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准思政的一体两面

2023-12-01 20:14:16程海霞
文教资料 2023年13期
关键词:精准思政政治

程海霞

(北方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44)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政工作凝心聚力,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重要时期都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交媒体的普遍使用改变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铺天盖地的信息竞相争夺人们的关注,每个人都面对着庞杂的数据噪声。但与此同时,基于大数据算法进行的个人定向推荐使得每个人处于“信息茧房”中,每个人又似乎只能听到单一声音。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未能与青年成长需要相同步,无法完成培育“四有”青年的时代任务,此时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精准思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2],其在扶贫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为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模式。在新时代中要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增效,就需要把精准思维理念引入思政工作中来。关于精准思政的研究,目前处于思想政治研究领域的前沿,学界已有相当数量的学者从时代背景、概念生成、实践路径、范式转换、可行性分析等角度来进行讨论,取得了不同维度的研究成果,为深入探讨精准思政提供了参考。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的研究偏重不同领域与精准思政的结合,或者以精准思政为出发点,探讨针对具体内容的思政工作创新。本文认为,对精准思政理念本身存在的两面性的进一步讨论,有助于我们形成对精准思政更加清晰的认识,用认识指导实践,会更有利于实践效果的提升。因此,本文将结合已有的文献,从概念方面阐述个人对于精准思政的理解,进而对其实践应用中的优势与困境进行讨论。

一、精准思政的内涵

在众多关于精准思政的研究成果中,有两种界定所在文章引用量最多,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一是“精准思政是指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介入,在精准思维和理念的引导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育人活动”[3];二是“精准思政是指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推动现实的生命个体成长为目标,以现实的具体问题为着力点,系统性、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4]。两种界定的实质都是精准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在具体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两者所讨论的精准思政的范围和定位不同。前者将精准思政定义为进行思政工作的一项活动,是思政目标下的一种手段,因此是从狭义角度来探讨;而后者将精准思政定义为推动个体成长的过程,将精准思政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提法,是从广义角度来探讨。其次,两者的导向不同。前者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教育对象的分类,有针对性地制定思政内容;后者是对现实已出现的问题进行弥补和完善。因而前者所提的精准思政更具有主动性,后者偏向于被动解决问题。最后,在具体手段上,前者突出前沿技术介入思政工作,后者没有强调具体的新方法。

两种界定方法各有千秋,精准思政兼具广义的一面与狭义的一面。在广义的层面上,精准思政是国家现代化治理的重要环节,只有建设符合时代需要的精准思政大格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我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人才。在狭义的层面,精准思政是高校思政的一种管理方法和工作方法,需要教育者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目标进行分门别类,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

综合来看,精准思政是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是广义的概念。精准思政的运行系统包含教育主体、教育方式、教育对象、教育结果、外部因素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下面将分别分析精准思政在五个方面的优势和困境。

二、高校精准思政实施中的优势

(一)识别潜在问题,明确教育目标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由一线教师针对教育精英悉心设计的目标进行单独作战来展开。由于目标设定与受教育者所求所需甚远,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存在理解能力、知识背景、沟通能力多方面的差异,加之师者的尊崇地位使受教育者与之产生的距离感难以消弭,大班式教学的方式使个性化教育成为难题,受教育者对思政教育中的目标与问题认识不清,且受时代所限,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并未给教育者提供了解学生所需所想的机会,因而教育者长期处于一种单兵作战的主观输出状态。这种长期的单向沟通易使受教育者形成对思政教育的冷漠与忽略态度,使得思政课教育者处于自说自话的尴尬状态,最终导致花费很多精力而收效甚微。

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进入新时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获取日常数据、获得第一手的原材料提供了便利。精准思政凭借网络对个人的日常行为轨迹的捕捉,能够做到对教育对象做较为全面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做到对问题的精准识别,为精准思政的展开提供清晰的问题导向。

(二)利用多维平台,优化教育途径

何谓精准?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数据分析明确了大学生在当下状态面临的思想状态与问题,针对不同的思想或认识问题,精准思政系统将根据已有信息对教育对象进行类别划分,不同于“上大课”“讲大道理”的方式,充分利用多维平台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方式。

首先是教育信息的丰富。在融媒体时代,思政工作者改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局面,通过微博、微信等实时信息平台关注社会热点,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与时俱进,丰富传授内容;精准思政通过将数据分析技术融入思政工作中,可以获取不同教育对象的教育媒介偏好、习惯差别、兴趣差异等基本信息,为思政工作精准开展提供指导。

其次是教育方式上,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一是充分利用“微文化”,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和日常生活各环节。通过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微”平台及时推送针对性信息,提高受教育对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理解,成为当代思政工作的有力武器。二是借助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搭建沉浸式、体验式的新学习空间,例如通过虚拟历史场景、虚拟博物馆等加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和认知体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知力和信服力,通过监测学生的面部表情、脉搏、心率等各项生理指标来检测教育效果,为教育方案的调整和教育方式的更新提供了可能。

(三)丰富思政内容,满足个性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一环之外,也是改变教育对象认知方式、促进教育对象自身发展的重要环节。任何人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其认知方式、思维逻辑、习惯偏好都因人而异,即使接受同样的教育,也是以自己的认知方式进行加工内化,最后也必然发展出不同的个性。因此,真正能走进人心的思政教育,必然是个性化的。以教育主体的现实状态为出发点,用符合教育主体认知习惯的方式进行针对性教育的精准思政,对于解决教育对象面临的现实问题、引导教育对象健康生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个性化思政教育为促进教育对象主动探求思维发展,主动积极地生活提供了激励。

(四)精准分析客体,高效评估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只有人的思想现代化才能促进人的现代化,只有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对象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但如何评估教育效果的问题却一直没得到完美地解决。借鉴市场体系下消费者的满意度评价体系,教育界也参考学生的评价来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但其中,缺少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相关性监测、教学目标与教学结果的现实比较,因而很难实现监测教育过程的预设目标。精准思政是依赖大数据技术产生的,前端分析、过程检测、结果评估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精准思政实施“一人一策”,通过教育前后行为轨迹的变动实现教育效果的评估。这一评估的结果又成为下一阶段精准思政的起点,实现了精准思政过程的连续性和实时性。

(五)及时解决问题,减少矛盾激化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在凝心聚力上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思政工作目的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精准思政通过大数据对人们的认知及行为进行分析,能够快速识别人们目前的状态和高度关注的问题,从而进行精准推送相关内容,以消解人们的不良情绪,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例如,2022年6 月10 日发生的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引起了网民极大关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做到因时而动,但是在精准思政视野下,各大官方媒体纷纷回应网民困惑,传播正能量,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总体来讲,精准思政有着传统思政不可比拟的优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一观念的产生将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作出极大贡献。但是在如何精准地实践方面,精准思政同样面临着无法逾越的困境。

三、精准思政在当下实施过程中的现实困境

(一)短时目标清晰,长期理念模糊

精准思政是信息化时代下为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问题,而提出的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在回应具体问题上,精准思政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回应数据统计所得出问题的过程中,其重要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能指所在,精准思政在这一方面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思政工作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思政工作中,最常见的答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全面发展的人在具体教育活动中的目标应当是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回应型的精准思政,保持着教育内容概念化、理论化的特点,思想性、实践性较差的弊端仍旧突出,是否能够通过精准思政提升其思想性和实践性?思政教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二)平台易于搭建,具体路径难定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有众多学者对精准思政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探析。杜先颖提出,精准教育的实施要“精练内功”“精设情境”“精晓需求”“精心供给”,[5]从而实现思政工作的守正创新。张琼等在谈到精准思政时提出“要建构覆盖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数据采集系统”,“建构全时在线、实时更新、即时研判机制”,“建构前瞻型、主动型、智能型应用平台”以实现精准思政的目的。[6]但是,目前学者对于精准思政实践路径的探讨停留在宏观和中观的层面,缺少微观层面的具体应用。依赖大数据支撑的自媒体平台能够给教育对象提供固定内容的推送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思政工作者怎样选择推送内容?是推送相关微视频课程,还是投放相关知识?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究。另外,在泛娱乐化的时代中,教育者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能否得到认可,也是难以预测的问题。

(三)个性需求广泛,知识体系混杂

对问题的研判不仅与信息是否充分有关,也与判断依据是否准确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大数据为精准思政获取充分的信息提供了可能,但依靠人工智能做出精准分析与预测则需要依靠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多门学科融合做出问题分析。不同学科之间对于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在同一学科不同流派之间对同一事件也有着不同的态度,利用何种知识源设定精准思政的数据库,又利用什么知识基础回应识别的问题,以及在部分学科(如心理学)中识别出的问题是否需要思政教育者的主动干涉,都需要设计者提前预设。在预设的过程中,知识体系的混杂极大地干预了问题识别的精准与问题解决的精准。

(四)教育结果易测,信息风险难控

精准思政工作以其信息化的优势极大方便了教育结果的测定,但同时面临着某些信息时代的风险。

首先是信息泛滥。一方面,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面临空前泛滥的信息,信息注意力碎片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大学生群体的“数字画像”很可能由于注意力的发散而仅仅停留在模糊的轮廓层面,难以做到精准画像。另一方面,精准度越高的数据捕捉程序所面对的信息量越大,按照精准教育的定制化模式势必需要更多地定点投放,这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程度。

其次是数字依赖的风险。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大数据精准的优势,必然面临数据异化的危害。思政工作者日渐习惯以数据为中心开展工作,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独自判断数据真伪的能力,离利用数据开展工作的初心越来越远。

最后是大量数据可能带来的隐私泄漏问题。高度共享的数据是精准思政的前提条件,为了实现教育对象画像的清晰,教育者势必期望获得更加全面的数据,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但是当数据获取得愈加全面,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越大,数据的泄漏会造成隐私的揭露、敏感信息的识别与教育对象主体权利的丧失。因此,精准思政在获取和应用数据的界限方面存在着正当性和合法性的考验。

(五)解决问题及时,教育成本倍增

精准思政对于教育对象差异的考虑极大地尊重了教育对象主体,但是精准思政的实施需要高昂的成本。

首先,在精准识别上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精准思政需要的不仅是教育者,还有数据分析师,当下的教育背景中稀缺兼具这两种能力的思政工作者,所以需要注重人员的选拔与培训。其次,精准思政的运行特点是因时、事、势而变,这就意味着初步数据库的建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这必然增加了思政工作的成本。最后,精准思政所采用的定制化内容投放需要进行精心设计,这一过程会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极大的压力。另外,精准思政的实践并不意味着传统思政被抛弃,两者共同运行时,思政工作占据了社会极大的资源,这是一笔我们不能忽视的隐性成本。

四、结语

新事物的产生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精准思政理念的产生是时代的需要,尽管在其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困境,但这一理念的产生是对灌输论与长期大班思政课程的及时反思,是身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一大进步。作为理想的新事物,对精准思政在实践中可能遇见的问题进行预设是解决以上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的第一步。精准思政的广泛研究对于教育者更好开展思政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对这一理念的深入认识将使“立德树人”工作更加轻车熟路。

猜你喜欢
精准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3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精准的打铁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