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
(山东交通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食粮及纽带,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及引导作用。全媒体时代,高校将信息传播优势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高效融合,实现教学实践、文化服务及科研管理一体化模式,为红色文化多元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奠定了基础。立足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高校要围绕红色资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形式等方面创新探索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融合的实践途径,促进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及全媒体平台优势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拓展课堂教育新渠道,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开放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文化内涵特征。随着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进步,红色文化不断以崭新的形态散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引导着社会主义新生活不断向前迈进。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涵盖三种形态,即精神形态、物质形态及制度形态。物质形态下的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光荣奋斗史的生动体现,更是红色教育实践的重要之地,比如重大会议旧址、革命故居及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精神形态下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过程中孕育出的伟大革命精神,比如延安精神、红色精神等。制度形态下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过程中的制度规范,更是党在不断实践创新中的宝贵经验,比如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及相关规定、纲领等。[1]
红色文化不但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及中国特色,更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伟大实践的具体表现。红色文化的特点主要涵盖浓厚的民族特色、内在先进性及鲜明的政治特色等方面。首先,红色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不但民族特色鲜明,更是中华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红色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内涵,是民族文化不断发展与丰富的有力体现。其次,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孕育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科学性及先进性。红色文化具有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涵品质,与中国优秀文化的实际发展相符。此外,红色文化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体现,代表着政治上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继承与发扬红色文化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抓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明确的政治导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理念。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建设时期,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及丰富的革命精神导向,可以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奠定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立场,增强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一方面,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信息的冲击不断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杂乱的信息浪潮可能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消极影响。红色文化作为革命精神的象征,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但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提供正确的导向,还是大学生在信息时代的伟大精神坐标,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新时代到来,一切都蓬勃发展的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政治思潮也在暗中滋生。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艰苦奋斗出来的精神价值,不但代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探索,更是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击的有力武器。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不但能够引导大学生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性,还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发展的自豪感,提高大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综合素养。
红色文化中孕育着真实的革命史事及红色故事等德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及实例,红色基因的多元化传承不但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将革命建设时期我党奋勇向前的抗战场景以影视、戏剧等形式再现,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增强思想政治育人的成效。而革命旧址、纪念馆、战争遗址等物质形态下的红色文化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使其不再受理论文化知识的限制,可以真实地体验到思想政治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及了解,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与熏陶。另一方面,革命战争时代形成的红色文化丰富了其时代文化内涵,增强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热爱的内生动力及理想信念根基。[2]借助红色文化传播的载体纽带向当代大学生展示我党人民奋勇前进的丰功伟绩,增强大学生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使得高校大学生自觉融入大无畏精神的建设中来,为民族复兴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信息多元化共享提供了更多可能,但是借助网络信息的便利,不少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红色教育中直接采用“照搬”模式,将革命建设的红色文化原封不动地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但忽略了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及时代差异,还没能将红色文化与当下的时代热点相结合,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缺乏深度挖掘,致使学生在红色文化教育层面的认知不足。[3]一方面,由于老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硬地为大学生灌输红色文化知识,没能将红色文化与时代发展及社会热点高效结合,会使得大学生在接受红色教育时不能做到对红色文化的全面了解与认知,甚至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及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部分大学生容易被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理念影响,不但难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及精神文化内涵,更倾向于用功利主义及个人主义来考量红色文化的价值及作用,致使其对红色文化的认知造成严重的误解与偏移,不能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对自身发展及民族文化建设的价值。
部分高校虽然将红色文化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但在融入的过程中对红色文化的挖掘有限,融入的形式也较为单一,没能借助全媒体优势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多样化融入,致使高校大学生对于红色教育接受的时效性不足。大学生思想处于上升活跃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不断提高,传统单一化的红色文化融入形式难以满足其对红色教育的需求,抑制了高校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一方面,高校缺乏创新化的红色教育资源融入形式,不能以多样化的渠道为大学生提供红色文化知识学习的平台,无法多元化满足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创新需求。单一化的教育教学形式无法提高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更无法让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知识有深入的认知与了解。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虽然将红色文化实践、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等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虽然接受了红色文化知识及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但在融入的过程中没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进行高效结合,使得红色知识文化与红色教育价值的融入成效并不理想,大部分人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感知层面。[4]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必须充分与红色文化相结合,为学生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主阵地。同时,针对部分高校未能建立长效化红色教育机制问题,各高校要充分挖掘各个学科与红色文化资源的紧密结合点,优化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多元化构建思政微课资源教育新模式。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整合网络优质红色课程资源,以红色文化微课、红色论坛、红色实践活动等形式来拓展红色教育的广度与高度,从而填补了理论的空白,使思想教育更加充实,提高“红色教育”的内涵,可以更加容易地激发出大学生的感情共鸣,在由红色教育构建的红色案例故事和环境中,加深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高校积极整合优质平台资源,做好红色文化顶层设计及学科协调机制,为红色教育文化的全面实施奠定基础。基于高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网络思政教学资源的优势,打造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新模式。同时,高校要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共享课程资源及教师教学队伍资源,借助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互动互通性制造出特色鲜明的优质红色文化微课、微视频,以多元化红色教育传播的形式促进当代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知。此外,高校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规划,使得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提升学习的兴趣,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成效。[5]
全媒体时代,把网络资源发展作为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载体及平台,以桥梁纽带的作用促进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为此,在确保教育实效性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红色教育渠道拓展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高校要借助网络信息平台优势构建校园红色文化专题,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升高校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关注度。同时,高校还要积极策划网络红色教育体验活动,以新媒体内容呈现的形式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培育红色基因文化,借助微电影、微课程等网络传播形式来诠释红色文化内涵及精神,将红色文化知识与当下时代楷模的先进精神结合在一起,创新大学生红色教育形式的同时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理念的认知。高校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开展红色文化网络定制课程,将红色文化与高校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丰富红色教育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于红色文化学习的兴趣。[6]此外,高校要创新思政教学评价形式,鼓励学生以红色文化创意作品、红色互动留言的形式撰写学习心得及感受,以多元化融合互通的形式,构建思政理论、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一体化课堂,拓展红色教育新渠道,为红色教育的多样化开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