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志
历经四十余载的发展,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存量规模已经接近150万亿元,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中流砥柱。时至今日,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更为完善,交易品种更为丰富,参与者更为多元,监管机制更为成熟,相关研究分析框架也更为多元。最近出版的《中国宏观经济与债券市场》一书,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令人印象深刻。
首先是着眼于“变化”。对于市场而言,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对于市场分析,只有不断反思研究框架、更新研究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中国宏观经济与债券市场》重点抓住债市的新“变化”展开探讨,因而其主线内容也是我国宏观经济增长范式变化、宏观政策框架重塑和债券市场改革的缩影。
其次是“致广大而尽精微”。宏观经济和债券市场的研究者,既要胸怀天下、关注国计民生,又要小处“斤斤计较”,时刻关注市场行为的端倪。该书从宏观到微观、从长期到短期,构建了较为完整、全面的债券市场分析框架。
再次是亲历者的视角。该书的作者鲁政委博士及其带领的研究团队,作为市场的亲历者,见证了中国债券市场过去十几年的变革。该书凝结了团队10余年来对于债券市场的观察和思考,也是研究心得的总结。
《中国宏观经济与债券市场》一书从经济周期、物价走势、宏观政策、固收市场、机构行为和监管政策6个章节入手,串联起债市格局变迁的线索。
一是增长范式的变迁。3至4年的库存周期是金融市场中期波动的重要推手,然而,随着经济转型深度推进,库兹涅茨周期(房地产周期)、康波周期(技术创新周期),乃至国际政治周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凸显,物价的中长期趋势也相应生变。《中国宏观经济与债券市场》开篇章节对于经济周期理论的介绍,提供了理解宏观经济中长期变化的一种视角,为分析资产价格提供了“黄金罗盘”。
二是政策目标的变迁。经济基本面需要透过经济政策投射至债券市场,因此,政策目标与手段的变化深刻改变了债券市场对于基本面的反应函数。从短期来看,该书提出了“流动性时钟”的分析框架,通过维护价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应对金融周期和信用紧缩等角度,捕捉流动性变化的信号;从长期来看,该书基于稳定宏观杠杆率的视角,将债务可持续性纳入分析框架,尝试定性和定量结合,直观地解答债务付息压力和利率之间的关系。
三是政策工具的变迁。近年来,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亦日趋丰富。我国央行自疫情以来创设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截至2023年3月末,结构性政策工具的余额已经达到6.8万亿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正通过资金成本、信贷投放行为和风险偏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债券市场。此外,对金融机构的微观监管也成为重要的调控工具。
四是机构行为的变迁。基于业务前线的观察和翔实的数据分析,该书生动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元的债券市场“浮世绘”。债券市场交易决策由投资者作出,因而债券交易的价格,既反映出机构的观点,也隐含着情绪的高低起伏。波谲云诡的市场,要做到知己知彼,实际颇为不易,而这正是债券市场的魅力所在。
在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的过程中,理顺利率传导机制是关键。作为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债券市场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彰显。对于希望更加了解债券市场的读者而言,《中国宏观经济与债券市场》将带你寻径通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