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丽,郭美超,王雪梅
弱视是指在视觉发育期间,由于异常视觉刺激而导致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低下[1]。弱视是儿童时期常见眼病,可分为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形觉剥夺性和斜视性弱视4种类型,其中屈光不正是双眼弱视的常见原因[2-3]。目前临床上对于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多使用各种综合疗法促进视力再发育,恢复正常视力和视觉功能[4],其多通过屈光矫正、遮盖疗法和弱视治疗仪进行治疗[5]。然而,研究发现,使用常规治疗方案的儿童需要长期治疗才能获得效果,且治疗效果并未达到预期效果[6-7]。因此,找到更有效的弱视治疗方法非常重要。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有助于激活黄斑区锥体细胞,同时建立视觉同步,并有效增强视觉和融合能力[8]。立体系统训练则可加速视力恢复。因此,本研究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采用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联合立体系统训练进行治疗,分析其疗效。
1.1对象选取2021-06/2022-06本院收治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102例102眼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儿童弱视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9]中屈光不正性弱视的诊断标准,其中BCVA低于相应年龄视力正常值下限,且≥0.2为轻中度弱视,BCVA<0.2为重度弱视;(2)年龄3~12岁;(3)单眼发病;(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伴有先天性眼部疾病或眼外伤病史;(2)依从性差;(3)患有精神疾病;(4)不能按时定期随访或配合治疗及相关检查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儿分为对照组(51例51眼)和观察组(51例51眼),其中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立体系统训练治疗。两组患儿性别构成、年龄、弱视眼别及弱视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及其监护人均对研究内容和治疗方案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配戴矫正框架眼镜、红光闪烁仪训练等,每月定时复查眼位、视力、注视性质,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眼部遮盖比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CAM光栅治疗仪进行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治疗,将闪烁中心对准患儿瞳孔,嘱患儿注视光闪,随后采用10、>10~20、>20Hz各闪烁5min,同时配戴矫正眼镜并遮盖健眼,播放图像,让患儿使用彩色笔描绘看见的图像,每日2次,治疗3mo。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同视机进行立体视觉训练,无同时视患儿在消除抑制上增加振动画片和开亮灯;融合力不足患儿增加振动画片、开亮灯及融合训练,立体视范围低患儿指导进行强化立体视觉训练,每日训练10min,治疗3mo。
1.2.2观察指标治疗前、治疗后3mo评估两组患儿双眼融象功能、双眼立体视、双眼立体视差,其中双眼融象功能评估于40cm,6m处行Worth4点测试,若看见4个点则表示融象功能正常,否则视为融象功能异常;双眼立体视采用Titmus立体视检测图检测,患儿配戴偏振光眼镜距离检测图40cm进行检测,立体视锐度≤60″为正常,>60″为异常;双眼立体视差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10]测量,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100″为正常,30~100″为异常,<30″为未检出。治疗后3mo,采用标准视力表评估患儿矫正视力,并评估疗效。
疗效评估标准[11]:(1)无效:治疗后患眼视力不变或视力增进<2行;(2)有效:治疗后视力增进2行及以上;(3)痊愈:治疗后患眼视力≥0.9。总有效率=(痊愈眼数+有效眼数)/总眼数×100%。
2.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双眼立体视觉功能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双眼立体视觉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mo,观察组双眼融象功能和立体视正常患儿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双眼立体视觉功能比较 例(%)
2.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双眼立体视差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双眼立体视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mo,两组患儿双眼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均较治疗前改善(Z对照组=-3.447、-2.845,均P对照组<0.05;Z观察组=-5.020、-3.104,均P观察组<0.05),且观察组患儿双眼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双眼立体视差比较 例(%)
2.3不同年龄患儿疗效比较治疗后3mo,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48/51,94.1%)明显高于对照组(31/51,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23,P<0.05),且观察组中不同年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8岁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最高,见表4。
表4 不同年龄患儿疗效比较 眼(%)
2.4不同弱视程度患儿疗效比较治疗后3mo,观察组中轻中度弱视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88,P<0.05),见表5。
表5 不同弱视程度患儿疗效比较 眼(%)
弱视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其特征是视力或双眼视觉异常,弱视患儿由于双眼立体视觉异常,致使患儿不能准确识别生活环境,对于患儿的生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12-13]。因此对于弱视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临床中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治疗通常是进行综合治疗[14]。因此,多种治疗方式联合治疗对于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5-16]。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1%vs60.8%,P<0.05),表明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和立体系统训练相结合可以加速患儿视力恢复。这是由于在视觉生理刺激过程中,将不同频率的光栅作为视觉刺激源,通过不同的位置和频率网状物刺激患儿眼睛,可以促进中枢视觉细胞的发育。双眼立体视觉可增强视觉功能,以准确评估外部物体的结构和距离[17]。因此,视觉重建是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关键,健康的立体视觉在改善视力障碍和防止视力恶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采用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联合立体系统训练,结果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双眼融象功能正常率、双眼立体视正常率、交叉视差正常率和非交叉视差正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王君君[18]对86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分别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和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及立体系统训练,结果发现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及立体系统训练联合常规综合治疗能促进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视力恢复,重建双眼立体视觉功能,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分析是由于采用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联合立体系统训练对患儿双眼视功能进行了针对性训练,并利用脑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采用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帮助患儿恢复神经视觉系统,改善了双眼视觉的融合和立体视,防止视差的发生。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觉刺激,比传统眼贴治疗或单一立体系统训练更能激发患者的视觉敏感度和注意力。立体系统训练可帮助患者逐步恢复立体视觉能力,从而提高对深度信息的感知和理解。与常规眼贴、眼罩等治疗手段相比,立体系统训练的训练效果更直观明显。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及立体系统训练采用的是非侵入性治疗方式,无任何副作用,且治疗过程中患者感受相对轻松愉悦,因此效果更好。此外,其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提高对图像的解码能力,改善视觉功能。此外,本研究中疗效不佳的患儿多数为中重度弱视患儿,提示联合治疗对于轻中度弱视疗效显著,但对于中重度弱视患儿的疗效并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考虑可能与患儿年龄较小,治疗依从性不高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不同年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6~8岁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最高,说明6~8岁可能是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最佳年龄,但该结论有待进一步证实。不同弱视程度患儿疗效分析显示,观察组中轻中度、重度弱视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轻中度弱视患儿疗效更佳。提示对于该类患者需要尽快进行治疗,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疾病初期患儿的机体处于补偿阶段,这时对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快速帮助患儿恢复视力,随着病情加重,疾病更难治愈,导致治疗效果降低,甚至无法完全康复。
综上,多媒体视觉生理刺激联合立体系统训练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较好,可促进患儿视力恢复,重建双眼立体视觉功能,且对6~8岁及弱视程度轻的患儿效果更好。然而,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少,因此研究结论仍有待进一步行大样本研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