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公正教育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12所本科高校的调查数据

2023-12-01 05:03冯英华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27期
关键词:公正大学生信息

冯英华

(常州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0 引言

信息资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从20世纪40年代信息论诞生以来,人们对信息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此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呈几何级速度增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伦理道德、教育和文化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信息不公、失范等现象逐渐显现,“信息霸权”“信息鸿沟”“信息贫富分化”等问题在全球范围蔓延,社会各界对信息公正问题的追问与反思也在不断加强。

《辞源》中的公正指“不偏私、正直”[1]。国外信息公正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90年,格林伯格将组织公正的一个独立维度表述为“信息公正”[2]。在国内,信息公正的研究与信息公开、信息权利等密切相关,吴育珊[3]认为“必须从技术角度克服障碍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解决网络公正问题”,唐魁玉[4]提出“在信息空间中也能够建构起网络社会公正秩序”,李卫东[5]认为“网络信息传播中的公正问题日渐突出,与业已存在的社会公正问题相叠加,对网络业的健康发展乃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从信息资源管理角度来看,信息资源历经创建、采集、组织、存储、利用与清理等生命周期[6],信息公正贯穿信息资源生命周期全过程。可以说,信息公正不仅指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益调节,还包括与之相应的信息政治地位、信息生态文化、信息素养教育、信息文化服务和信息社会福利等。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界对信息公正的研究聚焦在信息资源分配公正。

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产生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大学生是信息资源使用的重要群体,开展大学生信息公正认知研究意义重大,既可以进一步丰富以信息公正观教育为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完善高校治理理论框架,拓宽社会公正理论研究范畴,也为开展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定思路和方法层面的指引与借鉴。

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调查问卷表的编制参考了四维度组织公正量表和组织公平感量表,包括5个部分:基本数据、信息公正制度执行及效果、信息公正教育实施与效果、信息不公现象与信息维权、信息公正要素及其标准的认知。

问卷调查采用线上和线下同步调查方式。调查时间为2023年3月20日—4月20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表1 061份。本次调查共涉及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常州市和镇江市12所本科高校。

2 数据分析

2.1 问卷信度效度检验及样本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和Excel软件。经检验,调查问卷表Cronbachα系数结果为0.875(>0.7),说明数据可靠性较高;调查问卷表KMO值为0.907(>0.6),同时,Bartlett球形度检验中P为0.023(<0.05),说明调查问卷表有良好的效度。

在有效样本中,男女生占比分别为47.15%、52.85%;政治面貌上,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占比20.83%,共青团员76.63%,群众2.54%;学历上,本科生79.45%,研究生20.55%;专业分布上,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哲学、理学、农学、艺术学、医学,分别为27.43%、16.78%、14.61%、8.58%、7.82%、6.97%、6.13%、5.09%、3.02%、2.36%、1.23%。因此,有效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 信息公正制度执行及效果的认知

调查发现,有87.09%的大学生认为信息公开制度对高校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所在高校信息公开的程序和途径的了解情况调查中,仅有9.57%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有一定了解的占38.45%,不了解的占15.16%,不清楚的占36.82%。在对所在的高校是否达到《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要求的调查中,认为完全达到的占8.86%,基本达到的占64.27%,未达到的占4.01%,说不清楚的占22.86%。可见,大学生认可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积极作用,但认识深度还不够,当前高校在信息公开制度落实与效果上还存在差距。

2.3 信息公正教育实施与价值的认知

信息素养教育是提高学生信息意识、能力与道德的教育实践活动。调查显示,有60.03%的大学生表示所在高校举办过信息素养类培训或活动。在举办的培训或活动中,主题为电信网络防骗的占92.28%,知识产权的占40.37%,信息安全的占30.81%,信息检索的占25.95%,信息法规的占20.57%,信息维权的占14.77%,这些主题主要以保护学生经济和人身安全利益为目的,有关信息法制、信息检索及信息维权方面的培训或活动较少。在信息素养相关课程的调查中,有90.82%的大学生表示所在学校开设过文献检索类课程;有81.41%的大学生上过文献检索类课程,其中有30.42%的大学生认为这些课程是“必修课且有意义”,“选修课且有意义”的占49.27%。可见,当前高校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主要形式是活动、培训和课程,但涉及信息公正主题比较欠缺,主要集中在信息安全和信息检索技术教育方面。

2.4 信息不公现象与信息维权的认知

调查发现,24.22%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遭遇信息不公。在评奖评优评先和网络交易时最容易产生信息不公,占比分别为80.71%和73.97%,其他方面包括兼职求职60.13%、人际交往40.81%、文献资源获取35.53%、学习研究34.59%。在遇到信息不公的处理方式调查中:选择维护信息权益的占45.71%,不知道怎么办、忍气吞声的占12.06%,看情况的占30.25%,顺其自然的占10.84%。在选择维护信息权益的学生群体中,向班主任、辅导员或任课老师反映的占38.56%,向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反映的占17.53%,向亲属、同学或朋友倾诉的占83.51%,向媒体反映的占7.42%,网上吐槽的占67.01%。可见,大学生信息公正维权意识比较欠缺,维权方式和途径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对大学生信息权益维护不到位。

2.5 信息公正要素及其标准的认知

调查显示,信息使用公正、获取公正、传播公正、程序公正、内容公正和标准公正是信息公正的6个核心要素,占比分别为90.39%、86.24%、80.02%、77.19%、75.58%和75.21%。大学生对信息公正评判标准的调查中,合法合规的占90.67%,信息获得感的占80.87%,信息安全感的占78.13%,权利和义务统一性的占74.65%,信息可获得性的占74.08%,信息可用性的占71.35%,信息规范有序的占64.94%,信息幸福感的占58.15%。

3 研究结论及建议

3.1 研究结论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合理使用信息资源对社会和个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接触不良信息或垃圾信息对学业、道德、身心健康等产生负面影响。高校信息公正教育在内容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高校信息不公现象与行为易发频发,在信息不公预防与维权的方式、途径和效果上不到位,大学生信息维权意识不强。大部分高校信息公正治理不到位,存在政策制度缺失、专业课程与教学建设疲软、话语表达与教育方法单一、管理与监测评估不力等问题。

3.2 有关建议

3.2.1 做好系统设计与长远规划

信息公正是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系统思维协同推进信息治理及大学生信息公正培育。因此,要强化高校信息治理体系建设,特别是大学生信息公正培育的系统设计和长远规划,完善内容体系,创新方式方法,拓宽渠道平台,逐步完善高校信息公正培育长效机制。要充分整合高校内部有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专业系、各类课程、教育教学平台及相关教职人员的教育职责、目标、任务及保障条件与资源,重构信息公正培育的内容、形式、平台等要素,面向大学生开展系统、专业、个性化的信息公正培育。从现实来看,要以相关法律法规、公约章程等为基本遵循,研究制定高校信息公正政策,保障高校信息公正教育有法可依。在具体实施层面,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逐步构建学科、专业、课程、教材、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信息公正教育教学体系。

3.2.2 坚持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

要高度重视多元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及实际情况,切实提高高校信息公正治理及教育的针对性、贴切性和实效性。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问题思维,既要瞄准当前高校信息公正治理及信息公正教育过程中环境氛围、实施队伍、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方式及保障条件等存在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又要深度挖掘在高校信息公正治理及信息公正教育中的各种利益主体需要及发展实际,以问题导向逆向剖析疑难问题背后的本质,找寻破解思路。同时,也要坚持效果导向,在高校信息治理及信息公正培育的决策、组织、管理、评估和反馈的过程中,以效果域强化过程管理、方向把控,牢牢把握培育方向,围绕培育效果充分整合教育资源,为提升大学生信息公正意识、思维和能力筑基,进而实现筑牢信息治理防线、夯实信息公正底蕴的育人目标。坚持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的统一,强化全过程育人,防止片面性、盲目性和表面性等现象和问题,及时解决薄弱环节、堵塞环节和目标偏差等问题,进一步提高高校信息治理和信息公正培育实效。

3.2.3 强化课程建设与教学建设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与信息技术高度关联的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这些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公正及其相关学科专业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鲜见信息公正的专门著作,其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亟须加强,因此要对当前国内外信息治理、信息公正总体趋势、历史脉络、理论内涵、政策法规等进行总结提炼,从国家层面全面了解社会信息公正的科学内涵,科学研判国内外信息公正的发展趋势,深入调研高校大学生发展的现状和内在需求,探索高校信息公正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进一步编制符合教育规律、社会期待及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的信息公正教材。要强化现有相关课程与信息公正专题课程的有效衔接,整合信息素养类、计算机基础类、思想政治类、法律法规类等相关课程,进一步提炼课程内容。强化信息公正及其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建设是多向互动的过程,深入剖析有关疑点、盲点、难点和重点,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和深化高校信息治理及信息公正理论研究。

3.2.4 创新话语表达与教育方法

建设一支德技俱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可以有效推动高校信息公正话语体系从管理话语向治理话语转变、从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变、从隐性话语向显性话语转变、从说理话语向叙事话语转变、从灌输话语向对话话语转变。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方式,综合采取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辩论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大学生就当前在学业、日常生活和社会等领域的信息不公现象进行专题讨论。注重实践环节,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形式提高大学生社会信息公正意识和思维,提升信息技术应用和维权能力。要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将信息公正教育融入文学、美学等艺术形式,增强信息公正课程感染力、亲和力、凝聚力。提高大学生信息公正培育的贴切性和实效性,将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相连通,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贯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融合,专业教育与日常教育相衔接,正面引导与负面警示相辅助。

3.2.5 深化监测评估与持续改进

做好信息公正教育监测评估的关键,是要构建符合教育规律、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并与社会有效接轨衔接的信息公正教育监测评估机制。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呈现阶段性特征,受其所在社会环境、学科专业、宗教信仰、性别、年龄、学业、身心状况、感知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不同阶段、不同场景和教育基础条件下,大学生信息公正观培育呈多维动态发展,因此要加强大学生信息公正认知动态监测,探索建立高校信息治理及大学生信息公正培育的评估指标体系,以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通过访谈、座谈、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高校信息治理建设水平以及大学生信息公正思想动态、趋势和需求。同时,坚持以OBE理念强化持续改进,建立高校信息治理及大学生信息公正培育“评价—反馈—改进”的全链条机制,切实提高监测评估的科学性、价值性、针对性和应用性,推进高校信息治理及大学生信息公正培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公正大学生信息
迟到的公正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公正赔偿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