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探析

2023-12-01 11:01:20孙敬鸿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孙敬鸿

(四川轻化工大学外语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2)

一、引言

中国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将中国文化的英语理解和表达贯穿教育始终,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同奔涌的血液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流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体现为一种精神力量,事关民族振兴、国家兴衰。[1]作为中华儿女,有责任和义务不断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尽力讲好中国故事。新生代的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发展建设的责任和使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构筑积极向上的家国情怀尤为重要。中国文化中人物、事件、故事、语言、文献、风俗、传统和观念等较为繁杂,且时间推移、地域和交通等原因,造成各地表现明显不一的文化差异,这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带来一定的困难。[2]因此,了解中国文化特征要抓住精髓和主线,学会分析,进而体验文化自豪感,做好文化呈现和对外宣传。

中国文化属通识课程,作为外语学院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其教学内容取材广泛,包含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现状、构成及特征,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其中蕴含大量的课程思政元素,如《孔子的天人之学》《丝绸之路》《乞求和平的长城》《瓷器:中国文化的名片》等,将立德树人深植于课堂。在中国文化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合的过程中,授课教师通过提升自身素养,充分挖掘思政教学资源,结合课程要求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3]高校要凸显中国文化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引领作用,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定位,深挖课程或学科的思政要素,提炼出中国文化特色的思想价值,在实际教学中自然融入爱国情怀、理想信念、企业家精神等德育内容。[4]

本文针对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养成、文化自信的形成等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教师及教材等方面探讨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国文化课程教学的系列途径,确立课程的立德树人价值,从而助力中国文化课程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

二、课程思政的背景及内涵

2014 年,上海市委及市政府率先提出“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理念,其核心内涵为“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即大学的所有课程在知识传播中均以价值为导向,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融入思政教育。[5]2015 年1 月,国务院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新形势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性,从政策层面为高校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6]2016年12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2017 年12 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要求梳理各门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通过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的高度统一,从而掀起了中国高校课程思政的大变革。课程思政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德育资源,通过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全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中来突出育人价值,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构建一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形成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8]

三、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且身处多元文化网络环境,自我意识和功利心普遍较强,中国文化意识薄弱,思想政治认识肤浅,对待相关的政治课程态度消极。传统的思政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加之受社会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中国文化意识普遍薄弱,对思政课程教学存在消极心理,认为所谓的课程思政导入是本末倒置和浪费时间,直接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方向偏离、社会责任感不强、民族自豪感缺乏。部分大学生崇尚国外尤其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节日,有的甚至刻意去追求和模仿所谓的西方生活方式,导致新生代的大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错误认知。另有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了解和接受了中国本土文化,殊不知还仅仅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此外,我国专业外语教学更倾向于单纯进行英美国家文化的输入,而在传承、创造和传播中国本土文化时,学生的英语表达积累不够。[9]因此,落实“全面育人”教育理念,促进当代大学生加深对中国历史、政治、道德和国情等全方位的理解和认知,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效引领。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一门量大面广的重要课程,在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契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注重教学方法、挖掘思政内涵、丰富课程内容来开展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当前有些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表达中国文化,造成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同时,我们的高校课程教育更倾向介绍中国文化,较少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高校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由于传统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加上社会文化多元等因素影响,育人效果不佳、实效性不强,致使思政教育功能处于缺失状态。而学生的道德品质及行为意识往往是通过思政教育的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形成的。这也要求在实际的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挖掘中国文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积累和丰富课程案例并努力创新,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特色和当代中国发展,更能理性看待外部世界,帮助大学生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思政和文化双育人效果。

四、思政教育融入中国文化实践

(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教育者应培养和加强国情意识,要与时俱进地结合国内时政材料,如组织教师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文版,授课时可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汉译英练习,从而强化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语表达。教师须从自身抓起,提升政治素养,增强职业能力,加强对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厘清思想政治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文化育人视角挖掘和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价值观和育人内容融入自身教学构架和过程中,既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养成并具备课程的思政素养,增强自我德育意识和能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高校应竭力创建课程思政教学平台,使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的影响和作用,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认知与理解,强化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引导者、课程思政教学的构建者。

(二)创新中国文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国文化课程承载着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实现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责任。一些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知识储备及思想政治理论能力不足,加之平时对时政国情知之甚少,不能满足课程思政的基本教学要求,在理念、方法、手段和精力投入上有待提高。因此,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需要明确育人目标,厘清思想政治课程与文化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突出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从而更好地实现协同创新教育,使教师逐步树立创新的课程思政教育观念。在“中国文化概论”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其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精髓,了解古人诚实守信、爱国敬业的精神和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强化母语文化身份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

(三)深挖教材文化内涵和思政元素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中国文化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在教学中合理渗透,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发展,是实现开放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取材广泛,如中国历史和当代英雄人物的事迹、主要思想流派介绍等。依托教材来承载历史沉淀的中国文化,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布置一些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讨论题或者是辩论活动以供大学生思考,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茶文化和咖啡文化、筷子与刀叉文化等,将中国文化的英语理解和表达贯穿教学始终,开展针对思政和文化融合方面的实践活动,从民风民俗、娱乐文化、书法工艺等活动入手,带动大学生体味优质的中国文化精髓。新时代网络媒体飞速发展,在增强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加深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避免受西方思潮的过度影响。[10]

(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

在多元意识形态涌入我国的今天,高校承担起育人与创新的历史使命,文化自信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通过完成课堂内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也在无形中增强。在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进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使文化自信进入课堂和教材、根植于学生头脑,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融合方面的实践活动,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育人,利用红色资源,传播革命文化,引导大学生内外兼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展示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思想文化的同时,倡导学生积极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和使命,通过文化外译和宣传让世界了解中国,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结束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孕育的丰富思想和厚重内涵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强化高校教师的德育意识,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提升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积极创新中国文化教学,增强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长效工程,其价值在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引导和规范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高校实行课程思政改革,通过强化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涵育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