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婕
[摘 要]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環境。防城采茶戏也不例外,它是防城地区现存古老的民间戏剧,它是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防城采茶戏的生态环境及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之间的关系,探究其生态环境对防城采茶戏的形成及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防城港采茶戏;文化生态;传承与发展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每一种文化艺术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1防城采茶戏是在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民间信仰、民俗风情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文化。防城采茶戏历史悠久,发展历经坎坷,但它以顽强的生命力活跃在防城民众的视野中。防城采茶戏是桂南采茶戏的一个分支,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受到地方政府、职业院校、专家学者的重视与关注,并掀起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热潮。迄今为止,防城采茶戏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面也较窄,影响力低,还未发现有从文化生态这一角度去探究防城采茶戏的研究成果。本文试从文化生态学角度探析防城采茶戏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地方戏曲文化生态研究提供借鉴。
一、防城采茶戏与其生态环境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正如《中国文化地理概说》一书中所言:“人类文化必然产生、发展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必然要打上地理和环境因素的烙印。”2防城地方戏曲的形成也不例外。钱穆先生曾说:“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3因此防城采茶戏的生成与发展是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山川河流、自然资源相互协调的结果。
防城文化是防城民众与生态环境、思想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相互作用的综合体。防城采茶戏是防城港市防城区传统的民间戏曲,它承载着防城民众的历史记忆与聪明才智,也是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的咏唱。从地理生态环境来看,防城港市是沿海开放城市,“而防城区地处防城港市中心位置,北通南宁,南至防城港,东接钦州,西南达中越边关东兴,与越南山水相连,是中国金花茶之乡、八角之乡、 肉桂之乡,是广西第二大侨乡,是大西南地区出海通商走向世界的门户、窗口和交通枢纽。受地质构造影响,防城区地势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大致可分为三类:西北是山区,中部是低山丘陵台地,东南是沿海丘陵和海湾滩涂。防城区河流众多,皆发源于十万大山南麓,纵贯全县,流向东南,注入北部湾”1。防城区的地理环境影响着防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此产生了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契合的民间文化,而防城采茶戏就是传统民间艺术奇葩。
据了解,防城采茶戏从内地经钦州、灵山、上思等地传入,经当地民间艺人收集整理、实践,已发展为角色行当较为齐全、有着完整的表演程式和唱腔艺术,运用本地方言“白话”演唱,并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采茶剧种。防城民众的文化娱乐方式以观看采茶戏演出为主,防城采茶戏的演出语言也是当地方言“白话”,受众范围较为狭窄,因此,防城采茶戏仅在防城港市防城区的乡镇以及周边的农村地区流传。防城采茶戏的产生也是与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生产方式和民众社会生活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的。
从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来看,防城区的前身是防城各族自治县,深受百越文化的影响,文化底蕴深厚。防城区物产资源丰富,旅游景点众多。“那良古镇,九龙潭漂流(含野人谷)、北仑河源头景区漂流等景点,荣获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广西发展县域工业试点县称号。防城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居住着京族、汉族、壮族、瑶族等1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5.7%。”2防城民众喜欢观看唱腔通俗、载歌载舞、风趣幽默、富有教化价值的采茶戏演出。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滋养下,防城采茶戏历经风雨,植根于底层,服务于民众,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为防城传统民间艺术增添色彩。
二、防城采茶戏的传承途径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的传承方式和传承场,正如磁力的运动需要借助并形成一定的磁场一样。就广泛的意义来说,因为传承是指人习得文化和传递文化的总过程,所以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空间组合就形成了传承场。但是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和社会机制决定某些场合是固定的、主要的,重要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再生产在这里进行。”1防城采茶戏的传承也不例外,岁时节日、民间祭祀、学校教育、人生礼仪、民俗活动等,这些活动就是防城采茶戏生存的土壤。
(一)防城采茶戏在岁时节日中传承
民俗是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是民间艺术滋生的土壤,没有日常生活、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婚丧嫁娶等众多民俗活动,也就不可能有民间艺术的存在和传承”2。可以说许多民间艺术的产生都来自于民俗活动的直接需要。张紫晨指出:“民间艺术是民俗活动的直接需要,它来源于民俗,是民俗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是受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的制约。民间艺术是民俗观念的载体。”3采茶戏植根于众多的民俗活动中,民俗活动的场合和环境为采茶戏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发展空间,采茶戏的演出内容、表演形式、审美追求、民间习俗都直接或间接受民俗活动的影响,采茶戏的发展为民俗活动的发展增添动力,民俗活动的丰富也充实采茶戏的文化内涵。节日是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使民间艺术在节日的民俗环境中生成、传播、发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重大传统节日在防城民众中备受重视,节日期间民众都会邀请采茶剧团到家里或村里演出,一是节日与原始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节日与农事相互关联,三是节日具有调节社会生活的功能。节日是连接戏曲消费和生产、传播戏曲文化的重要媒介。节日是活动着的民俗博物馆,而节日的“观戏场”是节日民俗中的重要内容。演戏多在佳辰节令或喜庆宴集或社日酬神祈福,农村地区的农闲时节则是演出的最佳时机,戏曲内容和形式不仅要与民众的兴趣相契合,顾及农时生产,更要选择恰当的时机。采茶戏的演出依托于岁时节日,增强了采茶戏对民众的吸引力,强化了采茶戏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同时,对采茶戏曲形态的生成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节日演戏是出于趋吉避凶、增寿添福的愿望,对采茶戏的演出剧目提出了要求,如在防城区的广大农村地区的春节期间,采茶剧团剧目大多是喜剧,如《借亲配》《双凤争珠》《石崇选婿》《罗娇落难》等剧目,追求团圆美满的结局,满足了民众的需求,也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欢乐。岁时节日不仅文化娱乐方式多样,加强了访亲探友的社交功能,也承载了采茶戏的生产与消费,演戏成为节日民俗的重要内容。防城采茶戏的传承发展与岁时节日习俗是密不可分的,岁时节日为防城采茶戏提供了演出的场域,同时防城采茶戏的演出也充实丰富了防城民众节日娱乐的内容。
(二)防城采茶戏在民间祭祀中传承
民间信仰是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影响着传统民间艺术的生成与发展。“艺术的发生和初期发展,与原始宗教和原始巫术的关系极为密切,万物有灵观和图腾信仰都对原始艺术发生着深刻的影响。”1防城地区有着多神信仰的风俗习惯。每逢民间祭祀、庙宇落成、宗祠祖屋重修等重大时刻,一般是由地方上有声望的老人来主持,集资筹钱宴请宗族民众聚餐或邀请采茶戏演出以示庆祝,少则两三天、多则三五天,甚至连续演出一个月有余。防城区民众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严格的家族制度,以祖先为崇拜对象,祭祀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一是源于对祖先的尊敬,二是祖先崇拜意识的根深蒂固。防城区一带素有春分、清明、重阳返乡祭祠拜祖的习俗,祭祖活动隆重而有序,防城民众敬宗敬祖之风成为优良传统。防城区一带有着房祭、族祭、家祭等习俗,因年代久远,祖宇多破败,各家各户按人丁出钱,发动族人捐资献物,对宗祠内外进行维修复原,建好祖宇。在宗族祭祀场合中比较频繁出现的仪式是祭祖或拜祖,每年拜祖民众都会集资邀请采茶剧团戏班进行采茶戏演出,宗族祭祀以村落或宗族为单位的,在宗祠范围内进行。笔者在2018年9月的调查发现,防城、钦州一带的民众有着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过年过节都会祭拜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采茶戏演出既是酬神祈福,也是乡民祈求得到神灵的庇佑,寻求精神寄托和慰藉的方式,在农闲时节为民众提供相互交流情感的机会,防城采茶戏也在民间祭祀活动中不断传承。
(三)防城采茶戏在民间戏班的演出活动中传承
文化传承的主体力量是民众,而民间戏班是戏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承载着戏曲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民间文化的重任。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主体,是指“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秀传承人,即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民间文化技艺、技术,并且具有最高水准的个人或群体”2。防城采茶戏的传承主体是活跃在民俗活动中的民间采茶剧团或戏班,以农村为主要阵地,这些采茶剧团有着自身团队的独门绝活,民间文艺团体在采茶戏曲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采茶戏艺术的传承包括亲缘传承和业缘传承,亲缘传承指“传承人的特长和技艺是由有着亲缘关系(直系或旁系)家庭成员一代接一代继承下来的”,业缘传承是指“在自己所從事的某种特殊行业中接受民间艺术传承”1。以防城采茶剧团为例,这些剧团大多以亲缘、地缘关系为主,从某种程度来说,民间剧团也是一个小型的地缘、亲缘社会。采茶剧团不少演员不仅是夫妻同台唱戏,而且他们的父母也会唱戏。防城采茶戏除了在街头演出、政治性演出、采茶戏专场演出、文艺汇演等形式,采茶剧团也会为庆祝个别家庭的乔迁新居、升学、开业典礼等而演出。据调查,这种形式的演出在采茶戏演出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防城各级政府部门组织防城采茶戏现仅存的5个剧团2“送戏进校园”“送戏进社区”“送戏下乡”,充分运用采茶戏寓教于乐的特点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如用采茶戏普及人口计生知识、税收政策、禁毒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党代会、法律知识,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文明,让防城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紧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潮流。据笔者调查,在防城区以采茶戏表演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类似的政治性演出每年有60—70场。民间演出团体的这些演出活动为防城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民间戏班或剧团及其演剧活动在传承和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文化的延续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防城采茶戏的现状与思考
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生态环境的改变,在娱乐方式多样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承载着防城民众历史记忆与集体智慧的防城采茶戏的传承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对其保护迫在眉睫。戏曲生存环境严峻、传承主体凋零、地方政府重视有限是影响防城采茶戏传承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一)戏曲生存环境严峻
良好的生存环境、文化氛围是文化生成与发展的基础。民间戏曲文化在传统与现代潮流、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磨合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防城采茶戏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也不例外。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的国际化、传播媒介的电子化、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影响着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土壤。民间戏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防城采茶戏作为具有150多年发展历史的民间小戏,剧团数量锐减,从20世纪90年代的十几个到现在仅存的几个,防城采茶戏演出市场严重萎缩,有些采茶剧团因缺乏观众面临着倒闭或转让的风险,观众群体老龄化严重,缺乏社会民众积极参与,采茶戏这一民间小戏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逐渐边缘化。现阶段,防城采茶戏演出市场发展空间缩减,防城港市采茶戏协会及采茶戏剧团负责人缺乏对戏曲市场需求的准确定位意识,防城民间采茶剧团演出经济效益起伏不定,采茶剧团队伍日趋萎缩,生存环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采茶戏逐步淡出现代大众的文化娱乐选择范围、艺术欣赏视野的原因,进而导致采茶戏的演出不能吸引大众的关注和欣赏,青少年群体对采茶戏偏见较深。
(二)传承主体凋零,缺乏创编人才
人才的培养是戏曲文化发展的关键。“表演与创造行为是无形的,其技巧、记忆仅仅存在于从事它们的人身上。”1防城采茶剧团剧本的主要来源是防城文工团退休的龙家发老师创编的一些采茶戏新剧目。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青壮年外出务工、求学的人增多,没人乐意学戏,在职演员存在老龄化问题,专业戏曲人才青黄不接,缺乏编剧、导演、舞台艺术指导等专业人才,防城采茶戏没有一个正规的戏曲培训学校,就算想学采茶戏也无处可学。老一辈的采茶民间艺人如防城采茶戏的挖掘者廖锦雷、防城采茶戏创始人周仕材、防城区戏曲第一代花旦杨桂辉等相继离世或退出舞台,当下的民间采茶戏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制约了对中青年群体民间戏曲意识的培养。传承主体的培养是文化传承保护的重中之重。专项资金的投入和注重人才的培养是民间采茶剧团可持续发展的助力,应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解决防城采茶戏创编人才、民间艺人、传承主体缺失的问题,完善戏曲人才培养机制,重点支持民间采茶剧团的发展。
(三)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扶持力度有限
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扶持是防城采茶戏传承与发展的保障。“政府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是非遗保护工程的发起者,又是遗产化保护过程中的资源整合者。地方政府在遗产化保护工作中的文化自觉行动,应围绕服务平台的搭建、多方参与的资源整合、对公众的宣传倡导等方面展开。”2民间戏剧应是地方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防城采茶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防城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加强对采茶戏的保护工作,如建立采茶戏传承基地、成立防城采茶戏学会、成立防城港市弘洋采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给予代表性传承人经费等举措,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防城采茶剧团都是自由组合、自负盈亏的民间组织团体,缺乏固定的演出场所,采茶剧团演出收入不稳定,剧团演员流动性大。地方政府对采茶戏的保护工作缺乏振兴地方戏曲系统性的举措,如培养年轻教师进校园教学生学习采茶戏,年轻的剧团演员接受专业系统的采茶戏培训,邀请专业的专家学者对采茶剧团进行指导等。防城各级政府雖对防城采茶戏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效果不尽如人意。防城各级政府部门对防城采茶戏的资金投入力度有限,甚至有经费落实不到位的可能,采茶戏传承人没有得到相应的经费补贴,采茶剧团的舞台、音响设备没能及时更新,严重地打击了民众对采茶戏传承发展的积极性。
四、防城采茶戏的发展对策
(一)改善采茶戏生存发展环境,拓宽采茶戏发展道路
防城港市政府借助现代媒体、互联网手段拓宽防城采茶戏的发展道路。现有的采茶剧团创新发展模式,采取线上直播展演+线下表演相结合的模式,扩大防城采茶戏的市场影响力。据笔者了解,防城区茅岭镇中心小学娃娃采茶团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积极创编《十赞永腾 黄老师》《唱支采茶给党听》《林超德卖水》《五女拜寿》等采茶戏节目,防城港市采茶戏协会顾问龙家发结合时政宣传热点,创编《讴歌党的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采茶快板词,开展采茶戏音乐创作,以合唱的形式创新演绎采茶曲《采茶声声颂党情》,到不同地区进行采茶戏展演,创新防城采茶戏的发展模式,建立防城采茶戏良性发展机制,拓展创新防城采茶戏的发展传播方式,探索民间戏剧全新的发展模式。
(二)注重采茶戏人才的培养,扩大采茶戏的影响力
培养专业民间戏剧人才是民间戏剧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国家及地方加大对民间采茶戏人才培养的力度,出台支持民间戏剧、剧团建设和戏曲人才培养的政策,定向培养防城采茶戏的专业人才,完善民间戏剧人才培养方案。防城区政府落实采茶戏剧团一对一专项扶持计划,学校培养、剧团培养两手抓。据笔者了解,在防城采茶戏协会及采茶戏剧团的指导下,防城区茅岭镇中心小学、防城港市实验小学等4所学校成立“娃娃采茶团”。防城区茅岭镇是采茶戏的发源地,在2016年茅岭镇中心小学开设采茶戏兴趣班,成立“娃娃采茶团”,在音乐课上,教师积极融合采茶戏内容,如采茶戏的唱段、唱腔、唱法及形态表演等基本功。防城港市积极贯彻落实“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61所中小学校开展采茶戏展演活动,举办校园采茶戏曲知识讲座28场。鼓励防城区政府出台民间戏剧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调整民间戏剧的人才比例结构,培养年轻受众群体,扩大防城采茶戏的影响力。
(三)地方政府持续加大戏曲扶持力度
地方政府的扶持与推进落实是民间戏剧发展的助推器。防城港市政府出台戏曲保护相关政策,如《防城港市关于支持采茶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对防城采茶戏的保护力度。
防城港市政府设立民间戏曲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完善防城采茶戏表演剧目资料归档管理制度,防城采茶戏爱好者及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收集整理防城采茶戏古籍善本88本,采茶曲牌(含击乐谱)130多首,编印《防城传统采茶戏曲选集》,保护防城采茶戏资料不丢失,年末各采茶剧团进行戏曲汇演。笔者在对防城采茶戏协会的许会长进行访谈时,许会长强调,在采茶戏协会成立之后,每年的元旦前后,隶属于防城采茶戏协会的采茶戏剧团都会在防城港市中心区海洋文化公园进行文化汇演1。防城区逐步加大对防城采茶戏的投资力度,对防城采茶戏的经典剧目进行录刻保存,建立防城采茶戏民间戏曲影像数字库、剧团演唱剧目数字资料库,打造防城采茶戏戏曲创作资源库。针对防城采茶戏演出场所不固定,地方政府出资建设防城采茶戏的排练场所和演出地点,完善防城采茶戏演出的基础设施,提升防城采茶戏的市场影响力。
结语
分析防城采茶戏的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发展对策可知,防城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防城采茶戏生成与发展的基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是防城采茶戏传承发展的空间。“在现代社会中,任何完全封闭的‘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文化始终处于不断传播、交流、渗透的相互影响之中。”2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是与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为探究防城采茶戏的传承发展路径,可多举措完善防城采茶戏的发展对策,营造良好的戏曲文化氛围,开拓民间戏剧的演出市场,让其在良好的生态系统中,扩大地方戏曲文化的影响力,促进防城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