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忧愁”风格研究

2023-12-03 19:00马昊煜
雨露风 2023年10期
关键词:郁达夫现实小说

马昊煜

风格既不能人为消除,也不能轻易遭到窃取,更不可能随意遭到改变。正是作家将自己的个性与格调放入所创作作品中,才使得作品最终呈现出鲜明而稳定的风格特点。郁达夫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小说家,他出身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用笔墨书写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与痛苦,展现了积贫积弱的中国国人身上的忧郁与创伤。小说将其孤僻内向的精神气质,感时伤怀的人生体验毫无保留地倾注其中,以极尽夸张的自我暴露、纤细敏感的心理独白、充满感伤色彩的自然描写,构成了独特的忧愁艺术风格。

一、浓厚忧郁色彩的主题

(一)弱国子民的悲哀与个人际遇的不幸

弱国子民的悲哀与个人际遇的不幸是郁达夫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这一主题首先通过历史背景展现出来。20世纪的中华民族饱受磨难,学生纷纷赴外求学,强烈的忧患意识将《沉论》中的主人公逼向了忧郁症的死角,一旦遇到稍有不如意的事情会让他敏感地竖起身份壁垒,通过痛骂自己的无能隐晦表达对卑弱民族身份的控诉。作者利用欲作为刺激物,构成一个完整的“欲望—情感”应激链条,欲望生发—忧愁生发—欲望无法满足—忧愁加重,成了他作品里情绪的发展线索。但是,欲望并不是“他”痛苦的终点,雨中浮萍般的留日生活和备受压迫现实下的个人诉求注定得不到解放,造成了他的忧愁与苦闷。零余者只能披上时代忧郁病的外衣,远离人群,释放沉重的民族自卑感。情欲只是个体感性的觉醒,“他”即刻颤抖的身影,涌现的泪水都充分体现了被压迫民族个人最终破碎的自尊与极度的悲愤,成为其走向绝望的原因。所以,“他”呼号着祖国,叫喊着复仇,以此来慰藉自己受伤的灵魂。

《沉沦》将青少年个人的欲望与对祖国的爱意捆绑在一起,以病态而突然的呐喊和对周围人仇恨的控诉,以民族身份被侮辱被贬低的自卑意识,展现了20世纪追求个性张扬、渴望挣脱束缚却无人理解、屡遭不幸的青年内在深层的感伤之情。郁达夫《沉沦》中杂糅着的病态、怯懦、颓废等情愫,与其说是个人的自艾自怜,不如说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时代的弃儿透过重重理想梦境,对苦闷现实的观照,对祖国强大的渴望。

(二)压抑欲望

而对压抑欲望的书写是郁达夫小说的又一重要主题。

在《沉沦》中,异国他乡的地理环境,使得“他”的欲望和自身所处的现实格格不入,所以故事开头第一句便直接点明“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1]7,天性敏感的主人公精神上想要获得日本人的平等对待与尊重,想要同兄长亲朋关系密切有所陪伴,但现实是弱小国家的个体在他国得不到尊重,只有歧视与冷落,而与相隔千里的兄长仅仅因为小事就决裂了,朋友也抛弃了不合群的自己。这些遭遇已经使“他”正常的社交需要与欲望受到压迫,得不到满足。而青春期增长的性欲以及日本女性的排挤和侮辱,更令“他”的欲望进一步地被压抑。于是,“他”的本我在痛苦里越发膨胀,企图用野兽般的交合去排遣现实的打击。但是这点可怜的心愿也是不能被满足的,恪守儒家三纲五常的超我又对天然的性本能产生了巨大的排斥,所以“他”只能在这孤冷的世界里饱受着本我欲望压抑的痛苦,自我现实环境的排斥,超我道德观念的拷问,最后成了将死未死的空心人,乃至要自我了结。

相对于《沉沦》,一样面对着现实社会的压迫,不同于无枝可依无处可去的零余者歇斯底里的质问,《迟桂花》里选择了一种更深邃更隐晦的方式,表达了郁达夫对当下混乱的时局和复杂政治斗争的一种控诉和逃避心态,显得克制而舒缓。他觉得自身的热爱与追求在险恶的时代纷争下是注定得不到实现的,于是选择了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利用幻想的仙境排遣自己压抑的欲望。

远离喧嚣的桂花源静谧而迷人,带着天然的生的希望与力量,老郁初到翁家山看到的便是这样的美丽山景。由此,老郁独坐,与莲对话,在山水禅意的压抑中,在莲的诗性美好里,对自己发自本我的性冲动进行忏悔。最后老郁在莲美好心灵的净化下,遏制了情欲,获得了平和,实现了本我的升华。但是,从撩人性欲的香气到对莲丰满肉体的欲望以及结为异性兄妹后不自觉地偷窥等一系列压抑性欲的描写,反而更突显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哪怕身处在自然山水中,哪怕逃离到了远离人世、与世隔绝的山村里,现实的人性欲望和渴望释放的压抑依然存在,为这篇小说抹上了一股隽永的忧愁色彩。

二、感伤孤独的语言

文学的艺术在于语言,作家正是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反映小说的思想内容。纵观郁达夫的小说,他总是把自身凄凉悲伤的主观情绪融入其中,利用独白和反复的咏叹,刻画出一个个或颓废或忧郁的人物形象,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哀怨激愤的气氛,构成其独特的感伤孤独的艺术风格。

(一)独白

郁达夫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谈到了对作家艺术创作的看法:“我觉得作者的生活,应该和作者的艺术紧抱在一块,作品里的individuality是决不能丧失的。”[2]郁达夫纵情挥洒笔墨,将自己孤独、惆怅的情緒借助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一股脑地宣泄而出。

《沉沦》里的主人公一开篇就是以一个形单影只、行为怪异的形象登场的。作者精心打造了一幅天高气爽的秋景图。而在这样宁静和谐的景色里,“他”却独自一人手捧着一本书穿梭在稻田间,最后呆呆地望着远方,叫着“Oh, you serene gossamer! You beautiful gossamer!”[1]7,流下了莫名其妙的泪水。在这段独白里,我们能够马上感觉到“他”隐秘的内心深处有着一股强烈的与众不同的悲哀。离开了孱弱的祖国母亲的怀抱,流浪到了相隔万里的他乡,本就是多愁多病身,偏又天性敏感多疑,于是只好每日都沉溺于荒凉冷清之地,而这样的环境又会触及他艺术家般连绵的忧思,如此的恶性循环下,神经质地絮絮叨叨和苦吟,成了他宣泄情感的唯一渠道。

主人公“他”在求学生活中,常运用赤裸的独白,让我们能直接深入其内心,了解到“他”在日本求学岁月里不被接受、不被关爱甚至被抛弃的苦痛,感知到其幼小心灵对于因为中国人的身份,因为身处异国他乡被冷落的仇恨与不甘,体味到一个稚嫩少年身上背负的沉重枷锁以及人物灵魂里不加掩饰的阴郁色彩。

郁达夫通过细腻的独白,突出了主人公厌世消极的思想,强调他极易被周围人、事影响的悲观的情感特征,令主人公生活的苦闷者、倦怠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在他看来,只有把自己复杂的内心捧给每一个人看个清楚,把这苦闷的情绪再加上个百万分,才算是真正的力量。

(二)反复的咏叹

为人生而创作的郁达夫在作品里总是倾向于运用纤细主观的语言文字,使用反复咏叹的方式,去尽情抒发自身的忧愁情绪。出生于浙江省富春江上一户破落乡绅家庭的郁达夫,天性里有着柔美江南水乡赋予的多愁善感的情怀。而父亲的早逝、身体的病弱、穷困的家庭等悲惨的人生经历更是造就了他内心满腔的幽怨情愫。因此,为人生而创作的郁达夫在作品里总是倾向于运用纤细主观的语言文字,使用反复咏叹的方式,去尽情抒发自身的忧愁情绪。

《迟桂花》里,作者并没有再次详细地描述老郁是如何产生性欲冲动的,而是选择了反复的咏叹,咏叹着莲那颗“纯洁的心”[1]185,那颗“深雪似的心”[1]185。老郁忏悔自己对美的亵渎。在这段自我剖析里,老郁反复说明自己犯下了大错,犯下了罪,并且在最后更是两次请求,请求莲的原谅与宽恕。短短一段话,如此细密地加以咏叹,不仅更能激发老郁内心对自己的控诉之情和自省之心,也使得小说情感波涛汹涌,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向读者鲜明地传递出他此时强烈的忏悔之情。纵观全文字里行间的咏叹,那种淡淡的忧郁之情浑然天成,洋溢着美。

而在《沉沦》这部作品里,郁达夫更是利用大篇幅的反复咏叹,去书写卑弱国家子民身处异国他乡的不平与追问。“他”再次呼喊着复仇,呼喊着祖国的强大,最终投海自尽。这样反复的咏叹,不仅加强了句子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使其带有排山倒海的激情与数之不尽的颓唐,句子更加层次分明,也令文章那种强烈不甘和反抗压迫的情绪能够层层递进,最终达到爆发性的高度,以此强化主人公内心的积郁之情,让读者体会到那个晦暗年代下一个无助青年来自灵魂深处真切的呐喊。

郁达夫正是利用这种反复咏叹的方式,使小说的语言在哀婉缠绵的同时,在语势上也能达到一种汹涌澎湃、不可遏制的效果,令其小说幽怨的情感强度更加的显著。

三、意象的使用

而在天性热爱自然又敏感多思的郁达夫笔下,山川湖海、稻田梅屋、日月星辰都带上了一种纤细残缺的美感。微风细雨,细枝残叶……他将自己内心深处忧愁的情感和意识准确地折射到细腻美丽的景色里,使之蒙上了一层深邃的忧郁色调。

(一)风

郁达夫小说里的风永远不是汹涌呼号的,而是一阵阵虚弱的微风,断断续续地飘浮在半空,或清冷或刺骨,轻轻地拂过脸庞,映着那孤独瘦削的身躯,流动的空气间自然浮动着一股难言的惆怅之情。

《迟桂花》里的风是柔美的,没有一丝攻击力,配着冷淡凄静的景色,让人不由得生出一股无端的怅然。每当主人公不堪现实的打击与痛苦时,总要到那广阔的自然里去寻觅一份自得的韵味。而这天地间,风无处不在,仿佛是“他”的影子,始终跟随其后,与主人公孤冷的身世感受相得益彰,更添一份难耐的孤苦。小说开头主人公“他”手捧诗集,穿梭在青黄不接的稻田里。只有远远的微风和忧伤的诗句陪伴着“他”,空无一人的官道上,连一朵云都没有,远远的一阵微风吹来,他哀哀地叫着,流下了两丝泪线。此刻,清冷的景色、伤感的心情与寂寞的主人公融为了一体,渲染了僻静凄凉的环境气氛,奠定了全文忧闷的基调。

(二)太阳

在郁达夫的小说中,太阳不再是远古先民眼中那颗神圣不可侵犯的照亮万物生灵的永恒明星。他笔下的太阳被云层包裹着,露出一线光亮,就好似主人公“他”一样,是一个神色黯然、双眼无神的年轻人。虽然他的小说中,有过温暖的阳光,也有过日轮,一定程度起到了排遣主人公忧愁、净化身心的作用。但更多时候,郁达夫小说的太阳是主人公情绪的隐喻。在晦暗不明的海面上,尽头处海天的界限早已模糊,此刻西边将落未落的太阳好像在和这个世界告别。作者把现实里即将落山的太阳与主人公此刻灵魂深处潜藏的苍凉融为一体,隐喻着主人公灰暗的心情和绝望的心境,为下文“他”在海边自杀作铺垫。从终古常新的皎日到将暮的夕阳,太阳的逐渐残缺说明随着故事的深入,主人公的心理色彩越来越消极,太阳不能再带给“他”光亮,而成了忧郁情感的象征,并折射出强烈的残缺意识和死亡气息。

(三)月亮

在《沉沦》里,月亮第一次出现是在“他”离开东京的夜晚。在蓝紫色的鹅绒似的天空上,有着半弯新月,斜斜地挂在天边,就像是仙子的蛾眉。那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月亮,刹那间勾起了“他”背井离乡,如今又要再次离开熟悉地方的感伤。高悬于西天的弯月象征着“他”隔着数重山海的故乡,还有“他”内心无限的思乡情感。这轮不圆满的月亮也映射著主人公此刻远离故土,不得团圆的痛苦。在这里,月亮俨然成为一个强烈的抒情象征。而《迟桂花》里,静谧冷僻的翁家山上的月亮既像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又像一位温柔如水的美人,张开了她的怀抱,用轻柔的月光慰藉着尘世间饱受苦痛的人们。这里的月亮作为当时渴望逃离现实争斗、过上隐居生活的郁达夫的精神向往,与《沉沦》里的相思明月相比,少了几分浓重的哀愁,多了一层写意的温柔,也寄托了郁达夫对安定生活与和谐精神世界的追寻和渴望。此刻,它既具有远古母系社会宁静和谐的象征意义,又折射出浓浓的感伤失意之情。

除了风和太阳、月亮,《沉沦》《迟桂花》里还有很多象征纤细残缺的自然意象,微雨、轻烟……它们共同构成了郁达夫小说独具特色的自然意境和忧郁哀婉的个性世界,形成了郁达夫那“忧愁婉转”的艺术风格。

注释:

〔1〕郁达夫.郁达夫小说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6.

〔2〕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一〈过去集〉代序》,《郁达夫文集》第七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

猜你喜欢
郁达夫现实小说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贵人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
浮世露恋:李小瑛与郁达夫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