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淑丽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历史承载着无数时间的记忆。
——题记
城墙夕照
春节悄然过去后,气温逐步回升,但天地间仍涌动着一股股寒意。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南城墙外的护城河久已看不到流水的影子,只有密集的丛生着的芦荻在风中瑟瑟抖着,不由得让人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秦风·蒹葭》一改秦地所特有的杀伐之声,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是一种凄婉迷蒙而又执著的意境,而眼前的蒹葭给人的直观感受却是苍凉且萧索。可惜的是满眼皆苍苍,伊人却早已不知去了何方。
紧挨着护城河的便是古蔡国的城墙遗址。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年,东西南北绵延1万多米,是迄今保存完好的西周古城之一。而今,历经3 000多年的风雨剥蚀及人为破坏,北城墙仅在上蔡高中北侧保留一段断壁残垣,古烽火台就在它的最高处,是中国最早的军事烽火台。犹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这个学校求学时,偶尔会放飞一下自己,趁看门的校工不注意,偷偷溜出去,去寻找两三千年前被烧焦且已碳化的粮食粒,借以抒发思古之幽情。西城墙在人们的视野中时隐时现,却已是面目全非。昔日曾让临刑前的李斯怅然感慨“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城东门逐狡兔”的东门也只能永远存在人们的想象中。只有南城墙保存尚好,高4~11米、宽20~25米的夯土层层次分明,有久远的年代感。沿着人工搭建的木栈道拾级而上,两边的衰草尚未返青,由于无人打理,长有1尺多高,时不时拂过鞋面,留下厚厚的粉尘。城墙并不算高,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就能轻易登上。展目四望,天空愈见高远,眼界愈见开阔。
登高临远,古城墙在夕照下布局清晰可见:百十米外是护城河,地势低洼;落脚处是外城墙,宽约30米;往北约50米,开阔平坦,有农耕的痕迹;再往北约50米,是为内墙。内墙外墙相互拱卫,守护着古蔡国的子民。城墙的布局是合理的,防范是严密的,足见当时统治者的良苦用心。上蔡古城墙的建造其实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起初,周武王分封亲兄弟叔度到蔡,是为蔡侯,便有了蔡国。为了固守自己的一方疆土,抵御外侮内患,古代的诸侯们首先要做的是修筑城墙,蔡侯亦如此。动用大量的民工、民力,修了3年,工程尚未完工,由于诸侯之间的纷争,蔡侯叔度死了,修了一半的工程只能停下来。不久,其儿子蔡仲继位,率德驯善,亲力亲为,与百姓同甘共苦,用了两年时间,整体工程大功告成。作为一道御敌的屏障,古蔡城墙确也曾经佑护了一方百姓,让当地的王侯贵族得一夕之安寝、享一时之美梦。但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永远是坚不可摧的,外在的庇护只能阻挡一时,不可能阻挡一世,子孙帝王万世之业更是无稽之谈。公元前531年,蔡被楚灭,3年后虽蔡平侯复国,但已是岌岌可危、苟延残喘,小小的蔡国不久就消隐在历史的天幕下。其实,正如鲁迅所言:所谓的城墙,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先生的意思并不是一味地否定长城存在的价值,而是认为任何外在的、有形的东西再坚固,永远比不上内在的、凝聚于民心的民族大义与民族精神更牢不可摧。众志成城不应是空的口号,而应是宣于言而付于行的有效行动。
落日,余晖,远处的新城与脚下的旧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衰一荣,一静止一流动。暮色四合,寒风撩乱了我的头发,我在现代与历史间自由穿梭。我思索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古蔡国的遗民们,是该从李斯的经历和这颓圮的古城墙上或多或少得到一些启发吧。
地下粮仓
这是个幽僻的地方。沿上蔡县和谐大道一直往西走,走到尽头左拐,一侧是初一、十五人声鼎沸的蟾虎寺,一侧是寂寞冷凊少有人问津的地下粮仓。它始建于1972年,和我同龄,距今已经历过风雨半个世纪。《周易》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地下粮仓,顾名思义,应建在地下,其实不然,它是利用城西老城墙深挖而建的埋设型仓库。所以,走到近处看,它是高高地矗立在眼前的。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仓和库在今天虽然一直并称,但其实很有区别。从用途来看,仓乃贮放谷物之所在,库则储藏兵甲战车之屋舍。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亦无心去深究二者之间的区别,以至于混为一谈了。
粮仓不是单独的个体,它是一组建筑群。入口处的墙壁上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标语。从南往北依次坐落着16个仓库,占地25亩,仓容量一度高达1 200万公斤,是古老的地窖储粮仓同现代化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南边的几个仓库衰败得厉害,上面的土层略有塌方。往北走,最醒目的是两栋两层高的小白楼,一栋楼的白粉墙已脱落过半,一面比较大且已腐朽不知何用的绳网从二楼直垂到楼下,在风中飘摇。另一栋楼的一面黄色背景墙上画有伟大领袖的头像,下面的标语“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半隐半现,让人恍然置身于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
建筑群最北端的仓库算得上是保存最完好的,由于少有人来,用铁栅栏做的门是锁着的。按墙上留的电话打过去,负责看守的人很快就到了,50多岁的年纪,人精瘦。许是难得见游人的缘故,很是热情,很快打开了锁,并借一把手电筒给我们,打声招呼就忙活自己的事去了。
穿過仅容两人并行、高不过两米的通道往里走,很快就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打开手电筒,一束光照进去,恍若置身于迷宫,有一种老鼠钻十二洞的感觉。越往深处越阴冷,再加上仓库本身的黑暗,让人毛发为之一竖,汗为之一收。若不是手电筒的光还算柔和温暖,几致于让人逡巡而不敢进。低头、弯腰、小心翼翼地进入,不远即一个仓库,仓库连着仓库。仓体是穹窿形的构造,上红下青两种砖沾以沥青贴面,砖与砖之间空隙宽窄一致、大小均衡,整齐美观。仓顶变截面球壳环形基础,中间有一粮口兼做通风。一米阳光从此处投射下来,照在青砖铺成的地面上,形成一个大的光圈。光影处,细细的粉尘在空中蠢蠢蠕动。虽是地下,但仓内较为干燥,主要是采用石子滤水层及一毡二油进行防潮。仓温由于密闭性好受外界影响小,故而变化小。夏季温度再高,仓内温度始终在20℃左右,利于保持粮食的品质,延缓陈化时间。这时,你不由得一边感慨建设者的用心良苦、巧夺天工,一边思索着当下工匠精神的缺失。
紧靠仓壁摆放着两架织布机,陈旧且破败,但架子还在那撑着。上面蒙着厚厚的尘土,无人拂拭。想当初,这织布机前一定会坐着一位勤劳的女子,飞梭引线,织成一匹一匹布,裁就一身一身衣,温了亲人的身,暖了情人的心。织布机与粮仓,本是两不搭的东西,人为地放在一起,倒也没什么违和感。肤浅地去理解,都是旧物,都曾代表一段历史,承载了一个年代的记忆;深层想,实乃别有深味。衣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粮仓提供人果腹的食粮,非此不得以生存;织布机织成布裁成衣,除保暖外,遮身蔽体,可以避免因袒胸露背而带来的羞耻感,除物质层面外,精神层面也得到了满足。衣和食是相互辅助、相互成就的关系,缺一不可,这似乎可以理解为摆放者的用意。
经过一番七弯八绕,走了出来,仓外艳阳高照。
那个年代渐行渐远,而那个年代遗留给人的东西虽随岁月的流逝而衰败乃至消失不见,但它带给人的思索却无穷远……
[责任编辑:王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