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价值、内核与路径

2023-12-01 20:14唐登霞
文教资料 2023年1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历史

唐登霞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其中,中华民族发展史蕴含了中华民族在绵延五千多年的长河里创造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能够为当代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中华民族新历史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加强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意义重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其价值、内核与路径,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使命意识、使命担当,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一、面向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的价值

中华民族发展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文明创造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生成史。面向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能够发挥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启智润心作用,对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一)培养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

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与时代新人的培养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

第一,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新的时代征程呼唤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中华民族发展史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能够为时代新人的涵养提供丰饶养分。第二,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能积极应对思想文化领域遇到的挑战。当前,多元社会思潮交织,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不良社会思潮在大众文化、社会舆论等多个领域进行渗透。对于阅历不深、心智还未成熟、理论基础还不够扎实的大学生而言,这些不良社会思潮会弱化他们对国家道路和民族历史的认同感。因此,只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教育,传递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才能强化大学生群体的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中华民族发展史蕴藏着历久弥新的信仰追求和跨越时空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能引导其不断巩固自己的历史记忆,在掌握历史精髓中生发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维护,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第三,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能够凝聚民族向心力,为培养时代新人注入内生动力。中华民族在历史上虽多次历经劫难,但团结统一始终是主流和趋势,这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向心力的体现。通过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凝聚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向心力,能加深他们对自己作为中华儿女的认知与认同,增强他们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引导他们把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有机结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要求

中华民族发展史内容厚实,意蕴深刻,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第一,中华民族发展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优质资源。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所蕴含的优良传统美德、优秀民族精神、优良传统习俗等资源是滋养大学生心灵的重要禀赋。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为大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厚实基础,进而促进自身成长与人格完善,不断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第二,中华民族发展史为立德树人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尤为重视德行和教化育人,立德树人是对传统德育思想的时代发展。以德立身的观念最早出现在尧舜时期。[3]先秦时期即涌现出大量“立德”思想,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4]立德处于为人处世“三不朽”最高标准之首。可以说,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自我修身、教化要求等,能为立德树人实践提供重要借鉴。第三,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是完善立德树人体系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华民族丰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是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拓展,将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与“四史”教育一起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有助于形成思政教育的新格局。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大学生是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对其进行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是实现由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的需要。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传统文艺、传统习俗等都是在中华民族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与此同时,这些优秀文化以强大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赋予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第二,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路径。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重在“以文化人”,通过发挥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既能增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又能激励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把握精神血脉,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三,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有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中华民族发展史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丰厚积淀,是推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不仅能引导他们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还能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自觉担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二、面向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的内核

中华民族发展史时间跨度大,蕴含的内容极其厚重和丰富。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华民族发展史以史育人的作用,需要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历史文化以及历史精神等方面来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

(一)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教育

认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是提高中华民族之民族自觉性的知识基础和历史情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根基和历史自信。[5]各民族之间长期生产生活方式的交流交融催生了中华民族的雏形,最终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融合下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充分展示了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这就需要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教育,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认同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回顾整个中华民族演进史,每当遭遇外来入侵时,各民族始终能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目前,我国正处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尤其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力量。当代大学生处于人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认知确立的关键期,对其进行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重点是教育大学生形成对于中华民族整体历史演进的逻辑认知和价值认同,并以此引导其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其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第二,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中华民族所经历过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深深刻写于各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之中,其内在饱含的忠贞爱国、团结进取与自信自豪的情感也将持续影响着各族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感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奋斗成就和奋斗精神中坚定历史自信,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进而在中华民族新的发展进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6]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积淀,产生了大量优秀文化作品,涵盖了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科学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为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第一,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爱国情怀教育。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传统。“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句都体现着中华儿女深厚的家国情怀。每当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总有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坚定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度、系统地挖掘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国家认同、责任意识等时代价值,并将其融入当代大学生日常教育,是面向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二,开展以“和谐相处、仁爱共济”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尚仁义、重和谐是中华民族在处理社会关系方面的思想传统。儒家将“仁”放在首位,主张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墨家主张“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推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礼记·礼运》中描绘了“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美好图景。这些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元素在历史上起到了扶弱济贫、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蕴含的尊重、互助、友爱、追求和谐发展的时代价值,并将其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提升其社会责任感。第三,开展以“严于律己、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个人品德教育。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道德的修养,有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社会价值取向。《大学》中有“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7]以民族历史文化中蕴含的慎独慎微、勤于自省等德性观涵育当代大学生的品行,引导他们增强自我约束意识,帮助其养成严谨的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

(三)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教育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且被该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接受的精神积淀。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孕育了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精神气质和风貌的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延绵不断、走向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只有始终发扬中华民族历史精神,才能不断创造奇迹。

第一,开展自强精神教育。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一脉相承,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挫折,面临多少艰难险阻,始终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开展自强精神教育,向当代大学生传递自强不息的精神火炬,引导他们在逆境中不畏艰辛、迎难而上、愈挫愈勇,自信自强地勇担时代大任。第二,开展不懈奋斗精神教育。奋斗是中华民族发展之动力,伟大先辈们以身许国的光荣事迹和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范既是当代大学生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教科书,又是当代大学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能量剂。大学生朝气蓬勃,是一群富有求索精神的有为群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开展不懈奋斗精神教育,讲好感人至深的民族故事,引导大学生在聆听历史的回响中感悟先辈们敢为人先的精神追求,激发他们奋斗的内生动力,自觉锤炼斗争意志,提高斗争本领,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奋斗者。第三,开展和合共生精神教育。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和”的传统,如人与人之间的“和”,人与自然的“和”,人与社会的“和”等。通过开展和合共生精神教育,激发大学生产生“共生效应”,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进而形成内心外化的和谐状态,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合与协调。第四,开展逐梦精神教育。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始终心怀梦想、敢于追梦。从盘古开天、夸父追日的历史典故到神舟飞天、“天宫”空间站的先后问世;从“天下大同”“小康社会”的理想追求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小康,中华儿女为了圆梦前仆后继乃至奉献终身。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应对其进行逐梦精神教育,培养他们勇于攀登、踔厉前行的拼搏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奋斗动力,自觉做中国梦这个中华民族共同梦想的坚定圆梦者。

三、面向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的路径

结合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有必要从高校课程教学、社会实践、融媒体平台、引导大学生创造新历史等方面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提升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的时效。

(一)将中华民族发展史融入高校课程教学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高校应聚焦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教育主阵地,以史育人、以史感人。

首先,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应切实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教学能力,善于挖掘中华民族发展史资源中的典型素材和生动案例。具体而言,就是要挖掘古代中华民族英雄的故事、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故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争取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故事,将中华民族发展史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将这些优秀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资源以案例式、情景模拟式、讨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融入思政课教学,以便学生在讲解历史故事、表演历史情景剧、给历史人物配音、开展历史论点辩论赛中体悟真切的情感。其次,以课程思政为辅助,开发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的“专业课堂”。高校要找准各学科教学与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的有机融合点,促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专业课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揭示中华民族发展史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引导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例如,法学类教师可通过讲述中华民族的法律形成史,让学生们感悟古人经世济民、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农学类教师可通过讲授中华农学史的发展过程,启发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情怀等,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促使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从“入教材、入课堂”到“入脑、入心”。

(二)在社会大课堂中讲好中华民族发展史

要构建社会大课堂,强化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在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高校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抓好参观体验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可充分利用地方有效教育资源,如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场馆,组织开展以中华民族发展史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领悟中华民族发展史。其次,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发挥各自专长,打造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一方面,高校可组织大学生在寒暑假社会实践中组建中华民族发展史考察、宣讲等实践团,深入村镇、企业、机关等基层一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实践活动中接受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可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系列主题文艺活动,采用大合唱、舞台剧、话剧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学习和了解,不断提升他们的情感认同度。最后,政府文化部门应与高校形成教育合力,为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各类文博场馆可与学校共建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基地,如面向大学生群体公益开放、在各个场馆中建设虚拟VR(虚拟现实)体验馆等,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熏陶,继而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三)利用多媒体形式传播中华民族发展史

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要重视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传播载体,让静态的文化“活”起来。

首先,将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与元宇宙媒介相融合。将元宇宙技术融入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不仅可以增加中华民族发展史知识传播的趣味性,还可以增强中华民族发展史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借助元宇宙的无差别式沉寂技术,在元宇宙空间中高度呈现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青铜器的制作、万里长城的修筑、“两弹一星”的研制等,通过营造“真实”事件的氛围和流程,在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下,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其次,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优势。借助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传播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知识谱系和价值观念。在主流媒体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开设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专栏,设计多样的学习专题和知识竞答项目等,在拓展传播广度的同时加深传播的深度。最后,搭建中华民族发展史精品课程学习平台。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等平台,定期推送精心设计的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优质课程直播或录播,为大学生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知识提供便利。

(四)引导大学生创造中华民族发展新历史

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为创造中华民族发展新历史提供了重要支撑。

首先,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要抓好大学生的“感悟”环节。大学生在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做好经常感悟与提升,主动向周围的人宣传阐释中华民族发展史,进而达到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真正理解、接纳和认可,升华为个人的价值观念,最终用以激励自己的实际行动。其次,引导大学生在弘扬责任担当精神中创造中华民族发展新历史。责任担当精神孕育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引导大学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浸润下主动担当起历史使命是面向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的旨归。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应注重讲解历代先辈们有责任有担当的榜样故事,启发大学生学习他们并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强国富民的理性实践,激励大学生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转化为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坚决行动。最后,引导大学生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中赢得历史主动。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科学把握历史规律,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8]在开展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觉悟水平,引导他们遵循历史规律,主动去走中华民族发展的艰辛之路,到民族复兴最需要的地方去。除此之外,还应在大学生中积极倡导服务于民族发展战略,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发展事业相结合,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努力将专业所长化作民族复兴的实际行动,既要做民族发展的见证者、受益者,更要做民族复兴的参与者、推动者。简言之,通过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激励大学生在复兴民族的实践中创造新的历史文化,凝练新的历史精神,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民族历史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