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丽娅 等
梁含月 麦小菡 龙小花
[摘 要]劳动创造幸福,實干成就伟业。劳动教育对青少年的高素质发展起重要作用,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应高站位认知劳动教育意义、高起点定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高水平落实劳动教育的要求、高质量开拓劳动教育的渠道,并借助社会组织支持,构建新时代新效果的劳动教育模式。这对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探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加强和改革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因此,我们要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高校也要在擘画劳动创造的蓝图上增墨添彩,营造“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氛围,倡导莘莘学子通过勤劳来实现人生的梦想,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用劳动托起中国梦[1]。
一、高站位认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紧盯“指南针”,深悟劳育内涵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铺设通往成功和荣誉的道路。“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劳动教育举旗定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风物长宜放眼量,亘古亘今,日新又新,高校要坚定不移蹚出劳动教育新路,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破壁垒,挖潜能,突出培育全面发展人才这份厚实家当。2021年4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劳”里程碑式增加列入法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扬帆远航,“五育”并举纲举目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教育永远在高等学府高质量发展的路上[2]。
(二)吹响“冲锋号”,赓续勤劳基因
“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勤天下无难事,勤劳是中华民族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公认的中国第一首古诗《弹歌》仅8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表达的就是热爱劳动。耳熟能详的《朱子家训》开篇即: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流传甚久甚广的春联“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蕴含劳动的自觉传承和价值取向。劳动永远不会过时,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现今劳动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作用不断凸显,人才都是长期劳动的结果,功不唐捐,以梦为马,有劳动素养的大学生才能走好人生的关山路远。
二、高起点定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
(一)拧亮“聚光灯”,诊疗思想短板
在社会和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常被忽视、被淡化、被弱化成“洼地”。“请家政搞宿舍卫生”“快递邮寄脏衣服回家洗”等反映“巨婴”大学生现状的新闻常见诸媒体。囿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错误片面认识,部分大学生自幼成长过程中不会劳动、躲避劳动成为长期难清的淤点。金刚石和石墨条化学成分都是碳元素,硬度却天壤之别,文化知识的本领需要劳动教育的淬火才能真正完全发光。我国目前“就业难”与“招人难”矛盾并存,缺乏劳动素养的大学生却如“明天就筑窝”的寒号鸟,不正视克服自身问题,领取一张毕业证后躺平不愿工作,啃老当鸵鸟成为“佛系青年”的大有人在。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劳动技能锻炼,进入社会工作后必易“走麦城”。有项长达20多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孩子爱劳动与不爱劳动相比有云泥之别,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
(二)紧握“方向盘”,明晰劳育定位
劳动教育是“成人”与“成才”相结合的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高校要闻令而动精心引导和栽培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实践出真知,实干兴邦。新时代劳动教育一笔一画横竖撇捺,刻制出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印鉴,烙在学生身上,是青春自强的胎记,多年后会终感回甘,感受到母校的劳动教育照亮了诗和远方。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用劳动创造价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劳动教育之鼎,须铸造好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足支撑。劳动教育没有替代品和医治偏方,迎来一级一级的新生送走一届一届的毕业生,大中小学必须开展好劳动教育活动,要厚培劳动土壤,静待人才花开。高校劳动教育的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大学生青春之歌的音符:“你是那夜空中最美的星星,照亮我一路前行。[3]”
(三)精耕“责任田”,致力立德树人
高校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必须锚定育人这第一要务。劳动本身是对人的涵养,青年学生虽然成才不是统一的模具衡量,但实践精神、动手能力、磨炼意志的陶土原料,都同样需要经历煅烧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劳动使人生涅槃,岁月在变,青春不变。2020年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这两份纲领性文件,方向坚定,路标明确,体现了国家推动劳动教育的信心决心。大学文化特有的丰富、多元,容易也必须在智慧中藏着答案:劳动之线牵扯着梦想的风筝,青春之歌的内核是中国梦。高校要不辱使命主动担当,尽锐出战认真落实劳动教育要求,通过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双轮驱动”培育人才。要在新时代找准定位,在谋篇布局上要 “金角银边” 明确主次缓急,在行动上要穿珠成链不能飞象过河,在方法上要润物细无声化被动为主动。真正在立德树人中做到知责、明责、尽责,久久为功,并始终与“北京时间”对时。
三、高水平落实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要求
(一)把准“定盘星”,开好教育课程
大学教育是向社会传递优质人力资源的最后一棒。劳动教育打通了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的任督二脉,实干创未来,一子落而满盘活,是“五育”中唯一直接连接生活、工作的链条。《意见》明确提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要求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指导纲要》还对《意见》提出“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的新要求进行了细化。按要求,劳动教育课程大学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大中小学每学年设劳动周,高等学校可灵活安排,让劳动贯穿在日常,旨在劳动的效果。《指导纲要》还明确了劳动教育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2022年2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2年版)》发布,教育学学科门类下的劳动教育专业,新科及第榜上有名;同年5月,教育部批准开设劳动教育本科专业。高校劳动教育要按图施工并争取拉高标杆,大学生要听口令踢正步[4]。
(二)争当“排头兵”,优化劳动教育
勇立潮头敢为先,高校应积极推动劳动教育向优质化、专业化发展,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高校劳动教育注入活力,要摒弃不求当领队,只求不掉队的思想,争取揭榜挂帅,促进劳动教育在大学校园百花争艳。既要规定动作立柱架梁出经典,如培养专职教师、聘请兼职教师;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撸起袖子在“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等活动中劳动育人。又要自选动作可圈可点出亮点,拿出看家本领使出独门功夫因材施教,理工科和文科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专业实践,如教育专业到课堂、法学专业到公堂、医学专业到临床;要发挥好辅导员和班主任在连接课堂内外和校内外部门间的纽带作用;在“云上大思政课”、学生参加的党课团课中做好引体向上,在社团、班会、寝室等练兵场日拱一卒。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才能入脑入心。如广州医科大学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其中的“五个一”劳动周系列活动,内容涵盖劳模大讲堂、劳动教育主题、专业技能服务、日常生活提升和劳动成果展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教育模式磁场吸引效应明显,广医学子热烈欢迎并积极参与。
(三)科学“调焦距”,评价教育成果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目前劳动教育评价还存在碎片化现象,评价也或有象征无特征,或重结果轻过程。要一直向前努力追劳动教育之光,《意见》《指导纲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都对劳动教育评价提出要求。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动态综合评价体系。高校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相关评价机构、制度、指标、方法和标准等,要执行榫卯工艺标准,绝不能用“双面胶”式评价去黏合要求和结果的“两张皮”。要抓住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这个牛鼻子,对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和公示、审核等环节进行精准滴灌,实现成果运用插柳成荫,使评价结果硬起来。要加强督导检查,推动劳动教育过程的反馈和改进,并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劳动教育评价应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指挥棒作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统计分析。评估要细化量化评价指标,“微视频”式全面记录校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评价结果应是标准像而非艺术照。通过不懈努力,效果必是轻舟已过万重山[5]。
四、高质量开拓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渠道
(一)按下“快进键”,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2年的第11位,顺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青年,征途是星辰大海,要勇于在创新创造中击水三千里。《意见》特别强调要“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高校劳动教育要守正创新,熬制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的汤剂滋养学生茁壮成长。大学生要脱去孔乙己的长衫,才能捕捉到萍水相逢的创新萤火,要积极在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中挥桨赛龙舟。当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日新月异,知识保质期越来越短,思维折旧率越来越快,能力迭代率越来越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已是时代的镜像,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暂停键,没有休止符。时序轮替,若被时代抛弃将不闻一声再见。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中,需锤炼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二)齐奏“大合唱”,汇聚教育力量
“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共画同心圆,共同描绘劳动教育的绚丽画卷,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家庭是潜移默化的自留地,虽然可怜天下父母心,但家长要摒弃“掌中宝”思想,言传身教,“勤俭家风慈母训”,学生在家务劳动中体会事虽小不为不成,才知家长劬劳恩,一鸣惊人的综合成功,来源于素质的厚积薄发。学校是主体责任的根据地,高校要当好“大哥大”,要在劳动教育的答题卡上详细填写好目标、任务、制度、方案、计划、总结、岗位、人员等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和实践时间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成效要做乘法[6]。
结束语
在大学开展劳动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增强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以劳动教育为载体,能让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大学生在实践劳动的过程中自然能养成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优良品格。当然,最关键的是让大学生理解和重视劳动教育的本意,让我们的实施者——教师也能不折不扣地按照党中央的要求贯彻执行,真正让学生感受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
社会是众志成城的主阵地,各级政府部门要支持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新型服务性劳动;群团组织要积极当牵线红娘并搭建活动平台;企业要支持新形态、新方式的大学生劳动实践。握指成拳,蹄疾步稳,多方同频共振聚力劳动教育,高调鸣奏劳动育人大合唱。
参考文献
[1]陈浩华.劳动实践对促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22(10):2.
[2]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3]李佩.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人民日报,2020-10-14(06).
[4]王尧骏,张志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何以可为与何以为之[J].中国高等教育,2023(09):22-25.
[5]新华社北京2020年10月13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10-14(06).
[6]刘向兵,党印.高等劳动教育实施推进的多元与统一:基于80所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中國高校研究,2022(05):54-59.
作者简介:欧丽娅(1968— ),女,汉族,广东河源人,广州医科大学,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高校思政与学生管理。
梁含月(2004— ),女,汉族,广东梅州人,广州医科大学,在读本科。
研究方向:高校思政。
麦小菡(1980— ),女,汉族,广东潮州人,广州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高校思政与学生管理。
龙小花(1981— ),女,汉族,广东韶关,广州医科大学,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高校思政与学生管理。
课题更换为:基金项目:广州医科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基本建设项目“新型服务性劳动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02-408-2304-04023XM)及2021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