的亲近、崇拜与敬重之感,而在近景中,骑楼又以活泼多态的形象凸显中西结合的视觉样式。这就使观众既可以窥视骑楼的形制特征,如哥特式、巴洛克式、南洋式、中式等视觉图式,又可观看这些不同形制的骑楼之间产生的高低错落、圆方结合、新旧相映的组合关系。王家儒强调骑楼形象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的构图安排,注重骑楼与人民生活的映衬,总是把具有沧桑感的骑楼形象与当下的海南人民形象放置于同一情节叙事中,以新旧对比下的两对矛盾建构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展现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构图效果。
第二,色和气韵的融合可以在风景画中营造出特殊意境。王家儒在光色表达上,能充分展现光色映照、交织变幻的瞬间效果,以明快清爽的色调体现出骑楼所处的整体情境,也以光色偶发、突兀瞬间的色彩冷暖对比来强化视觉中心效果,从而激发骑楼的生命活力。如他创作的《几度夕阳红——海口老街》,近景中繁忙的人们处于光色的阴影之中,以厚重色块的视觉形式把空间拉得很开,而远景中的骑楼被光色映照着,以金光闪闪的色彩突兀感构造出画面的视觉中心,从而在蓝紫色天空的映衬下,使得这个中心变得格外醒目。他所创作的《虹》,也是在骑楼墙体顶端上安排了一束金黄色的光,以强烈的视觉效果体现出骑楼观看视角的独特性,而骑楼后方的蓝色天空中出现一道彩虹,也以“突发”之势呈现于画面之中,形成对骑楼“灵魂乍现”般的表现。总之,王家儒以明快清爽的色调完成了对骑楼整体情境的营造,他青睐于以冷暖色调并置的强烈对比语言,表现海南地区瞬息变幻的骑楼印象。
第三,在笔触语言的表达上,王家儒既能以果断明确、涂写有序的水彩笔法描绘骑楼形制的结构形体与造型特色,又能以大刀阔斧、恣意挥发的水彩笔触描绘骑楼主体视觉中心的主次虚无,强调岁月骑楼的情感遗失及视觉模糊。除此之外,他还强调水彩笔触与纸张质地相碰产生的偶然效果,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之感,以具独特审美感受的肌理、丰富性视觉语言表现骑楼的岁月痕迹,以“应物象形”的方式完成对骑楼情感的表达。
四、结语
王家儒笔下的骑楼,存有文化内涵价值的历史情感温度,简淡了客观自然之象,呈现出具有人间烟火气息的情感心象。他对骑楼故事的塑造,总是把市井生活、底层人民与整体骑楼建构在同一视觉体系中,始终不忘对百姓生活的描绘,并在创作思想上体现出浓郁的艺术人民性色彩。在形式语言表达上,王家儒青睐采用气势恢宏的构图布局,表达对历史骑楼的崇拜;在色彩运用上,他强调光色映照的色彩印象,利用冷暖对比强化骑楼的视觉冲击力;在笔触表达上,他通过恣意挥洒的笔触,完成对自我内心情感的释放。王家儒的骑楼主题创作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有利于推动骑楼文化的学术理论研究与地域性美术创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家儒.绘画艺术与心灵的超越[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66-70,86.
[2]黄亮,王家儒.守卫美的精神栖息地:70多位琼籍艺术家90多幅作品在省博物馆展出[J].今日海南,2021(1):56-57.
[3]黄应全.王朝闻的典型观及其在当今的启示意义[J].文艺研究,2022(10):31-42.
[4]崇秀全.地域美术历史情境重建和方法问题:《青萍之末》读后兼论新时代中国美术史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3(1):90-94,210.
[5]李娟.“情境”的营造及传達:景观设计创作谈[J].美术观察,2022(5):154-155.
[6]梅琼林.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审美化生存[J].文艺研究,2008(6):13-20.
[7]张春华.在风景画中营造意境:论“光色”和“气韵”的交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4):82-84.
作者简介:
元志东,博士,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