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情感温暖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023-12-01 02:04王亚兵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第三高级中学许昌4610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34期
关键词:共情主义温暖

◎ 王亚兵(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第三高级中学,许昌 461000)

一、引言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保护因子[1],对于促进个体积极社会适应及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表现出高亲社会行为的个体会有更低的孤独感、攻击性和更高的同伴接纳、社交自我概念等[2]。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2000 年,《法制日报》有数据表明,与小学生和高中生相比,初中生是犯罪率最高的群体。同时,青少年群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是其道德发展的重要标尺,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规范与习惯的养成,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3]。因此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培养尤为重要,对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指出,家庭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至关重要[4]。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家庭环境中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5-6]。而父母情感温暖作为一种积极的教养方式,不仅对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7],同时也是其问题行为的重要保护因子[8]。青少年所感知到的父母温暖能够增强个体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助于个体与他人的积极互动[1],进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然而国内研究多集中在两者关系中介机制的探讨[6,9-10],而对其边界条件缺乏深入研究,更缺乏留守群体间变量关系的探讨。

本研究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考察共情在父母情感温暖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及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调节作用,同时对留守与非留守群体进行模型的差异比较,从而为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并对促进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实践提供指导。

在亲社会行为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共情备受关注[11-12]。共情是指个体能够感知或理解他人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13]。共情-利他假说(Empathy altruism Hypothesis)指出,个体在共情的作用下更容易对不幸的人产生同情、怜悯等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强度越大,利他动机就越强,实施帮助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14]。大量研究已表明,个体的共情可以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产生[15-16],即与低共情者相比,高共情者在面对助人情景时,更能敏锐地觉察到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感受,进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实施。

生态系统理论指出,父母和子女作为家庭微环境的主体相互影响,因此,父母教养方式是孩子共情能力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一项追踪研究发现,父母温暖和积极表达能够正向预测孩子的共情能力和社会功能发展,即积极温暖的教养方式能让孩子尽情体验和表达各种情绪,这会进一步加强孩子对于情绪刺激的回应,促进其共情能力的发展和良好的社会适应[17]。也有研究发现,若家庭环境温暖、父母善于理解孩子,则会促进孩子共情能力的发展,而严厉惩罚和过分干涉则会阻碍孩子共情能力的发展[18]。张璟、袁悦、卫博峰等[9]发现,共情在父母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型、信任鼓励型)与中职生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综上,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1:共情在父母情感温暖和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虽然共情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但有时个体只是存在一种亲社会行为倾向,最终是否会实施亲社会行为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19]。道德判断的双加工模型认为,情绪反应和认知推理都是道德决策和道德行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体的意图、信念、价值观等都属于认知推理范畴[20]。损失-奖赏的激励模型(The arousal: costreward model)也指出,人们在实施助人行为前会进行认知决策加工,提供帮助所带来的损失、奖赏,以及不提供帮助可能带来的损失,两者之间的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最终是否实施亲社会行为[21]。基于以上两种理论模型,我们认为高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个体聚焦于财富的获得和拥有[22],认为财物的拥有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也是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准[23],因此,高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个体尽管在面对助人情景时可能会因个体的同情、怜悯等从而产生亲社会倾向,但最终也可能因未得到回报而不会实施亲社会行为。相比之下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个体不计回报,则更可能因为共情实施亲社会行为。基于此,我们提出研究假设2: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 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儿童群体,他们多生活在贫困家庭且长期与父母分离,早期的贫困、消极的父母教养行为会造成孩子经济、人际等的不安全感,进而影响其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形成[24]。近年的研究也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共情[25]、亲社会行为[26]等积极心理健康指标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本研究在分析初中生父母情感温暖与亲社会行为关系机制时,也将对是否留守的初中生群体进行模型比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取样的方式,以河南省某农村中学652 名初二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删除不认真作答和无效问卷,不认真作答即指条目得分呈规律性以及多处出现选择两个及以上答案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601 份,回收率为92.18%。被试平均年龄为15.25±0.59 岁,男生293 人(占48.8%),女生224 人(占37.2%),性别缺失84 人(占14%)。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初中生230 人(占38.3%),非留守初中生371 人(占61.7%)。

(二)研究工具

1.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采用蒋奖、鲁峥嵘、蒋必菁等[27]修订的中文版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维度进行测量。父母各7 个条目,采用李克特4 点计分,1表示 “从不”, 4 表示 “总是”。得分越高代表个体感知到的父母情感温暖越多。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12。

2.共情

采用张凤凤、董毅、汪凯等[28]修订的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IRI-C)对共情进行测量。本研究采用观点采择和共情关注两个维度,共有11 个条目,采用1(非常不赞同)到5(比较赞同)的李克特5 点计分。得分越高代表个体的共情能力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0。

3.物质主义价值观

采用Richins[29]的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Material Values Scale,MVS)。共有9 个条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1(很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物质主义倾向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4。

4.亲社会行为

采用张梦圆等[30]修订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共有15 个条目,采用李克特7 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7(完全符合)。得分越高代表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越多。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3。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χ2/df=3.61,CFI=0.91,TLI=0.90,RMSEA=0.06,SRMR=0.04。

(三) 程序及数据处理

在所选取的中学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调查前向学生说明问卷内容严格保密,结果仅做科学研究之用,要求学生当堂独立、认真填答,完成后当场统一收回。采用 SPSS21. 0 和Mplus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

采用 Harman 单因素检验法对所有项目进行主成分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 1 的因子共有10 个,且解释变异率最高的因子为23.51%,小于 40% 的临界标准,说明数据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二)各变量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矩阵

表1 列出了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矩阵。结果表明,亲社会行为与各个研究变量均存在显著相关,其中与父母情感温暖及共情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存在显著负相关;父母情感温暖与共情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物质主义存在显著负相关;共情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存在显著负相关。

表1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矩阵

(三)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进行检验,在模型中,因所有待估计的参数正好等于协方差矩阵中的元素,即构成了一个饱和模型,因此不再估计其拟合指数,仅关注其路径系数,结果如图1 所示。首先,父母情感温暖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共情(β=0.40,t=10.35,p<0.001),共情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亲社会行为(β=0.46,t=10.46,p<0.001)。同时,共情在父母情感温暖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Indirect effect=0.183,S.E.= 0.026,p<0.001),假设1 得到支持。在加入共情这一中介变量后,父母情感温暖仍可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亲社会行为 (β=0.18,t=3.99,p<0.001),即共情在父母情感温暖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另外,共情和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交互项可以显著预测初中生亲社会行为(β=-0.16,t=-3.14,p<0.01),即物质主义价值观调节了共情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所以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成立,因此假设2 得到支持。

图1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揭示共情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亲社会行为显著交互效应的实质,本研究进一步进行了简单斜率检验。计算出当物质主义价值观为平均数正负一个标准差时,共情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效应值,绘制简单效应的分析图(见图2)。由图2 可知,与高物质主义水平的初中生相比(β=0.37,t=7.91,p<0. 001),低物质主义初中生的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更强(β=0.60,t=11.24,p<0.001),即共情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受到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调节。

图2 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共情与亲社会行为间的调节作用

(四)是否留守群体的模型差异比较

为了对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群体在以上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中的差异进行比较,本研究对模型中的各路径系数在不同组别中的差异进行了Wald 检验。结果发现,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仅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的后半路径差异显著(Wald=16.02,p<0.001)。

具体来说:在留守初中生群体中,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共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β=0.07,t=1.01,p=0.31),如图3 所示;而在非留守初中生群体中,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共情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显著(β=-0.26,t=-6.24,p<0.001),如图4 所示。在其他路径上,系数的差异比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图3 留守群体中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共情与亲社会行为间的调节作用

图4 非留守群体中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共情与亲社会行为间的调节作用

四、讨论

本研究考察了初中生感知到的父母情感温暖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内在机制及作用条件。结果表明,父母情感温暖可以正向预测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8,11]。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儿童通过观察父母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31]。在温暖的家庭氛围中,父母会经常表现出关爱、支持及帮助等行为模式,而这在潜移默化中会内化为孩子的交往模式,当孩子处于助人情境中就更可能做出亲社会行为,即亲子间的积极互动是儿童青少年亲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2]。研究结果对丰富亲社会行为影响机制的相关研究,以及农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干预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共情的中介作用

研究表明,共情在父母情感温暖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这与近年来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33]。同时,该结果也与一般学习理论相契合,即外部环境刺激(父母情感温暖)能够影响个体的亲社会情感(共情),进而影响其亲社会行为,共情在个体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父母情感温暖能够提高初中生的共情水平,这可能与个体感知能力的发展有关。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高感知能力的青少年更容易感知他人的情绪情感,因而会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和怜悯[34],即高水平的共情;而高共情水平能够降低个体的攻击性[35],预测其亲社会行为[36]。这也启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父母要意识到家庭对孩子特质塑造的重大影响,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从而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物质主义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物质主义价值观可调节模型中中介路径的后半段。具体而言,对于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初中生来说,共情对亲社会行为有更显著的影响。这与共情-利他假说的观点相一致[14]。物质主义者具有自我中心、不关注人际关系等典型的人格和行为特征[37],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分享、合作、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内涵具有抑制作用。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初中生较少考虑自己能否从亲社会行为中获取回报,而是凭个体所能感受到的同情、怜悯等情绪的强度来决定是否实施亲社会行为,这种情绪强度越大,个体想解除他人困境的利他动机就越强,就越有可能采取利他行为。而一旦个体聚焦于自己是否能从助人行为中获取物质收益,共情对其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便会降低,这与亲社会行为的决策过程[38]相契合,即个体在前一阶段产生了助人动机,但会在评价阶段权衡利弊,若弊大于利,则可能不会实施助人行为。这一研究结果提示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对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是否留守初中生群体的模型差异比较

模型的跨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在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两个群体中,简单中介模型上的各路径差异均不显著,仅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的后半路径差异显著,即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共情与初中生亲社会行为间的调节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在留守初中生群体中,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但在非留守初中生群体中此调节作用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相较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更为恶劣[39]。然而,长期生活在不利处境之下的留守儿童可能会发展起某些独特的心理资本能力来缓冲或抵消不利处境所带来的影响,如明理感恩、宽容友善等[40]。因此,留守儿童可能会因自身曾遭遇过困难,在面对助人情景时,更能感同身受,从利他动机出发,以自身所感受到的同情、怜悯的共情强度来决定是否实施利他行为。而对于非留守儿童来说,遇助人情景时更可能权衡利弊,若利大于弊才去实施助人行为。而对于简单中介模型而言,各路径差异均不显著,这可能提示我们,该模型变量之间关系的稳定性并不因群体差异而有所改变,即父母情感温暖是个体共情、亲社会行为强有力的预测因子,共情也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

(四)研究意义与局限

研究发现,父母情感温暖可以通过共情预测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物质主义价值观在父母情感温暖通过共情影响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模型的后半路径起调节作用,且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在留守与非留守群体中差异显著,这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干预和培养具有重要启示。如父母在家庭中应多给予孩子关爱和支持,同时注重初中生共情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注重对儿童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尤其对于非留守群体,要积极引导其正确价值观的培育。

同时,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为横断研究,难以得出确切的因果推论,今后可通过追踪研究进一步揭示变量间的关系;其次,本研究仅考察了积极教养方式,未来可以将消极教养方式纳入进行对比研究。此外,本研究使用的数据均来自被试的主观报告,可能会受到社会赞许性等因素影响,未来研究可考虑以多种来源的方式收集数据,以提高测量的客观性。

猜你喜欢
共情主义温暖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温暖冬夜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写意主义
在温暖中流逝的美
温温暖暖
近光灯主义
爱·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