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伟
每年暑假,家长们都会为了孩子是否要提前学拼音、口算、写字而感到焦虑。最近,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公布了3 年来的跟踪案例分析情况,结果显示,虽然提前学的学生在开始时确实会领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会逐渐消失。后期的学业质量水平归根结底还是看孩子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因此,提前学的意义不大。
(11 月16 日《北京青年报》)
不少家长认为,要想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就得先人一步,这样才能“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超前学习成为不少家长的共同选择,并导致越来越严重的教育内卷。幼儿小学化、小學中学化,这样的社会风气与现实环境加剧了家长们的焦虑,当下的选择命题不再是“要不要提前学”的问题,而是“提前到什么程度”和“学习到什么地步”的超前比拼。
从某种意义上讲,超纲学习是对孩子自由生长权的人为限制。正因如此,教育部针对一些幼儿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强化知识技能训练,“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的问题,多次出台禁令进行强调,并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监督体系。不少教育专家也提醒家长,知识可以速成,但成长却没有办法压缩。
有研究显示,孩子年龄越小专注力时间越短,强行让孩子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学习超纲的内容,结果只能事与愿违。一方面他们的学习兴趣会下降,甚至产生极强的厌学情绪,没有兴趣作为基础,也就没有了积极向上的动力。另一方面,幼儿教育“小学化”是重复型教育,虽然在之前看似领先了一步,不过很多孩子会因此产生自满情绪,后续的学习反而会像跑步一样慢下来,甚至渐渐落在那些从零起步、循序渐进的同学之后。
先发优势变成了劣势,后发劣势变成了优势,这是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跟踪案例分析得出的结论。之前有研究结果表明,在幼儿阶段学小学知识的孩子会出现“三年级现象”,在一年级的时候成绩优势明显,到了二三年级的时候就会分化,然后成绩不断下滑,后劲严重不足。
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同向发力。尤其是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同时也是第一任老师,务必做到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则,成为禁止“超纲学习”的践行者、孩子健康成长的保护者。“提前学无优势”再一次以生动的例证,向公众证明了一个最基本的教育常识与道理,希望更多家长能够从中获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