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桐 李光琦
在青少年心理干预中,常常遇到孩子拒绝上学的问题,很多家长认为这是孩子偷懒、逃避学习的借口,从而反复强迫孩子上学,直到孩子出现了明显的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呕吐、呼吸困难等,才前往医院就诊。经过咨询和诊断才发现,孩子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拒绝上学行为指青少年因心理或其他原因(排除生理疾病和经济贫困),主动拒绝在学校学习或难以维持课堂活动。其中,包括长期不上学、在家长的威胁下上学以及经常逃学等行为。
1.学业压力过大
学生拒绝上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业压力过大。当学生遇到考试失利或学业失败等情况时,会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在学校无法获得成就感,产生自卑情绪,很容易做出不再上学的决定。同时,并非只有学业困难的学生存在拒绝上学问题,一些优等生因为父母过高的要求或个人完美主义也会因沉重的学业压力产生拒绝上学行为。
2.人际适应问题
有些學生可能未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但仍过着愉快的校园生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校拥有良好的同伴或师生关系。在环境中获得他人的支持时,个体便能获得归属感,并加强对这一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反,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同伴关系,甚至遭到了同伴的排斥,那么上学就成为一件令他害怕的事情。同样,如果总是遭到老师的批评,也容易产生逃避上学的心理。
3.对抗或报复家长
为使孩子获得好成绩,有些家长会采取过激的方式对待孩子,让孩子感到似乎只有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存在严重的叛逆倾向,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便拿父母的弱点相要挟,他们认为不上学是对父母的惩罚,如果父母不答应自己的条件或要求就不去上学。也有一些孩子在亲子关系中感到被忽视,心理需求未被满足,以拒绝上学的方式报复父母,希望引起父母的愧疚和反思。
首先,要进行全面的医学和心理评估。拒绝上学通常与焦虑或抑郁情绪有关,因此要找到孩子拒绝上学问题的根源。一旦对厌学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就可以着手查明其维持因素。这一过程可对父母和教师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其次,父母要和学校保持紧密联系,当孩子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要妥善解决。父母要保持健康心态,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不要有羞耻感,更不能逃避问题。当发现孩子的心理可能存在异常时,要第一时间与学校沟通,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必要时及时就医。最后,对待拒绝上学的学生要避免采取强制措施,这会激起孩子更为强烈的反抗,父母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关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必要时还可进行家庭治疗。
除此之外,学校也是干预的主体。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投入,及时筛查出有拒绝上学风险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症下药,如开展团体辅导课程或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等。若学生已有拒绝上学行为,要针对个体情况提供必要的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