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

2023-12-02 12:08黄蕾蕾
科学导报 2023年82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娱乐民众

黄蕾蕾

“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红色文化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改革、建设中凝炼而成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經诞生就“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2],以自身的逻辑调节人们的行为规范,具有独特的价值积淀。新时代下传承红色基因、坚持铸魂育人,对个体来说,满足了民众的精神价值需求;对社会而言,构建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对国家来讲,提高了软实力。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红色文化作为中国人民历史实践的产物,创造之初就承载了民众意志,传递着民众的价值理念,回应着民众的内在本质需求。

“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精神存在物的统一体”[3]。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不仅追求物质满足,还有精神文化需求。进入新时代后,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经济的脱贫,生活质量的改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人民对优质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凸显。以需求为导向牵引红色文化高质量供给,弥补文化创造动态平衡状态,是构筑人民美好文化生活蓝图、解决精神生活的匮乏、实现文化扶贫的内在要求。

获得感、幸福感是在倾注客观努力后的主观感知,是在需求得以满足后的积极情感体验,既受外部世界变迁转换的制约,也与个体认知结构有关。以民众获得感、幸福感作为衡定红色文化对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改造程度指数的重要指标,积极回应民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向往,增进民生福祉,是对时代脉搏的正向把握。从处理好红色文化供给群体共性和个体差异性的辩证统一着手,以保障民众的情感诉求、优化社会心态为目标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精准聚焦民众红色文化消费特征,夯实红色文化自我革新与共生的血脉根基,进一步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提质增效。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人和社会的发展正是在人的需求不断满足中持续推进的。在社会前进进程中,人的发展是多向度、多层次的,人的思想、需要、才能、特性等都应得以全面而自由地进步发展。同时,人的发展历程是持续性和渐进性的统一,将经历“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三个社会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和“物”的需求逐步得以满足,人有更多的精力和条件创造精神文化供给,实现人的自由个性进阶式发展。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层次化品质化高阶化的精神文化食粮,耸立精神大厦,充实本质力量,让人可以自由地锻造自我,寻找价值归宿。

人的社会化是人在接受并适应社会文化的同时,逐渐由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这一阶段也是人的“三观”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从凝聚社会群体的层面讲,立足于道德规则意识的红色文化教育和熏陶,可以提高社会人的认知水平、开拓社会人的思维,“破”“立”并举,学会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探索与实践新文化、新思潮、新客体世界。

“娱乐至上”“全民狂欢”等泛娱乐主义文化范式的出现,扭曲了精神生产追求,冲击了主流价值格局,加剧了精神贫困。娱乐原本是让人民群众在忙碌的工作学习之余,可以短暂放松、休闲个体的调节剂,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泛娱乐主义主张“一切都为了娱乐”,“一切都可以娱乐”,将娱乐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价值判断标准,娱乐的本质被异化。在泛娱乐主义思潮的长期驱动下,民众的精神生产易被遮蔽于娱乐乌托邦之中,主体意识逐渐弱化,道德取向逐步走向虚无化,社会主体责任自觉性和主动性缺乏,公众价值秩序陷入失范困境。以红色文化为切入口,筑牢主流价值阵地,增强了民众文化鉴赏能力,助力民众自觉认清泛娱乐主义思潮本质特征,避免掉入“我乐故我在”“娱乐至死”等文化怪圈,重构民众价值与正义。

“历史虚无主义在其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5],它源于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的丑化,沿着“资本——价值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6]的进展历程滋生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多样形态。历史虚无主义者时常披上“自由主义”“多元主义”的外衣,举着“起底历史”“重评历史”“追问真相”的旗帜,歪解党史和国史,污名化革命先烈,借机否定革命文化,冲击唯物主义历史观,颠覆社会主义共识,谬论国家形象符号。学习红色文化,在还原历史真相中分清主流和支流,用中国共产党的真实奋斗史打破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面貌和价值陷阱,构筑起有力驳斥和澄清诘难的牢固防线,有效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全面蔓延的可能性。

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和传统文化相比,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即时性的特征,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民成为网络文化的接收者、参与者、创造者。但网络空间中信息传播的难以控制和有效监督的缺失,致使部分有毒文化、垃圾文化显露在网络空间之中,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对人民群众的认知、情感、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定消极影响。以红色文化为抓手,重构网络圈群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实现从“本我”走向“超我”,核心目的是在引领网络舆论、共创清朗网络空间中提高网民辨别是非对错、分清虚拟与现实,站稳政治立场的能力。明确民众价值边界,助力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实现我国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象征,蕴涵了不屈的斗志、必勝的信念、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感染力、穿透力。学习红色文化,是为了引领民众传承革命先烈不畏艰险、不惧困难、努力拼搏、自强不息的意志,在刻画红色文化的空间轨迹中树立文化自信,建立文化强国,培育时代新人,在顺应历史的前进逻辑中擘画未来新蓝图。

红色文化源于民众对“生”的追求,是形成文化自信的情感基石。红色文化深深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土壤之中,吸收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党带领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不懈探索中孕育而成,是新时代中国主流价值的历史之源。在价值遭遇全面解构的当代社会,深挖红色资源,解读红色历史符号,把握红色内核因子,实质上是用主流价值观的传承为抓手拨开思想迷雾、重构文化自信现代话语体系。以红色文化教育浸润国民血脉,聚民心、展形象,唤醒了国民的历史认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树立文化自信培根铸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文化强国建设是在异质性基础上发掘同质性,在提倡文化共同价值的同时弘扬民族文化个性,对内构造独特的区域文化认知图式,对外培育人类文明价值共识,力求推动普遍性和特殊性、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有机统一。在全球化新语境时代,讲好红色文化,其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立足我国民族文化优势与潜能的基础上,以文化间性主义交往的态度,主动出击打破西方各国的文化垄断,达成多元时代下的文化价值观共识。着力构筑包容和谐的多维文化空间,使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借助红色文化符号自由开放地呈现给全球受众,让世界各国深刻清晰感知中国的文化立场、文化核心坐标,彰显出文化强国战略的世界格局。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红色文化从存在形态来看,是一种历史表征,也是一种精神坐标。从红船精神,到红旗渠精神,再到脱贫攻坚精神等都早已内化为红色文化的根与魂,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滋养。红色文化传承,既是为了在复活、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改革、建设历史中,以文化信仰增强精神力量,坚定初心使命,站稳政治立场,激发人民主体的能动力和自为性,更是为了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等主流“遗传因子”汇聚成红色血脉,输送给人民群众,培养出心怀“国之大者”的有为红色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35.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42-7143.

[3]王岩,秦志龙.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J].红旗文稿,2018(18):2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5]徐玉明.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基础批判[J].思想教育研究,2015(07):30.

[6]张春芳,徐艳玲.资本逻辑场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生成理路与消解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60.

(作者单位: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娱乐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