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文明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逻辑、路径选择与改革方向

2023-12-01 01:58:16
财政监督 2023年21期
关键词:中国式财政现代化

●史 卫

一、财政文明视角下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和进程,受到其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有着非常独特、具体的发展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言,完全取决于特定民族处身其中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

中国地处东亚大陆,是一个非常大的整体的独立空间,特别是文明最早萌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一个非常开阔的平原地带, 虽然自然条件并不优越,却造就了多元融合、开放包容、自强不息的发展路径。大江大河将这广阔地域衍生发展的各部族链接起来,寻求互助共生。孟子说,如各部族以邻为壑,就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必须以四海为壑,因势利导,互助共生。在人类早期文明中,埃及局束于尼罗河的狭长河谷,北有大海,南有瀑布,东西都是沙漠;苏美尔文明和希腊文明只是散落在西亚沙漠中点点绿洲上或地中海中星罗棋布的小岛屿上的若干城邦。这些城邦财政明显带有小国寡民的特质,苏美尔各城邦虽都努力于水利工程,却无法收到整体治水之效,各城邦之间经常为争夺水源而征战不休。 而中国能集中大量财力、人力、物力,建构起跨区域跨族群的超级共同体, 进行大规模的水利疏导工程,灌溉田亩,发展生产,惠及广大人民。中华先民虽也曾有激烈战争,但最后在重构共同的祖神崇拜的基础上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 如黄帝有轩辕氏、天鼋氏、有熊氏、缙云氏、帝鸿氏、帝轩氏多个名号,意味着黄帝部落融入了多个氏族,把这“许多氏族部落的想象祖先集中到所谓黄帝的头上”。后来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结盟,又构建出“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的传说。 黄帝打败东夷部族首领蚩尤后,又在泰山与东夷部落结盟,举行祭祀大典,“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 新出的清华简称蚩尤是黄帝之子,也反映了这种融合的关系。

作为大国, 中国国土南北跨度大,互补性强,而且还拥有北方黄河流域的小麦农业区和南方长江流域的稻谷农业区。 任何地方发生灾荒,都能相互救济,降低风险,共存共荣。中国最初的国家就建立在这个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基础之上,跨区域跨族群的财政体系成为这个“广域国家”治理的基础与支柱。 国家在各区域间调剂余缺,组织人民生产,实现天下大治。 这被中国古人称为“万世理财之法”。

中国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之局是建立在公平均衡的财政制度之上的。 “大一统”不仅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还有人民身份的平等,无论赋税制度、兵役徭役制度都一视同仁。 从最初各部族以“各以其所有”的原则承担贡赋,人民以“各以其所能”的原则贡献人力,到后来政府直接把土地授予人民,人民平等缴税的编户齐民制,都体现了公平均衡的原则。 对待弱势的少数民族群体采取羁縻之策进行扶持,在对外关系上奉行“厚往薄来”“怀柔远人”。 虽然自然条件并不丰厚,但凭借着自身的努力,集聚财富满足各项公共需要,共抗风险,形成了自力更生、互助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造就了延绵不绝、高峰迭起、光芒万丈的中华文明,还带动了周边各国的全面发展。

而孕育了西方文明的希腊半岛被延绵的陡峭山脉分割成一个个相互隔绝的小单元, 形成了相互独立、制度各异的诸多城邦,因而也就有了比较强烈的我者和他者的区别。 城邦间征战不休,建构起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称国家兴衰的不变法则是:“一个文明之所以能够成长壮大, 是因为在这个文明内部孕育着强烈的帝国理想化征服的欲望;而这些理想和欲望一旦消失,则整个文明必将干枯、死亡。 要么征服,要么被征服,这是所有文明的生存法则。 ” 雅典凭借在希腊与波斯战争中的领导地位,把战时组成的提洛同盟演变为“雅典帝国”,把同盟金库变成雅典的国库,建立帝国财政模式。 雅典帝国最盛时,直接控制下的属国多达200 个左右,爱琴海几乎成了雅典帝国的内海, 其控制下的人民约在1000 万人以上。 每年各城邦向雅典缴纳的贡金从战时的460 塔兰特, 上涨到1200 塔兰特。 为了维持对各城邦的控制,保证贡金收入,雅典对退盟拒交贡金的城邦进行了残酷镇压。 米洛斯要求退盟,在与雅典和谈时,雅典要求他们“向希腊最大的城邦低头,接受她提出的合理条件——在缴纳贡赋的基础上加入同盟”。 雅典对米洛斯人说:“我们知道,无论是你们,或者别人,只要有了我们现有的力量,也会一模一样地行事。 ”米洛斯拒绝屈服,雅典人屠杀了米洛斯所有男人,将妇女和儿童贩卖为奴,将米洛斯彻底变成一座荒岛。 凭借对附属城邦财富的疯狂汲取,雅典迅速从战后废墟建成了一座光彩夺目的世界奇观,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科学家从四面八方涌向雅典,开创了人类文明史再难企及的高峰。 雅典不仅不征雅典公民的直接税,而且还提供各种福利。 4 万多雅典公民的富裕生活是寄生在20 万名奴隶、18 万外邦人和1000 万希腊各城邦公民的痛苦之上的。 罗马继承了这样的体制,虽然开创了疆域广大的帝国,但是财政上严格区分内外, 对被征服的外省残酷盘剥以维持罗马城的建设和罗马公民的福利。 公元前167年,罗马在马其顿战争中所获甚巨,不仅掠夺了1.2亿塞斯退斯,得到2200 塔兰特的赔款,而且此后每年还能收入100 塔兰特,合2400 万塞斯退斯。 于是,此后罗马公民不需要再交纳税收了。 罗马帝国为罗马城公民提供了多方面的社会福利, 导致很多人放弃工作,游手好闲,被马克思斥为“堕民”。 罗马帝国盛期, 依靠政府税收供养的具有罗马公民身份的无产者占到罗马居民的15%—25%,政府甚至还为他们提供洗澡、观剧等福利。

中国和西方不同的发展模式, 孙中山曾用中国传统政治概念里的“王道”和“霸道”进行区分。 王国维先生认为西方模式是“国与国相争”“兼并更无知止知足之心”;中国模式是“国以民为本,中外一也”。钱穆先生则将希腊罗马的西方发展模式称为 “帝国”,中国则“只可称为一个国家”。 西方模式的变动和进步是“异体”的,是“向外伸展”,有着“我”和“非我”的对立;中国模式的变动和进步是“同体”的,是“自我绵延”,只有“自我一体浑然存在”。 也有学者提出,中西分别为生产型国家和军事贸易国家(高级版本为军事金融国家)。

综而言之, 中国传统发展模式只能通过自身生产积累,而西方传统发展模式不仅有生产性积累,还有非生产性的剥夺性积累。 生产性积累需要和平的发展环境, 非生产性的积累则是建立在武力霸权的基础之上,一旦武力无法维持,霸权就无法维系。 麦克法兰的《现代世界的诞生》 将强力因素放在了首位,认为英国是“借助政治的、经济的、帝国的霸权,一股强力喷发出来”,进入了现代社会的轨道。 他指出英国在近一千年几乎在不停地从事战争, 战争也促使技术和科学的迅速进化,枪炮、舰船、航海、物理和化学知识一起突飞猛进。 西方的传统发展模式强力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人们的交流不断扩大,推动世界在曲折中走向进步。西方列强“以权利为天赋,以富强为国是,以竞争为当然,以进取为能事”,激发竞争,也迫使其他国家在刺激下作出反应,推动了世界现代化进程。

中国传统发展模式,国家必须依靠自身的生产积累发展, 这就必须建构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挖掘内部潜能。 所以中国每个朝代建立之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兴建农田水利,推广农业技术,通过精耕细作,必然带来一段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的盛世景象。 共同富裕不仅是美好的理想,而且是生产性积累国家的内在要求。 孔子说 “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 只有将民富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发掘人民的潜能,使人民“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勤其业,乐其事”,通过民富而国富,实现“上下俱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到了朝代中期,虽然工商业和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但是社会贫富差距也在拉大,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农民大量破产、相率逃亡,对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累世之业,一朝破之。”土地兼并和生产萎缩, 也带来了财政危机和社会危机,民变频发,动荡直至崩溃。 经过农民起义的动荡和调节,新王朝重新建立起小农经济的基本秩序,为小农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社会经济能以极快的速度得到修复和发展。

中国传统发展模式是构筑在自我发展的底层逻辑之上,虽然也有对外战争,但以防卫为主,“千里而战,兵不获利”。 虽然也有对外远航,但以交好和贸易为主,秉持着“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的原则,所以始终保持稳健的发展速度,没有像西方传统发展模式那样不断有因巨大财力带来的大突破。 而西方传统发展模式,也会因维持霸权的成本高于霸权带来的收益,霸权无法维系而崩溃,这种崩溃是破裂性的,因为此前霸权体制下的差别性政策在各民族各区域之间造成无法弥合的矛盾和隔阂,国家一旦崩溃就迅速分解,再无复兴的可能。 而中国传统发展模式内生的融合力将各民族各区域凝聚成一个整体,并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了超大规模的文明体,延续至今生生不息,虽然也经历了若干艰难曲折,但总能不断复兴。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提出中国传统发展模式“很可能是全世界向文明转进的主要形态,而西方的形态实在是个例外,因此社会科学里面自西方经济而来的一般法则不能有普遍的应用性。 ”有研究显示,明清时期中国在土地利用、资本投入以及劳动生产率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已经具备了亚当·斯密所认定的经济增长动力,但在19 世纪因为融入了一个由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国的财富出现外流,传统经济部门开始空洞化,逐步沦为西方工业国家廉价原料的供应者。 也有研究认为,后发国家一般通过财政建立资本积累由政府主导推进现代化,但当时的中国财政却无法顺应经济发展趋势,薄弱的财政体制和有限的收入无力进行这样的主导。

二、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径

18 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成功正式开启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引发了第一波现代化浪潮。这一时期,一些主要国家也根据自己的国情,提出了通向现代化的多种路径。 如:美国提出了通过关税保护、技术引进、信贷倾斜等措施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德国提出了国家主导模式,主张国家应以富国强兵为目标,通过财政政策促进国家现代化;日本开启了“武力+商业”的发展模式,认为西方“通商于万里之外国,将诸邦的宝货输入本国,以大商之道大富其国……而悉呈武,以小国摄大国……美哉! 勇哉! 可思可思。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 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拉开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华文明再次表现出其内在的顽强生命力。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无一成效可睹”, 始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并深刻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的趋势和格局。

(一)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大势中选择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指出其“多半是靠掠取非洲和亚洲做大市场和大掠夺场”建立的“侵略的积累”,破坏了全世界的经济秩序。 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另一面,是在其重压下的“全世界有十二万五千万的殖民地和被压迫国的人民”,中国因有“广大的肥美土地, 无限量的物产和数万万贱价劳力的劳动群众”,也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垂涎的争夺地区。 帝国主义列强“百端阻挠中国经济自动的改进”,是当时造成中国经济停滞、民生困顿的重要原因,要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反帝反封建。 中国革命的成功,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开辟了一条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旗帜鲜明地提出不能像西方那样通过侵略和不平等的贸易筹集建设资金,只能依靠自力更生发展经济。 为了建立现代工业化基础,国家财政通过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加强物资交流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 尽可能集中资源强化现代化建设。 虽然因为采取“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 特别是一些时期片面追求发展的高速度出现了“重积累,挤消费”,影响了人民生活,但是我们始终坚持把实现现代化建设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在国际关系上,坚持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不称霸,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持世界和平,寻求共赢发展的道路。

(二)利用各种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是社会发展的主轴。 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党要努力让工人们的强制的、 被迫的劳动转变为人尽其才、通力合作的劳动,努力使生产社会化,大力增进生产力,“使生产力大增、生产品充裕,使人人真能各取所需”。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之初,并不是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方针。 直到1927 年“四一二”之后,中国共产党才不得不提出争取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建立革命民主政权和实行土地革命的目标。 党的六大决议指出, 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只能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完成了。 认为其客观上是争资本主义发展的斗争, 这本来是走向资本主义道路进行的一个出发点, 但在中国具体的环境中却要转变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从此肩负起双重使命, 既要在政治革命统率下完成不断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 又要充分利用新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由此展开了对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探索。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新中国成立后, 通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发展的道路虽有曲折,但始终在坚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把全党的工作重心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首要标准, 通过试点、窗口、特区等创新,渐进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避免了“华盛顿共识”等陷阱,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探索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使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三)以科技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马克思提出“科学是历史上起推进作用的革命力量”“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面对20 世纪初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救国的主张。 陈独秀指出,近代欧洲之所以能优胜于其他民族就是因为 “科学之兴”,认为科学“是我们现在社会进化的必要条件”。李大钊指出,科学发展“变更了全世界的情形”,“引起了无数的变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都处于贫穷落后地区, 但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推广科学技术,取得了经济的发展。 毛泽东提出先予后取政策,就是通过向人民传播科学知识,帮助人民改良生产方式发展生产, 进而提高财政收入,创造了“财政—科技—经济—财政”的发展模式。百年来, 中国共产党始终深刻把握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特征,把握科研发展的基本规律,制定科技发展战略,统筹科技力量,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地制定财政政策,推动科技事业稳步发展,从而有力支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四)着眼于最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中国共产党没有把人民幸福简单地视为人民生存和生活问题,而是将人民幸福与民族生存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只有先获得民族解放,推动国家的现代化,然后才能实现人民幸福,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端。 毛泽东强调要解放民众和改善人民生活,首先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推翻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在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财政虽然困难,但始终重视改善人民生活,一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都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得到人民的拥护。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一步探索经济发展与人民利益的关系、 财政与国民经济发展诸环节的关系,国民经济结构中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统筹兼顾人民的长期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的同时,重视照顾人民的当前利益,推动社会保障网络的建构,让广大人民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实现了人民长期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统一,激发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始终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下的财政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高度概括了其中国特色,强调要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国独特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既有着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也有着近代以来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后的艰辛探索。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书写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绚丽篇章。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迈进新阶段,也面临着更加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刻认识其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

(一)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西方现代化进程固然有文明的进步,但也伴随着残酷的杀戮掠夺和不平等的贸易。随着第三次全球现代化浪潮的掀起,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积极谋求经济独立和现代化,要求结束西方霸权和不平等的交换就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方向。迄今所知西方最早的财政学著作《雅典的收入》就是探讨如何可以借助本国的资源维持生活,作者色诺芬认为这样“才是最公正的”。

中国不依靠霸权,不依附霸权,而以自身资源自力更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 财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化起步阶段,财政通过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积累基金内部的比例关系,为现代化建设积累资金。在改革开放初期,财政通过放权让利,激活了各方面活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当前亟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财政制度,既要立足当下发挥好政府作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也要明确财政边界,建立公平竞争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法治化进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各方面的积极性都激发出来。 以现代财政制度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打造共同富裕的发展环境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

共同富裕不仅是我们的理想, 而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全体中国人民勤劳奋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基础之上的。 中华文明的历史显示,每一次盛世都是建立在社会财富分配较为均平, 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升的基础之上。《中庸》有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李大钊曾高呼:“现代之文明,协力之文明也”“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也需要财政一要努力打造一个“人各任其能,竭其力”的更加普惠公平的发展环境,使所有人民都拥有均等的发展机会和创造财富的公平权利;二要完善社会财富分配机制,提升劳动要素、知识要素、技术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拓宽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带动消费,激活整个内循环系统;三要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完善兜底体系,形成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三)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

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自身生产积累的基础之上,要实现较大跨越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我国科技进入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国际竞争压力空前巨大,这也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既要补此前的短板,又要努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会;既要完善科技自身发展的需要,又要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厚植科技发展的基础,又要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这就要求财政必须更加注重顶层设计, 强化统筹能力,突出前瞻布局,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在资源配置上要更加聚焦国家目标,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更加遵循市场规律,最大可能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打好政策组合拳,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行稳致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猜你喜欢
中国式财政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 14:53:36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近代史学刊(2018年2期)2018-11-16 09:19:42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中国式失败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42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 12:02:36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01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