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双初
我不懂风水,却无意间听人谈起过,建筑物最好的格局,是背依青山,面朝江河。
按此说法,我的高中母校安化三中无疑是一块风水宝地,它背靠香炉山,面朝资江水。学校后面的山姑且不去论,闪亮在我记忆深处的,始终是门前那条奔腾不息的河。
1983 年秋,我背负求学行囊,来到安化三中。学习的间隙,我喜欢倚窗或凭栏眺望楼下的流水;每天清晨或者晚餐后也常奔向河的下游,去仰望文澜塔、俯首石门潭。石门潭的水,总是那样的幽深而碧绿;水中央的印心石,则永远是那般突兀而安然。在河畔注目与沉思,我越看越感觉到河流的深邃与大气,水的襟怀与雅量,是同样作为自然界一分子的人所无法企及的。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讲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先贤道破的明明是自然奥妙,也是人生哲理。想想,资水从广西发端,绵延千里,一路不知接纳了多少溪流,无论或大或细,也无论或清或浊,皆一一收揽入怀,从不拒绝。万涓成水,溪涧归流,江河通海,包容积蓄前行力量,源远方能流长。
在漫长的远古年代,江河便犹如今天的高速公路,贯通大山与城市,奔驰其上的不是汽车,是各类大小船只或者木排,它们载着无数人的梦想滔滔远行,也缓缓回归。可以断言,安化三中所在地昔日交通发达,学校门口的码头,犹如今天的高铁站或飞机场。据可靠消息,石门潭上首的资水大桥不久就会开工建设,学校及周边一带将同步驶入时代快車道。
江河流动的方向,也往往是人生奋斗的方向。眼前的资水,我们不说它的上游,单从安化三中驻地小淹镇出发,前方是桃江县城,再往前是益阳,注入洞庭湖,湖畔是岳阳,过了洞庭向东去是武汉,继续沿长江水顺流,则可达南京、上海……还可以延伸到更多大中城市。南京是六朝古都,清代两江行政区之治所。这一路走过,不正是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的灵魂人物、清代两江总督、安化三中的故宅主人陶澍所走过的路径!
三中福地,地灵人杰。
历史人物从未走远,将来必定还有更多俊杰产生,因为江山代有才人出。但空谈无益,单等无望,还得深深寄托于一代代接续前行的莘莘学子朝着江河流动的方向努力。
你跋涉的脚步,文澜塔,在江边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