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辉龙
(南平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南平 353199)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夏季湿润多雨,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每年台风引发的次生灾害频繁[1-2]。 根据中国年鉴(2020)公布的2010—2019 年地质灾害统计信息, 近10 年发生的滑坡灾害占全国地质灾害的71.33%[3-4]。 福建省位于东南沿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一个地质灾害复杂的省份。 每年7 月—9 月受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影响,常出现强降雨气候[5]。 暴雨持续时间短,强度大,是引发成灾的主要因素之一[6-7]。
国务院 《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海西地区亟需实现由交通末梢向全国交通枢纽地位的根本性转变[8-9]。为此,福建省将交通作为支撑海西发展的首要基础设施,加快投资步伐,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大力建设公路[10-11]。因采用高填深挖的方式形成了大量公路边坡,在多年复杂环境作用下,坡体弱化,防护设施功能逐渐衰退,产生了诸多的边坡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失稳,将严重威胁公路运营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2-13]。 因此,解决公路边坡安全问题尤为紧迫。
虽然目前相关部门已投入大量的资金防治公路边坡,但仅针对一些已发生病害的边坡进行被动防护,缺乏适应该地区公路滑坡灾害监测预报的成套技术[14-15],同时缺少对福建地区公路边坡的形成原因的系统研究, 导致容易出现错误的滑坡预判,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从而制约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6-17]。 福建省最新规划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布局方案为“八纵十一横十五联”,规划里程约1.24 万km(“八纵十一横”约9 600 km、“十五联”约2 800 km)[18],本研究以福建南平公路边坡降雨型滑坡问题为例,结合三维重建技术与离散元仿真技术,建立实时数据及位移监测站,构建边坡预测模型及边坡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实现对边坡滑坡问题的预测预警。
本研究以南平边坡滑坡灾害智能实时监测预警为例,基于三维重建和数值模拟,建立预警平台,实现对边坡滑坡问题的准确预测。 本研究技术路线见图1。
滑坡位移形变在滑坡监测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监测对象,传统的位移传感器只能反映某个点位的变化,难以反映滑坡的整体形变情况,且拍摄影像的间隔时间长,不能提供连续的形变数据,效率低下且价格昂贵。本研究利用RealityCapture 软件结合Bumblebee 三目视觉设备所采集的图像资料,基于SFM 算法将收集的无序图像进行特征匹配,形成模型的3D 点云数据,构建边坡三维模型。 同时,三目视觉设备可24 h 连续监测,进一步监测降雨前后位移的变化。 过程如下:通过调取边坡摄像头拍摄到的照片,利用python 语言编写爬虫程序,按照实际需求从后台爬取数据库的数据(①),并将其自动存储在特定文件夹中(②),将文件夹的图片导入RealityCapture 软件后进行图片对齐工作生成稀疏点云,在3D 界面可轻微看到。 调整解算范围,设置精度,将边坡模型进行三维重建,生成最终模型。 进而将两片点云对齐,计算点云距离,以颜色的深浅表示前后点云的差异,通过计算结果监测降雨前后位移的变化(图2)。
通过实地勘察,结合当地历史气候数据和居民分布情况,确定潜在的滑坡危险区域,并选择相应的传感器对该区域进行实时监测。 考虑边坡左高右低的地势情况, 将整个监测区域分为左右两部分,以设备箱为中心,传感器对称分布(图3)。 (1)挡土墙压力传感器设置是根据风险分析确定的,坡脚左右距离数据采集系统5 m 处各设置1 个土压力计传感器,深度约为1 m。 监测频率为10 min 测量1 次;(2)雨量计设置在距离数据采集系统高度3 m处,误差不超过2%,监测频率为10 min 测量1 次;(3)设置渗压计(又称孔隙水压力计)监测岩土体内部流体压力;(4)土壤含水率监测,设置含水率传感器于坡顶、坡中、坡脚等7 处,实时监测含水率的变化。
图3 南平公路边坡传感器分布位置
同时,为了提高预警模型的精度和准确性,利用MATLAB 软件自主编写的降噪程序进行降噪处理。 降噪前的曲线波动不平滑可能由监测设备电压不稳、降雨等原因引起,启用降噪程序对其去噪,结果见图4。 同理,使用降噪程序对其他传感器的监测数据去噪,去噪结果可直接用于后续监测预警技术。
图4 边坡土压力和渗压力降噪前后的监测数据对比
2.3.1 外观尺寸
通过无人机航拍获取的高精度影像,利用PhotoScan 软件处理得到点云数据作为基本初始数据, 利用Cloudcompare 软件进行点云裁剪,ArcGIS、AutoCAD、Rhinoceros 等 软 件 进 行 三 维 建模,最后导入到PFC3D 软件中,形成PFC3D 模型所需的滑体和滑床,采用ball-wall 模型,其中wall 为滑坡滑床边界,ball 为滑坡滑体。
南平滑坡数值模型尺寸为:SN 向长140 m,EW向宽120 m,与实地地形基本一致(图5)。墙面数量为3 916 个,颗粒数量40 000 个,颗粒半径0.25~0.4 m。边坡采用线性接触模型作为基础本构模型进行研究。
池州市中心城区土壤质地以Q4、Q3、Q2黏性土为主,根据池州市土壤普查成果报告《池州市土壤》,区内土壤类型以灰潮土、水稻土、红壤土为主,小部分为黄棕壤、沼泽土和石灰岩土。根据局部渗透试验数据表明,区内黏土层渗透系数K一般为0.000 196~0.000 973 m/d。
图5 南平边坡实际形状与数值模型
2.3.2 颗粒参数标定
为了有效模拟边坡的属性,选取不同的参数值进行直剪模拟与室内直剪曲线匹配,最终得出滑坡体的微观力学参数,如表1 所示。
表1 边坡PFC3D 模型细观参数
为有效模拟降雨作用下的边坡,赋予粒子含水率属性。
(1)水分传导规则
根据Ma 等[19]认为,在保证水分守恒的前提下,水分传递过程是通过颗粒间接触点的发生改变的,根据水分扩散率,水分从含水量较高的颗粒流向含水量较低的颗粒。
(2)降雨入渗模拟
为模拟降雨入渗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摩擦系数与含水率的拟合公式(1),来实现水分场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饱和度与颗粒含水重量的相关公式(2)、公式(3),来考虑渗流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其中:θj为粒子j 的含水重量,Se为有效饱和度,Gw为粒子含水重量,ρw为水的密度,rj为粒子j的半径,g 为重力加速度。
(3)降雨边界条件
入渗边界是由降雨强度和入渗能力的关系决定的,降雨过程可能出现2 种入渗情形(图6):情形1:降雨强度大于入渗能力,地表处于饱和状态,数值模型的边界条件选择Dirichlet 型,先使用保水曲线将已知压头转换为含水量,再将此含水量应用于位于此边界上的粒子,并且在模拟过程中其大小保持不变。 情形2:降雨强度小于入渗能力,此时降雨全部入渗,地表处于非饱和状态,此时数值模型的边界条件选择Neumann 型,考虑到每个粒子占据的等效连续区面积,水通量被简单地转换为边界上每个粒子的排放率。
图6 不同降雨边界条件
3.1.1 预警理论及模型验证
根据滑坡失稳前的3 个阶段中曲线斜率的变化,马闫等[20]提出可以用位移—时间曲线的切线角来预测预报滑坡, 初始变形阶段切线角通常小于45°,此时不需要警戒;匀速变形时等于45°,此时预警级别属于注意级;加速变形时大于45°,这一过程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45°<α≤80°为黄色预警的初加速阶段,80°<α≤85°为橙色预警的中加速阶段,α>85°为红色预警的临滑阶段, 通过角度所处范围判定边坡发展阶段并进行预测预警。
本试验选取了南平边坡2022 年1 月22 日—23 日的现场工况对这场降雨分别进行数值模拟以及三维重建反演。 通过数值计算的结果[图7 (b)]可知,整个边坡的三维平均位移变化不大,变形区约0.2~0.4 m 为后缘顶部。 切线角曲线图中,0°~40.87°的波动范围属于初始变形阶段;且左视图中的坡面没有明显变形,此时不需要预警。 通过三维重建的结果[图7 (c)]可知,浅色点云表示小变形,深色点云表示大变形,除个别点云超过0.42 m 外,变形区间都在0.18~0.42 m。
图7 同一场降雨下三维重建和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图8 3 种极端降雨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数值预测结果
综合上述结果可知,同一场降雨条件下,模拟出的位移结果与重建出的位移结果区间相近,可认为此种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1.2 极端降雨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1)50 年一遇暴雨稳定性分析
随着降雨进行,边坡位移迅速上升,平均位移为1.85 m;位移出现差异性上升,边坡左侧位移大于右侧位移,受重力势能影响前缘位移变化迅速,中部次之,坡脚位移上升缓慢,坡角处出现地下径流,含水率降低,坡体中后部接近饱和状态。 层内错动带为二层,第①滑动面为3~4 m ,第②滑动带为1 m 以下。
(2)100 年一遇暴雨稳定性分析
遭遇100 年一遇大暴雨时,南平边坡4/5 的区域位移迅速上升,最大位移为12.56 m,平均位移为2.25 m;位移较50 年一遇的降雨增加,边坡左侧位移依然大于右侧位移, 位移区域变化趋势仍为坡顶>坡中>坡角处。 从含水率图中可以看出,整个边坡底部含水率呈逐渐减小趋势,可以认为,坡脚表层出现地下径流,水分流失,使得含水率降低,坡体中后部仍接近饱和状态。 层内错动带为3 层,第①滑动面为5~7 m,第②滑动带为3~4 m,第③滑动面为1 m 以下。
(3)1 000 年一遇暴雨稳定性分析
遭遇千年一遇大暴雨时,南平边坡的最大位移为43.8 m,滑体平均位移为6.5 m ,整个左侧区域的位移在20 m 左右, 边坡左侧垮塌, 平均速度为0.6 m/s。 坡体含水率几乎全部接近饱和状态,表层有一定的径流,使得部分粒子含水率降低。 层内错动带为五层,第①滑动面位移在12~18 m,第②滑动面位移在9~12 m,第③滑动面位移6~9 m ,第④滑动面位移3~6 m,第⑤滑动面位移<3 m。
南平公路边坡监测预警系统由设备信息管理、数据管理、位移预警、信息发布和模型可视化模块组成(图9),能够对南平边坡进行传感器数据管理、灾害预报预警工作,提高边坡灾害预警能力。
图9 南平监测预警系统平台
位移预警结果出现后,将在监测预警平台上实时发布并更新对应的预警位置、预警等级、预警内容和预警时间并告知相关负责人。 预警信息发布见图10。
图10 南平边坡监测预警系统预警信息发布
本研究基于数值仿真技术,开展了滑坡降雨变形预警分析,提出了位移、土压力双变量预警方法,实现了公路边坡多预警技术融合。 通过PFC3D 离散元技术结合参数标定, 建立了边坡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并设置降雨边界条件模拟边坡位移变形。 通过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模型准确性。 实施预测预警后,成功预测了降雨量并发布预警信号,在实际应用中成功实现了土压力预测模型,为滑坡预警提供了有效工具。 本研究总结了3 种降雨工况下边坡的位移特征,结果如下:(1)在50 年一遇的大暴雨情况下,南平边坡的位移迅速上升,通过监测对比,左侧位移大于右侧位移,前缘位移变化最快,其次为中部, 坡脚位移上升缓慢;(2)100 年一遇大暴雨时,南平边坡约有4/5 的区域位移迅速上升,位移相较于50 年一遇降雨有所增加, 边坡左侧位移仍然大于右侧,位移区域变化趋势仍为坡顶>坡中>坡角处;(3)遭遇1 000 年一遇的大暴雨时,整个左侧区域位移约在20 m,导致边坡左侧垮塌,最大位移达到43.8 m。 综上,在高强度暴雨以及地下水、重力的共同作用下,斜坡土体局部发生拉裂,解体土块发生滑移。 未固结土厚段滑裂面与降雨强度有关,错动带随降雨而变化。 研究的最终成果以“南平边坡预警平台”的形式呈现,平台集数据可视化、模型可视化、数值模拟、预测与预警功能于一体,此边坡监测预警系统包含设备信息管理、数据管理、位移预警、信息发布和模型可视化模块,融入三维重建与数值模拟结果,并将现场监测数据、图片实时传入到系统中,可在任意时间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