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时代背景、实践路径与重点环节

2023-11-30 01:37:39傅小强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3年20期
关键词:国家安全

傅小强

【摘要】党中央作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是应对国家安全形势新变化新趋势的迫切需要,是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必然回应,也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国家安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构建新安全格局必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将安全工作贯穿于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坚持全体系推进、全领域谋划、全方位布局、全手段运用、全社会动员,打好维护政治安全、应对大国博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塑造良好外部环境、完善社会治理这场总体战,汇聚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新安全格局  国家安全  风险挑战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20.002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国家安全问题予以专章阐述和部署,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既着眼于解决大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又突出处理我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伟大复兴过程中面临的特殊安全问题,是广泛吸收历史和现代、国内和国外等一系列治国安邦智慧的最新理论成果。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开创了在发展中巩固和维护安全的崭新局面,将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步伐更稳、基础更牢、质量更优。

构建新安全格局的时代背景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基于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国家安全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所作出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分析了当前的国家安全形势,强调“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1]。这一判断体现了党中央对全球安全形势和国家安全本质的精准把握和深远考量。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此同时,国家安全形势并不是孤立封闭、静止不变的。随着时移世易,我国的国家安全形势在国家由大变强的关键阶段亦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整体呈现新旧问题复杂交织、内外联动频繁紧密、明暗风险持续累积的异常严峻态势。展望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国家安全形势既不太平,也不安稳,一系列重大风险隐患亟待解决。面对持续涌现的全新挑战和安全威胁、轮番上演的公开较量和隐蔽斗争、接踵而至的风险传导和矛盾升级,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前所未有。

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一系列变革调整转折,国际安全形势正处于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潮,大国博弈再度回归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将世界推向更为危险的境地,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得更趋复杂。

第一,阵营对抗态势增强。冷战时期的全球格局呈现高度阵营化的趋势,以美国为首组成了世界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核心组成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壁垒分明、空前对立。乌克兰危机是冷战后俄罗斯与北约矛盾的集中爆发,在美西方深度介入下,冲突日益呈现长期化、扩大化的趋势,事实上形成了俄罗斯与北约的军事对抗,大国间冲突对抗的风险达到冷战结束以来的最高点。美国以共同反俄为借口,以“复活”北约为目的,以联盟和伙伴关系为抓手,再度将西方世界“团结”在自身周围。在挺乌反俄同时,美国不断加大对中国施压。美国政客到处渲染“中国威胁”,贩卖地区安全焦虑,挑拨有关国家同中国关系,并利用盟友对其的传统依赖,使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威逼利诱盟友和其他国家选边站队。美国以意识形态划线,将中俄等与西方制度有差异的国家列为所谓“国际稳定的挑战”,炮制所谓“民主对抗威权”叙事,试图拼凑所谓“价值观联盟”,强化甚至扩张军事集团,公开摆出对抗到底的强硬姿态。

2023年以來,美国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主席凯文·罗伯茨和知名战略学者查理斯·库普乾等接连撰文,鼓吹中美“新冷战”不可避免。尽管拜登政府执政以来一再声称美国“不与中国打冷战”,但其所谓对华竞争战略却是在冷战思维指导下制定的,目的就是希望美国及其盟友能够像当年遏制苏联那样,将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凝聚起来“全方位”地遏制中国。展望未来,美国发动“新冷战”的鼓点将越来越密集、硝烟味将越来越呛鼻,这将不可避免地给大国关系和全球安全注入更多破坏性因素,将世界推向更加危险的境地。

第二,中美博弈竞争加剧。自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发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宣称“大国竞争回归”以来,美方日益倾向于将“大国竞争”聚焦于对华战略竞争。特朗普政府把中国和俄罗斯定性为挑战和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修正主义国家”,拜登政府则在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将中国视为“最严峻的竞争对手”,鼓吹未来十年是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十年。目前看,乌克兰危机难以改变大国竞争的主线和基本面,中美战略相持将长期持续。展望2024年美国大选,若民主党继续执政,美国“集团政治”的对抗性将进一步加强,一个更趋集团化的西方将在规则、意识形态等领域强化对华遏制围堵;共和党若上台,右翼民粹力量或改头换面卷土重来,鹰派势力可能重启对华极限施压甚至奉行战争边缘政策。

2023年初的“气球事件”深刻表明了中美博弈进入单边敌意加剧、对抗激化、风险跃升的新阶段。未来,美国对中国打压将更加“歇斯底里”,可能全面升级插手涉台、涉港、涉疆、涉藏等事关中国主权议题,在军事、地缘、科技、金融、意识形态等所谓“优势领域”下狠手;中美干预与反干涉斗争可能愈发激烈,军事对抗风险上升,科技金融“脱钩”范围扩大,政治战舆论战攻防加剧。整体来看,在美国战略焦虑上升、政策冒险冲动增强的大背景下,中美摩擦冲突频密化的趋势将持续,运筹和管控中美博弈的难度不断加大。

第三,地区形势乱局丛生。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發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提出,“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2]2022年5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时强调:“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从动荡变革期到新的动荡变革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重大场合对当下世界局势演进的重要研判。

对于这个动荡变革期的最主要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世界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个‘乱字,而这个趋势看来会延续下去。”[3]美国也对当前世界局势给出了负面定性。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2023年9月发表公开讲话时宣称,冷战后形成的世界秩序已经终结,数十年相对稳定的地缘政治已经让位于大国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在全球地缘博弈回潮背景下,地区冲突“高烧不退”,类似俄乌之间一度被“冻结”的地缘争端被重新激活,一些国家国内冲突和内战风险升高。同时,恐怖威胁、气候变暖、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转化日趋提速,融合日趋激烈,给全球的稳定、安全与和平带来更大挑战。

第四,经济风险喷发积聚。受到新冠疫情起伏反复、气候变化不断加重的负面效应以及宏观经济的结构性挑战(如投资疲软和债务脆弱性增加)等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前景黯淡。世界银行2023年6月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从2022年的3.1%下降至2.1%。这略高于其1月预测的1.7%,预计2024年将升至2.4%,低于世界银行先前预测的2.7%。世界银行集团副首席经济学家艾汉·科斯表示:“我们在今年早些时候看到的全球经济的缕缕阳光正在消退,前方的日子可能会很灰暗。”科斯表示,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急剧而同步的全球放缓”[4]。

当前,全球通货膨胀蔓延,金融市场动荡,债务压力上升,经济复苏乏力,各国经济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展望未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将遭受重挫,国际经贸金融规则面临重塑。围绕乌克兰危机的制裁与反制裁斗争加剧全球市场割裂,打乱国际分工和产业布局。国际政治阵营化、冷战化势头将向经济领域蔓延扩散,世界经济朝向两个“平行市场”迈进,商品、服务及资本、科技等要素的跨国流动将出现大幅转向和收缩。全球治理的分裂与失效、失能加剧,现有国际经济金融规则体系面临裂解,可能蜕化为多体系并存格局。

第五,科技遏压蔓延深化。从国际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世界。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业已成为经济社会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科技领域的新变革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并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产生深刻影响。各国争先恐后谋求占据创新制高点,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

纵观人类发展史,错失科技革命机遇,将造成科技安全上的短板,导致发展动力衰减和国力衰弱。科技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格局重塑的“关键变量”,深刻影响国际力量对比,是决定国家未来和竞争优势的关键。近年来,美国政府打着维护国家安全的幌子,接连出台对华限制措施,在科技领域打压中国。美方多次声称,“小院高墙”不是为了实现更广泛的“脱钩”,“小院”之外的领域会对华开放,但管制措施的范围却在不断扩大,程度在不断收紧。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推出所谓《芯片与科学法案》,拼凑所谓“半导体产业联盟”“芯片四方联盟”,发布对外投资审查行政令,迄今已将1300多个中国企业、机构和个人列入各类制裁清单。[5]不论是特朗普执政时期推出的激进的“全面科技脱钩战略”,亦或是拜登政府推出的“小院高墙”式科技竞争战略,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对华脱钩的决心是持久的。未来,在以竞争为名动用国家机器对华打压、围堵、遏制的背景下,美国不会停止给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设绊子”“卡脖子”,对华打压遏制和技术封锁的强度、广度和深度将持续深化。

从国内看,我国内部发展环境经历着深刻变化。当前我国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总体保持国泰民安的良好局面。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过程中,我国依然面临一系列艰巨繁重任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人口老龄化加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一系列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随着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有更高水平的安全作保障。

作为从一穷二白发展而来的大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然面对诸多“暗礁浅滩”“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各类风险挑战可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艰”。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了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强调“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6]。总体而言,我国发展已经进入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大白鲨”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就是要在更为广泛的领域、更为深层的架构、更为稳固的环境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安全保障和安全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新安全格局的构建路径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提出“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这是在新时代国家安全话语体系中首次出现“新安全格局”的表述,取代了之前“大安全格局”的一贯表述。国家安全包罗万象、系统集成、多维一体,是一项需要前瞻谋划、整体推进、协同联动的庞大工程。以小见大,某种程度上中医理论与国家安全异曲同工。毛泽东同志曾就中医的特殊性指出:“中国古书上这样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这意思就是强调人的整体性,和巴甫洛夫学说是一致的。”[7]其中观念就是中医是医人之医,是不走极端,重视阴阳平衡,从整体上为人服务之医。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亦需重视前瞻、系统与平衡。

构建新安全格局是新时代国家安全的系统性变革、整体性重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善于运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思维与方法,一体化解决发展与安全之中错综复杂的矛盾问题。发现问题需要全域视野以抓住要害所在,分析问题需要全维考量以把握主要矛盾,解决问题需要全面考虑以作出综合决策,唯此才能防止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一般问题演变成突出问题,局部问题变成全局性问题。

第一,以全体系推进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坚持标本兼治,要及时防范化解一系列重大安全风险挑战,打好遭遇战、阻击战,更要从长远出发,健全包括领导体制、协调体制、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等在内的国家安全体系,固本强基,保源护流。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四个方面就“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具体部署,包括“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这四大方面也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主要任务。其中,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居于首要位置,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治本之策”。

国家安全体系涵盖了国家安全组织、国家安全领域、国家安全制度、国家安全法治等方方面面,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就要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对国家安全工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筑牢新时代国家安全的法治保障;不断完善国家安全战略体系,提升党统筹谋划、通盘布局国家安全的能力;建立健全国家安全政策体系,发挥国家安全因时而变、因势而动的导向作用;打造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助力风险防控精准靶向发力;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建立健全国家安全体系还需要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反制裁、反干涉等机制,完善海外利益保护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构建更为完备、更加科学、更趋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

第二,以全领域谋划实现国家安全全域治理。当前,我国的国家安全领域随着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而不断延伸拓展,网络、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被纳入国家安全领域范畴之中。在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中,各领域安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政治安全是根本,经济安全是基础,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是保障,促进国际安全是依托,国土、科技、信息、生态、资源、核安全等具体安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此外,网络、海洋、太空、极地等也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新型安全领域。所有这些领域的安全最终都服务于人民安全和政权安全,并且统一于国家利益至上。

新安全格局涵盖但又不限于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格局,还涉及近20个不同领域安全的布局分工,是一项纳入了不同层级、不同要素、不同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国家安全不是多个领域安全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张布满节点的大网,环环相扣,不论哪一个环节和领域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国家安全战略全局。构建新安全格局就是要统筹促进各领域安全,实现重点领域、基础领域、新兴领域和未知领域安全的统筹治理和共同巩固。

第三,以全方位布局统筹国家安全内外两个大局。国家安全既是一个外部问题,也是一个内部问题。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是国家安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处理好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的关系,对于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具有基础意义。传统安全理论在处理上述问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表现为重视外部安全、忽视内部安全,重视输入传导、忽视本土滋生,重视显性威胁、忽视隐性挑战等。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许多安全问题超越国界限制,呈现国际国内联动的特点,风险外溢和风险传导并存叠加。一国的国内安全问题如处理不及时可能外溢为区域性甚至全球性安全问题;一国面对跨国性安全问题无动于衷则可能无法独善其身。

构建新安全格局要具备全局视野,将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纳入一个共同的国家安全战略框架,既努力解决好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又持续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内,我国要始终抓牢政治安全这个根本,维护政权安全、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对外,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这“三大倡议”引领下,我国应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同时妥善应对外部对我打压遏制,增强抵御外部冲击风险的能力。

第四,以全手段运用应对国家安全风险挑战。传统而言,维护国家安全主要指运用军队、警察、情报等强力手段维持和保护国家的国土、主权、安全等方面不受内外威胁和危害。但是,强力维护并非保持和促进国家安全的唯一手段,也并非一劳永逸的最终手段。当前,军事手段已从几千年来维护国家安全的“首选手段”逐渐退居为保障国家安全的“保底手段”。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和选择已今非昔比。除政治、军事、外交等硬实力硬手段外,文化、司法、教育、科技、輿论等其他软措施软手段亦可以发挥持久且坚实维护国家安全的功效。

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既需要事后处置式的维护,更需要战略预置式的塑造。2018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塑造是更高层次更具前瞻性的维护。”[8]习近平总书记对塑造国家安全作出了精辟定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提出,要“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反映出塑造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前所未有。塑造国家安全具有更强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重视超越“事后诸葛”的思维模式而“向前看”“重预判”。构建新安全格局就要在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同时,重视塑造国家安全态势,在国家安全斗争中争取主动、趋利避害。

第五,以全社会动员建立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国家安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的认同和支持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9]从这个角度而言,国家安全并非只是国家安全专门机关的“独角戏”。在国家安全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没有全民安全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国家安全就基础不牢,事倍而功半。国家与人民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关系。国家越安全,人民就越有安全感;人民越有安全意识,国家安全也就越有依靠。所以,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所有国家机关的任务与职责,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也应自觉把维护国家安全当作应尽的义务和应负的责任。构建新安全格局,就是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的热情,广泛凝聚民心、士气、智慧和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打好维护国家安全的人民战争,建立强大的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着力方向

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是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学会“弹钢琴”,强调“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同时,“要抓紧中心工作”,“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对二者关系作出深刻论述:“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10]在构建新安全格局中,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是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整体推进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安全格局的内在需要,重点突破是集中精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基本要求;整体推进是重点突破的最终目的,重点突破是整体推进的必然路径。只有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辩证关系,才能使新安全格局的构建真正落地见效。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需要统筹兼顾国家安全各类要素、各个领域、各方资源、各种手段,以“总体战”思维统筹应对各种复合型挑战。同时,在坚持整体推进构建新安全格局过程中虽然要兼顾各个方面,但却不能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颠倒轻重主次,“丢了西瓜捡芝麻”,而是要在统筹全局的同时,始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全局来说最具决定意义的领域。为此,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这场“总体战”下要打好打赢五大关键战役。

打赢国家政治安全保卫战。政治安全是攸关党和国家安危的头等大事,只有从维护政治安全的高度谋划和推进其他领域安全工作,才能实现党的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11]在国家安全这个整体系统中,政治安全起着核心和根本作用,决定和影响着其他领域的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安全涉及国家主权、政权、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稳固,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需求,是一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12]深刻认识政治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主动抓好政治安全,是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

政治安全是新时代国家安全的“生命线”,对其他领域国家安全具有决定性影响,直接关系着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兴衰存亡。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必须善于从政治高度谋划和推进各领域国家安全工作,把维护政治安全作为应对各领域安全风险挑战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其在协调各领域安全中的抓手作用。当前,我国面临的政治安全挑战异常严峻,敌对分子从来没有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策略,从来没有停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颠覆破坏活动,始终企图在我国策划“颜色革命”。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提高防范和抵御政治风险的能力,牢牢掌握维护政治安全的主动权。

打赢中美战略博弈持久战。中美博弈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大考验之一。这场“世纪博弈”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耐力比赛,双方都难以速胜。目前来看,美西方经济、社会与媒体仍有较强的实力,其相较于非西方世界的优势在可预见的将来依然存在,对长达数百年的西方霸权的护持也还会长期存在。但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东升西降”“非西方世界的群体性崛起”“去西方化”“民主去神话化”的长期总趋势不会变,只是这一进程并不总是线性的。大国兴衰的“持久战”将会出现拉锯状态,美国在该过程中将保持相对强大的力量,中国在该过程中将面临各种严峻风险挑战,这一基本态势将成为贯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演进进程中体现的激烈政治军事博弈、残酷经济金融竞争、胶着思想观念争辩会愈发明显。

目前看,美国转向对华全面战略围堵的步伐在加快。2022年,拜登政府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未来10年是中美较量的“决定性十年”。面对美国的打压遏制,我们既要避免“急躁病”,幻想“中美必有一战”,“要立足于早打、大打”;也要避免“幼稚病”,期待美国能够“回心转意”。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中美之间将是对话、接触与交锋、博弈交相进行,也就是维持一种既互相斗争而又不会破裂、分裂的状态。我们切不能低估中美博弈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而应加紧做好迎接中美博弈全面展开的准备。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戰。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安全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安全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逐步上升。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战略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创新摆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安全成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求。随着党的二十大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党中央多次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方针,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安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安全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当务之急。

当前,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旧大量依赖进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13]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必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打赢塑造良好外部环境主动战。在国家安全领域,弱者强调维护,强者追求塑造。美国历来重视“塑造”在美国国家安全政策中的作用。奥巴马政府时期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宣称,“纵观美国历史,只有美国及其国家安全政策采取主动塑造而非被动适应的战略时,美国才会繁荣昌盛”[14]。特朗普上任后,美国不断翻新针对中国的战略遏制和围堵的理念、方式和措施,不断有美国政客鼓吹“塑造中国所处的战略环境”。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主动塑造于我有利的外部安全环境。”目前看,我国在塑造国家安全方面仍可在“总揽国家发展与安全大局,掌握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15]上有更多作为。中国需要统筹兼顾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更加重视外部风险挑战,加大塑造外部安全环境,主動运筹中美竞合博弈“新持久战”,善于利用矛盾,有效精准反制,努力建立既符合国际安全和全球治理新要求,又不违背我国外交传统和大国负责任形象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塑造模式。

打赢社会治安防控整体战。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时强调,“要积极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提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的战略定位,把对两者关系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新境界。

平安是民之所盼,发展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16]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作为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方面,把“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确定为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的重要内容,并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专章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充分体现了平安中国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就要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由以事后处置为主向事前预防转型,不断提升社会安全韧性水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语

总体而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统筹发展和安全、协调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的重大战略考量。要把构建新安全格局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务,坚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实现两个新格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注释

[1][15]《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人民日报》,2023年5月31日,第1版。

[2]《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

[3]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

[4]A. Rappeport, "World Bank Projects Weak Global Growth Amid Rising Interest Rates," 6 June 2023,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2023/06/06/business/economy/world-bank-projections.html?_ga=2.125536522.1829929419.1694658603-196191301.1686644387.

[5]钟声:《构筑“小院高墙”终将反噬自身》,《人民日报》,2023年9月12日,第17版。

[6]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8月25日,第2版。

[7]曹应旺:《“这不是懂不懂医的问题,而是思想问题”》,《北京日报》,2020年4月13日,第11版。

[8]《习近平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18年4月17日,https://www.gov.cn/xinwen/2018-04/17/content_5283445.htm?eqid=b013750b0018548c0000000264950154。

[9]《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强大力量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人民日报》,2016年4月15日,第1版。

[10]徐作辉:《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11月27日,第5版。

[11]陈文清:《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求是》,2019年第8期。

[12]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解放军报》,2022年6月29日,第7版。

[13]《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8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019215。

[14]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May 2020, https://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sites/default/files/rss_viewer/national_security_strategy.pdf.

[16]李丽华:《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新知新觉)》,《人民日报》,2023年6月2日,第 9 版。

责 编∕桂 琰

猜你喜欢
国家安全
我国刑法中“恐怖活动组织”的犯罪学分析
犯罪研究(2016年6期)2017-01-13 20:02:04
国家安全视角下的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完善
中州学刊(2016年11期)2017-01-06 02:08:55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人民论坛(2016年31期)2016-12-06 11:28:16
从“Ralls案”看中国海外能源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问题
试析宗教虚拟化及其传播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求知导刊(2016年23期)2016-09-29 17:56:42
浅析国家安全视野下的新媒体危机
今传媒(2016年7期)2016-09-07 00:10:06
华人卷入两起涉美“国家安全”案
环球时报(2016-04-16)2016-04-16 14:33:41
中国互联网治理的转型性特征
人民论坛(2016年4期)2016-03-01 12:07:33
论主权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及我国的制度完善
东方法学(2016年1期)2016-01-28 16:14:51
国家安全视野下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