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飞 祁晶
初冬的壶关,暖阳高照。石堡寨村连片的蔬菜大棚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走进壶关县石堡寨村生态农业产业园区,鲜红的西红柿挂满了枝丫,种植户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这让第一年承包村里规模化大棚的种植户们尝到了甜头。
“村上给我们统一建了大棚,解决了我们自己建大棚的资金和技术难题,水路电也都齐全,我今年承包了21座大棚,现在卖了约2万公斤西红柿,预计今年的收入不错。”种植户张俊艳说。
三村合一的石堡寨村位于长治市壶关县龙泉镇东南部,距县城8公里,全村487户1322人。石堡寨村共流转闲置土地200余亩,建起了189座设施大棚、500余亩旱地蔬菜,实现了“碎片化”耕种到“集约化”经营,引得农民纷纷返乡承包、创业,仅承包费用,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15万元。同时,招商引资建设了300亩“老干妈”红辣椒建设基地,解决劳动力50余人,人均增收6000余元,壮大了村级集体产业规模。
石堡寨村是“山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党支部把握这一建设之“形”,发展之“势”,找准坐标,顺势而为,有所作为。
村“两委”规划总结了党建优势、区位优势、上千亩集中连片的土地优势、2眼深井的水资源优势、工作队帮扶优势和没有野猪对农作物损坏的生态优势等“六大优势”,明晰了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以光伏站“亮闪闪”,蔬菜园“绿油油”,觀光园“金灿灿”,油葵地“香喷喷”,醋泡豆酸滋滋,每一户“家家乐”等六大产业基础,科学规划了“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农产品展销、特色产业加工、康养”五大产业园区。制定了村集体经济“一年打基础、三年大发展、五年见成效”发展目标,到2024年底力争达到200万元,到2026年底突破500万元。
除了抓经济,石堡寨村还在人居环境整治上下起了功夫。先后改造了244座厕所,在人行道栽下了一排排“篱笆围栏”,把村中心垃圾场建设成了“街心花园”,群众在房前屋后建起了小花坛、小菜园。还把闲置的石岩头村委改为农产品交易市场,把原来3个村的“断头路”连通、拓宽,流转闲置土地30多亩,建设了30多个蔬菜大棚,帮村民致富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石堡寨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在产业发展上,坚持“生产向绿、品种向优、品质向好”,培育了“老干妈”辣椒、“沙白甜”旱地西红柿、“满壶香”葵花油、“醋泡”小黑豆、“良友”蜂蜜、“爱芳”蜂蜜、“太阳花”旅游节等“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品牌10多个,被县委、县政府和长治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推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据了解,截至目前,旱地西红柿大棚,累计建设210个。推出“本村优先、种植能手优先、发展困难户优先”政策,引得村民纷纷返乡承包、创业。“产业园区水路电齐全,我一口气承包了21个蔬菜大棚。我们种植的是晚熟品种,错峰上市,销路不用愁。1个大棚最少也能挣2万元。”承包户贾红军说。
“原来预想,如果承包不出去,我就带头承包几个大棚,没想到承包的村民太多了。”潞安集团驻村第一书记王焱说。仅承包费用,村集体收入就达15万元。
在产业发展方面,村里始终坚持“农民点单、政府买单、部门下单”的培养模式,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先后聘请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技术专家,组织旱地西红柿种植技术、常见病虫害防治培训3场次50人次,聘请专家、顾问现场指导30多人次。经过品牌化打造,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火爆,供不应求,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增收就业。
长治市源起生物酿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青说:“我们目前可带动村剩余劳动力15个人左右,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0多万元,后期我们计划新增一条生产线,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
石堡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刘建平说:“我们村今年投入550余万元建设一条野菜饺子包子生产线,投资150余万元建设一个4000余平方米的特色农产品销售中心,在夯实特色农业产业的基础上,还规划了生态旅游观光项目,努力把石堡寨村建设成为宜居、宜游、宜业、宜乐、宜养的山西省乡村产业振兴示范点、太行山大峡谷旅游线路服务站、乡村休闲度假康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