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杰
“珐华器是一种以多种釉色为基调的彩釉陶瓷器,采用彩画技术中的立粉方法,在陶胎上用特制带管的泥浆,圈出凸线的纹饰轮廓,再分别以色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入窑烧制而成……”在山西阳城乔家窑的乔氏珐华陶瓷工作室,乔琳手拿画笔,一边在素胎上填描色釉,一边对记者说。
据文献记载:珐华原名“粉花”,又名“珐华”“法花”,是一种低温彩釉陶瓷器,在琉璃基础上演变而来,其工艺复杂、色彩艳丽,有“黄如金箔、紫如茄衣、蓝如水晶、绿如翡翠”的美誉,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朵绚丽花朵。《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说:“珐华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珐华元代创烧于山西阳城、高平一带,盛行于明,在清雍正以后断烧。近10年来,一批工匠艺人致力于珐华复烧研究,在技法和艺术上不断创新,开启了当代中国珐华的复兴之路。
90后女孩乔琳是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乔氏“法花”陶瓷传统手工技艺的第29代传人。乔琳出生于陶瓷世家,乔家有许多珐华作品流传后世,明万历年间乔氏匠人乔永先制作的《珐华观音塑像建筑构件》现存于大英博物馆。从小耳濡目染的她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珐华制作技艺。
“制作珐华需要经过选料、制泥、成型、立线、素烧、施釉、釉烧等数十道复杂工序,立线和施釉是两个最关键的步骤,立线的线条要均匀、顺畅,才能很好地隔开釉色并呈現图案的立体感。施釉更是技术活,釉薄了,釉面干涩,没有光泽;釉厚了,釉料的流动就会难以控制。珐华的颜色变化取决于釉色中的矿物质种类和含量,釉色没烧之前都是这种红棕色,不到开窑的那一刻,你根本不知道会呈现出什么效果。”乔琳拿起一件珐华器向记者介绍道。
在工作室陈列架上,摆放着乔琳最开始做失败的珐华器。“刚开始制作珐华器时,立线总是断开,上色厚度也掌握不好,烧出来的颜色都是一坨一坨的,特别难看。”经过日复一日的练习,乔琳已经熟练掌握了珐华制作技艺,她的作品也在各种大赛中屡屡获奖,2021年她与团队制作的《珐华易地扶贫搬迁图瓶》还被山西博物院收藏。
“像传统的珐华,一般是摆件或建筑构件之类的,与大众距离比较远。现在,我们将珐华工艺放在茶具、餐具上,让它更加融入人们生活。”乔琳开始考虑增强珐华器的实用性,不断拓宽珐华适用范围,将其运用在茶具、表盘、饰品甚至手机支架上。对于瓷板画、看盘、花瓶等工艺品,也不再拘泥于福禄寿等珐华器传统题材,而是大胆运用漫画形象、抽象图案等年轻人喜欢的元素。
为了让珐华器呈现出更多层次的美,乔琳不断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力求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品。“珐华的传承不一定要百分百遵循传统技艺,还可以突破时代的局限性,比如传统的珐华器是蓝、白、黄、绿、紫5种素色彩料,而乔氏珐华现在发展到了80多种釉色,我们还在尝试将珐华器与山西各地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做一些文创产品。”乔琳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她对珐华的釉色进行创新,改良创新后的珐华器因为设计感强、釉色特别,受到更多年轻人的青睐。
“珐华器想要长远发展,必须把珐华文化与产业结合起来,需要我们传承人深耕精进、守正创新,既要传承古法,制作出一批珐华器精品,又要贴近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研发出更受市场欢迎的珐华文创产品,不断扩大山西珐华器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乔琳表示,她会继续在产品设计上花心思、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山西珐华器”的表现力,努力让这一文化瑰宝落地生根,为晋城争光,为山西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