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从原始的小农经济再到如今的现代农业经济,其发展从未中断。在此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的智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生产,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方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极大地影响了农耕文化的传承。
传承农耕文化是一项艰巨且紧迫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意识到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加强对农耕文化的保护力度,加快对农耕文化的现代转化,以实现农耕文化的不断传承。
传承农耕文化的意义
农耕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及中华文明的内涵。农耕文化的传承不仅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发展,也關系到中华文明的传承。
第一,传承农耕文化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耕文化脱胎于农业,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关于农业生产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的生存。汉景帝就曾经说过:“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农业和人的温饱息息相关,没有温饱,经济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虽然传统农业的技法对现代农业帮助不大,但传统农业蕴含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哲学思想放在今天也依旧适用。例如,“斧斤以时入山林”等思想是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耕作原则,蕴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一原则如今依然指导着现代农业甚至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提醒我们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发展,考虑土地的承载力,实行轮耕轮作的生产方式。由此可见,传统农耕文化依旧助力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二,传承农耕文化关系到乡村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该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农耕文化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传承农耕文化有利于打开振兴乡村文化的突破口,有助于挖掘农村特色文化,促进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乡村的人均收入,吸引本地人回乡创业,提振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巨大推动力。
传承农耕文化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提出,人们逐渐认识到农耕文化的重要性。但是,传承农耕文化还面临着一些困境。
第一,产业调整对农耕文化的生存土壤带来冲击。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机器生产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在农业逐步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时,传统农业也受到了极大冲击,之前的生产技术和耕作方式被抛弃,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不能很好地融合,因传统农业而诞生的农耕文化自然受到了影响。除此之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原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的比重逐渐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从事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工作,农民的数量越来越少,农耕文化的传承人群体数量缩减。
第二,对农耕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农耕文化的内涵丰富,并不仅指农耕技术、耕作方式等,而且包括节气、文学、哲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可以说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目前很多人对农耕文化的认识不足,将农耕文化简单地等同于农业生产方式或农业耕作方式,这大大影响了农耕文化的影响力。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宣传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弘扬乡村文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没能深入挖掘当地特色农耕文化,没有站在特色农耕文化的角度进行宣传,导致对农耕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影响了地方农耕文化的传承。
传承农耕文化的策略
因为农耕文化的传承存在着一些困难,所以探索农耕文化的现代发展之路是十分有必要的。想要让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继续发光发热,就必须加快农耕文化的现代转化脚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将传承农耕文化与节庆活动相结合
对农耕文化的推广普及工作来说,政府是主体力量。而政府想要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就必须调动群众的力量,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只有这样,农耕文化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中。节庆活动是最能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的一类活动,政府可以通过将农耕文化的传承与节庆活动结合来增强农耕文化的宣传力度。
一方面,农耕文化和传统节庆活动结合。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起源于传统农业,如中秋节就是为庆祝农业丰收而设的节日。可以说,这些传统节日也是农耕文化的一部分。政府可以将这些传统节庆活动和农耕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举办一些大型娱乐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可以在中秋节前后举办“晒丰收”之类的活动,相关主办单位可以在网上征集关于农产品丰收的照片或者文章,在官方网站开展广大网友参与的评选活动,让网友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对农耕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另一方面,推动农耕文化与新兴节日融合。2018年,我国设立了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关怀,也从侧面说明了国家对农业发展和农耕文化的重视,为农耕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范本。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农耕方式,各地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农耕文化,为这些特色的农耕文化设立一个本地特色节日,通过举办节庆活动的方式来弘扬当地的特色文化,逐步吸引本地人、周边地区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参与其中,一步步提高当地特色农耕文化的影响力。
以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推动农耕文化的现代转化
各地可以挖掘当地的特色农耕文化,将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业相结合,以提高农村经济收入,使农耕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发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时代价值。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千篇一律的旅游景点不再符合人们的出行需求,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将农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出游需求,也可以促进农耕文化的现代转化。
第一,适度开发农耕文化旅游项目。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向往安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各地可以立足实际,在收集整理当地农业生产生活资料、收藏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器具、留存村史村志等的基础上,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挖掘农耕文化特色,合理开发农耕文化旅游项目。例如,可以建设农耕文化体验馆、非遗项目体验工坊等,开发传统古村落游、农家乐项目等。
第二,大力推广农耕文化旅游项目。融媒体时代,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可以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旅游项目以视频、音频及图文的方式更好地展示给公众,使更多人关注农耕文化、了解农耕文化、爱上农耕文化,营造出人人参与传承农耕文化的良好氛围。
各地文旅部门可以与农耕文化相关企业、机构合作,在新媒体平台上推广农耕文化相关旅游项目。比如可以通过组织“打卡游”“随手拍”“乡村风光摄影大赛”等活动吸引更多人深入乡村进行旅游,并在旅游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农耕文化。
传承农耕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其进行现代转化是主要的传承方式。在对农耕文化进行现代转化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农耕文化的内涵,科学规划农耕文化的传承路径,确保农耕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文明社会,从而更好地为现代化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 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