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旻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深入思考和分析文本的阅读方式,不仅关注表面意义,更注重挖掘深层内涵和多重解读。文学鉴赏则是读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分析,增进对文化、情感、人性等方面的理解。这两者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批判性阅读,学生能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背后的意义,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文学鉴赏则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情趣,促使其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出师表》是著名政治家诸葛亮的作品,表达了他忠诚报国、为民请命的决心。这篇短文虽然文字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之作。选取《出师表》作为教学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同时向其传递忠诚、责任等价值观。
笔者将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反馈等方法,深入剖析学生在批判性阅读过程中对《出师表》的理解和感受,探讨批判性阅读在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方面的实际效果,从而为教学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作出贡献。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高级阅读方法,它不是指向简单地理解文本表面的含义,而是指向通过深入思考、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揭示其中隐含的意义、情感和主题。这种阅读方法要求读者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挖掘文本的深层内容,以更深入的方式理解作品的内涵。下面将结合《出师表》详细介绍批判性阅读的要素。
文本解读是批判性阅读的关键,它要求读者仔细审视词句、句子和段落,理解每一个细节和表达方式。在《出师表》中,文本解读意味着对每个词语、句子和表达方式进行仔细思考和分析,以深入理解诸葛亮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例如,句子“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说明国家在刚刚兴起的阶段就陷入了危机,通过文本解读,读者可以接收到这句话所传达的时局严峻的信息。
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思想或信息。通过批判性阅读,读者能够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在《出师表》中,主题之一是责任和忠诚,具体表现在诸葛亮对国家存亡的忧虑以及对君主的忠诚。例如,他强调“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显示出他对国家危机的认知,而“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则表现出他对自己的责任的承担。通过批判性阅读,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出师表》的主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通过文本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和信息。
修辞手法是作家为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情感而使用的技巧。《出师表》应用了大量修辞手法,以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以下结合其中几种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1)对偶。对偶是将相似或对立的词、短语或句子放置在相邻的位置,形成平衡的结构。《出师表》中出现了多个对偶句。如“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这个对偶句通过平衡、对比的结构,强调了内外之臣的忠诚和付出,凸出了人们在各自位置上的责任。
(2)借代。借代是用某个词语指称另一种事物,使表达效果更形象、具体。在《出师表》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本指丰收时节,现借代为关键时刻,以此强调了国家的紧急情况,增加了戏剧性。
(3)顶真。顶真是用前句尾字作为后句头字,层层递进,强化感染力。如《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凸显了诸葛亮的真诚和坚定。
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能丰富文本的表达方式,还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力。学生通过对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诸葛亮的意图,更好地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思想和主题。
学生根据这些批判性阅读要素进行深入分析,能够更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出师表》这篇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体会诸葛亮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所表现出的忠诚、智慧和责任感。
下面呈现《出师表》的批判性阅读教学实践。
通过《出师表》批判性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活动1:引入与预热
教师简要介绍《出师表》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诸葛亮,激发学生的兴趣。随后提问:你们对《出师表》这篇文学作品有什么初步的了解?它可能讲述了什么故事或主题?
活动2:小组讨论与文本分析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出师表》中的一段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分析所选段落中的关键词、修辞手法、意象等,挖掘出其中的情感和主题。各小组在完成讨论后,分别派代表分享分析结果,并比较其他小组的观点和文本解读。
活动3:问题引导与主题探讨
教师提问:《出师表》中,诸葛亮传达了哪些重要的信息?他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忠诚和责任感?(引导学生讨论《出师表》中涉及的主题,如忠诚、责任、国家存亡等,并要求学生用具体的例子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活动4:修辞手法分析与学生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比喻等,并解释具体的例子的作用。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修辞手法进行解释,并通过实际演示或PPT 向全班呈现。
活动5:个人反思与总结
教师提问:通过这次实践,你们对《出师表》有了哪些新的理解?你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可以是对文本、修辞手法、主题的理解,也可以是在讨论或展示中的体验)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能够深入地分析文本内容,找出关键词、修辞手法等要素。初始阶段,部分学生对批判性阅读的概念不够了解,但随着讨论的展开,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思路。在问题引导和主题探讨阶段,学生逐渐开始聚焦作品的情感和主题。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并引用文本中的具体内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修辞手法分析与展示环节,学生不仅能够找出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还能够解释其作用。通过小组展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还提升了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整个批判性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逐渐从对作品的表面理解转向对其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的思考,体会到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多重意义。同时,他们在小组合作、讨论发言以及展示演示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通过批判性阅读实践,学生在文学鉴赏上取得了较大进步,在分析文本、理解情感、解读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表现也越来越成熟。这种实践不仅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学作品,还培养了他们的思辨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他们将来的文学学习和鉴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出师表》批判性阅读教学在培养初中生文学鉴赏能力方面取得了积极的实际效果。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得以深入思考文学作品,还培养了他们独立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通过批判性阅读实践,学生不仅能够看到文学作品表面的故事情节,还能够挖掘出作者的情感、隐含的主题以及修辞手法的使用。这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丰富阅读体验。此外,批判性阅读还要求学生独立分析作品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具体的文本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更自信地评价文学作品。
教师在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搭建好阅读的脚手架。比如,在开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作品的背景、作者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文学作品产生阅读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作品,帮助他们深入分析和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主题等内容时,要充分解释每个概念,以确保学生能在理解关键概念的基础上应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批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能让学生被这些引导所束缚,从而培养其更深入的思考能力。
教师在能够纯熟地应用批判性阅读教学后,可以进一步拓展。比如,与其他学科(历史、道法等)的内容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引入多样化的文学作品,涵盖不同文化、时期和风格,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批判性阅读不是一次性的活动,需要持续实践和训练。对此,教师可以在不同阶段引入不同复杂程度的文学作品,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批判性阅读能够促进学生从多重层面感知作品,培养其独立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提升其文学鉴赏素养。教学经验总结为:引发兴趣、问题引导、小组合作、充分解释,以及跨学科整合、丰富阅读材料、鼓励自由思考和持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