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孟娜 屈春炜
赵增权从一名普通井下作业工成长为石油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型人才。
●赵增权的关注点始终在解决现场难题上。 供图/渤海钻探
“赵专家,您研发的地面管线补偿器真不错!管线和大罐连接就差30 多厘米的距离,但以往重新拆装调整管线起码得两小时。这个工具一拉伸,一分钟搞定!”听着电话那头激动的感谢声,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首席技师赵增权倍感欣慰。
用匠心践行初心,赵增权从一名普通井下作业工成长为石油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型人才,获得了中国石油劳动模范、天津市劳动模范、海河工匠等荣誉,2022 年入选“大国工匠”名单。
儿时聆听父辈“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旋律长大,耳濡目染下,赵增权立志要在岗位上干出一番业绩。从一名石油井下作业工干起,经历艰苦的野外施工,他积累了丰富的一线施工经验。
2000 年,在苏丹市场作业期间,赵增权优化了高速磨铣的工艺技术,大大降低了桥塞磨铣时间,成为甲方公司的“独门绝活”。
这件事让他深深体会到了技术创新为一线施工带来的便捷。“只要解决一线生产技术难题,就能让工人们更加省力安全地施工!”他的内心种下了技术成才的火种。
2004 年,第二届全国石油石化系统井下作业工技能竞赛即将举办的消息传来,赵增权毅然放弃在海外市场工作的高薪收入,选择回国报名参赛,希望通过竞赛快速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
首次参赛,赵增权全力以赴。高强度的反复操练,他的手磨出了一个个血泡,痛得握不住筷子。每一次摘手套,破裂的伤口就被撕扯一次,但钻心的痛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赵增权抱回了全国石油井下作业工技能竞赛团体第一名的奖杯。
通过大赛,与全国的行业精英们同台竞技,赵增权提升了技能,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更加坚定了奋斗方向——走技能人才之路。
解决现场难题,让施工更安全便捷是赵增权最有成就感的事。这也是他投身科技创新的初心。
面对水平井钻进过程中,因分级箍、盲板扭矩过大,造成施工速度过慢的问题,赵增权最初想到的解决方案是使用钳牙咬合管柱。
这个想法还没进入试验阶段,就被他否定了:“钳牙闭合,内圈是圆形,扭矩过大打滑会损伤管体。方案存在安全隐患,不够完美,要找到完美的解决办法。”
为了拓展研发思路,那段时间他白天跑到施工的水平井现场调研,晚上翻阅资料、画图纸,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坚持学习和思考,赵增权熟练掌握了TRIZ 创新理论,并运用它进行攻关。用TRIZ 创新理论重新梳理思路,他萌发了采用多棱结构工具连接油管,代替钳牙直接咬合管柱的想法。因为多棱结构不仅能减少管柱受力面积,而且能增加咬合力,避免管柱损伤。
想法有了,但究竟要使用几棱结构,效果才能最好呢?这需要进一步通过试验来计算和验证了。他实施了四棱、六棱、八棱三个方案,使用3D 打印机打印模型进行初步试验和数据计算,最终确定了工具改进方案。
最终,井口反扭矩装置研制成功,完成了高难度复杂井——羊1H21 井的钻井分级箍及盲板施工。在孔1069H1、叶13-8H 水平井使用,较平均单井钻塞周期提速60%,刷新当时大港油田水平井分级箍及盲板最短钻进周期、大位移复杂水平井最短试油周期、最高试油时效三项纪录。2020 年推广使用以来,成为水平井单井提速提效的利器。
成功的人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对赵增权来说,技术创新道路上取得的成绩和收获,得益于精益求精的态度。只要认为还有更加完美的方案,他就会持续不断地去更新完善。
2022 年,井口反扭矩装置被赵增权“挑剔”了。他觉得还有继续改进的空间,一旦完成设想,水平井分级箍及盲板的钻井周期还能缩短。
坚持把每一个困扰企业发展的生产难题,转化为技术攻关的课题,赵增权获得国家级创新成果6 项、省部级创新成果22 项、企业级创新成果41 项,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19 篇,获国家专利27 项。
从工人到天津市劳模,从技能专家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如今的赵增权已是荣誉等身。对此他心怀感恩:“荣誉的获得归功于企业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搭建的平台。我要尽我所能,将技艺倾囊传授,为企业发展培养更多人才。”
2019 年,首届全国井下作业工职业技能竞赛、中国石油首届井下特种装备操作工职业技能竞赛,同时举办。赵增权担任渤海钻探公司赛事总教练。望着参赛选手年轻的脸庞,他仿佛看到了昨天的自己,顿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赵增权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供图/渤海钻探
七月流火。训练艰辛,选手坚持不住时,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选手,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成绩不佳,选手精神懈怠时,他科学分析,合理调配训练方案,让他们快速提升;对手强劲,选手信心不足时,他帮助选手调整心态、放手一搏、超越自我……
最终,渤海钻探取得1 个团体第一、1 个团体第三、个人3 金6 银2 铜的优秀成绩。领奖台下,获奖选手们红了眼眶,与“赵教练”紧紧拥抱在一起。
在岗位员工培训中,赵增权给渤海钻探员工打造了多个技能强项。比如正压式呼吸器的佩戴。他将佩戴过程分解为10 步,一步一步带着员工练习,先分步再串联。在他的现场培训下,试油机组人员做到人均30 秒完成佩戴。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面对“不扎堆”的疫情防控要求,为满足一线培训需求,赵增权积极完善了培训课件,建立“线上+线下”的培训方案,多维度推进现场培训。他开通了网络直播培训,不间断开展岗位培训答疑,成为走红一线施工队伍的“网红”。
2021 年,在中国石油首届实操培训师大赛专业赛中,赵增权凭借“操作液压油管钳”项目荣获中国石油井下作业工专业最佳培训方案设计奖和个人三等奖。他领衔的“井下作业工技师培训”团队项目,荣获中国石油培训项目团队二等奖。
2022 年年初,他奔赴西北市场,用一个半月的时间为员工培训井下作业实操、安全、井控技能。在西北市场开工之际,通过送培训、送技能到现场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安全生产中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水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几十年如一日,甘为人梯,赵增权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累计培养出技术技能专家11 人,集团公司及企业技能大赛金银铜牌选手37 人。
技能拔尖,创新成果丰硕,“赵增权”三个字已经成为渤海钻探井下技服技术创新的品牌担当。
2018 年,“赵增权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打破专业和岗位的壁垒,打造多元化的跨界创新联盟,组建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优秀团队,凝聚了一批既有绝活又能带徒的能工巧匠。他拥有了更大的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
在领衔的《解决套磨铣作业碎屑易卡钻的难题》项目中,他带着工作室成员李龙、王方祥等商讨方案、优化设计,经历了百余次实验,最终既解决了现场难题,又在2020 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天津分赛暨第五届天津市企业创新方法大赛的266 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项目攻关充满艰辛,研制工具的实验最初涡轮吸力小,带出碎屑达不到目标值,大家备受打击。增权鼓励我们发散思维,集体改进叶轮结构,解决难题。看到参与研发的成果让一线兄弟欣喜不已,我们信心更足了!”李龙说道。
王方祥发挥在流体力学计算、工具建模方面的专长,为验证工具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这让他感受到了成长的喜悦。
一人登峰,众人攀登。“一起发现生产难题,激发大家想办法,协作攻关,问题解决了,水平也上去了。”这是赵增权培养苗子的心得。通过传帮带,“赵增权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培养出三级技术专家5 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2 人、企业技能专家4 人。
经过历练和打磨,第一批加入工作室的成员有4 人先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业务范围涵盖了渤海钻探的四大主营业务。这4 个工作室不断吸纳新的专业人才、技术骨干。
如今,加入渤海钻探各个工作室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他们之中有博士生、研究生,有技师、高级技师,有一线技术骨干。他们有的实操经验丰富,有的理论知识扎实,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支支立足本职工作、勇于发明创造、勤于技术交流、善于人才培训的优秀团队,为渤海钻探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的发展动力。今年4 月,在中国石油第二届创新大赛中,渤海钻探青年技术人才团队凭借《智慧压裂——新一代智能压裂服务领跑者》项目获得了青年创意大赛一等奖。
从一名盐碱地的石油工人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带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培养了一支支创新队伍,赵增权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奋斗书写了不凡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