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 瑱
近几年,在“双碳”风潮推动下,储能的核心战略定位和巨大商业价值业已成为国内外共识。近些年不仅是储能企业扎堆上市,更有不少来自风电、电子、材料,甚至是互联网、房地产、教育、家电、航运、食品等领域的企业入局储能。如此多的企业跨界奔赴储能,一方面证明了行业的高景气度,吸引众多企业跨行求变,另一方面也为该行业和相关企业带来了更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近年来,在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的加持下,作为有效的调峰调频、备用资源,储能领域在“双碳”实践过程中迎来发展机遇,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特别是在产品转型、成本下降与技术变革多重作用叠加下,新型储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装机规模呈爆发式增长。有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7.3吉瓦,同比增长200%,有20余个百兆瓦级项目实现并网运行,是2021年的5倍。而今年1-6月,我国共有154个新型储能项目投运。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也表示,新型储能产业作为丰富灵活性调节手段之一,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未来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因此,作为“风口”,新型储能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越来越多资本和企业,甚至其他领域企业也纷纷跨界,争相布局,进而一时间“上市潮”和“扩产潮”成为最热的话题,整个赛道也进入到高光时刻,充满想象力。据行业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以来,储能产业链上下游已有超40家公司宣布最新储能项目建设规划,多数为电池公司和储能系统集成公司。
与此同时,“储能出海”也成为时下爆款,中国企业的单项订单规模由2021年以前的几十兆瓦级别跃升至百兆瓦乃至吉瓦级别,海外储能市场已成为国内储能企业的重要战场。特别是受能源政策和地缘危机影响的欧洲及实施投资税抵免(ITC)政策的美国,都为储能行业未来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但事实上,储能是十分典型的制造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虽然储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持续的增长潜力,跨界也能更多地带来新观点、创造新技术、拓展新场景,但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跨界储能仍需充分考虑技术路线变化和市场发展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谨慎评估,而在此过程中,技术积累薄弱和盲目跟风的企业将成为落后产能洗牌的牺牲者。因此,在当下“储能热”的大环境下,跨界企业更多需要的还是“冷思考”。
从技术层面看,尽管当前储能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但跨界储能的企业仍需要靠大量资金投入支持技术研发,故在市场定位、技术沉淀、人才储备、供应链、成本等方面仍需量体裁衣、审慎对待,围绕自身优势设计合适的发展路径,避免同质化产品过剩,特别是若难以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运营的突破,导致企业自我进化能力不足,将加速行业的大洗牌。
从政策层面看,随着储能规模的快速增长,各种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储能项目的政策体系也处在不断完善过程中,故必然会在安全监管、补贴力度、配储等各方面不断的进行政策调整。而在此过程中,受益于政策驱动的产业爆发式发展也必将受到较大影响,这会迫使相关企业避免激进式发展,采取更为全面的发展策略加以应对。
从资金层面看,8月证监会宣布,考虑当前市场形势,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未来将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因此,作为为数不多的高景气度赛道,储能行业IPO进程首当其冲,可能迫使部分储能企业改变经营策略,减少企业扩张对资本的依赖。与此同时,IPO的收紧也将进一步向风投市场传导,资本市场方面的谨慎也将推动企业重新规划发展节奏,更大程度上回归理性。